摘 要: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糧食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應運而生。通過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產量,并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從而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闡述了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價值,分析了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策略。
關鍵詞: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工作;技術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2–00-03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農業得到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糧食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在這種形勢下,農業綠色種植技術應運而生。所謂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是指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并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能源代替人工能源的水稻種植技術。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可以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促進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由于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
在推廣綠色水稻種植技術過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宜當地環境的優質品種,并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同時,在推廣過程中要重視宣傳工作,提高農民對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認知水平。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更新傳統的思想觀念,使廣大農民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綜合素養水平,從而有效推廣綠色水稻種植技術。
1 推廣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價值
綠色水稻種植技術通過科學的栽培方法,綜合運用合理的種植密度、灌溉技術和科學施肥,不僅有效提高了水稻產量,還降低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從而為我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鋪平了道路。
首先,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核心在于科學的栽培方法,這包括合理的種植密度、適當的灌溉、科學的施肥等舉措。通過精細的管理,綠色水稻種植技術不僅可以提高水稻的產量,還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合理的種植密度可以確保每株水稻都能夠得到足夠的養分和陽光,最大限度地發揮田地的生產潛力。適當的灌溉則能夠確保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得到適量的水分,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增加產量的穩定性。而科學的施肥不僅可以提高水稻產量,同時通過優化養分的利用效率,還可以減少對化肥的依賴,有力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1]。
其次,綠色水稻種植技術采用生物防治技術,通過引入天敵控制病蟲害的發生。這一方法既降低了對農藥的依賴,又避免了農藥過量使用可能帶來的環境和人體健康的隱患。生物防治技術以生態平衡為基礎,通過引入天敵控制農田中的害蟲和病菌,使生態系統更加平衡穩定。這不僅有助于保護農田生態環境,還可以減少對化學農藥的需求,從而減輕農民的生產壓力,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再次,綠色水稻種植技術鼓勵使用有機肥料和生物肥料,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對化肥的使用量。有機肥料不僅提供植物所需的養分,還能夠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生物肥料則通過引入有益的微生物,促進土壤中養分的釋放,提高養分的利用效率。這一雙管齊下的策略不僅有助于提高土壤質量,還能降低農業生產對化肥的依賴,最終實現綠色農業的目標。
最后,綠色水稻種植技術使用環保材料。環保材料具有可降解、可回收利用等特點,能夠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通過替代傳統農業中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化肥袋等非環保材料,引入可降解的農業膜、生物基塑料等環保材料,可以有效降低農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 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資金投入力度不足
隨著人們對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綠色農業作為可持續農業的一種形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這一領域中,綠色水稻種植技術作為關鍵的創新之一,不僅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深遠的影響,還能夠促進農民增收、保護生態環境,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方向。然而,盡管這項技術具有巨大的潛力,其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卻面臨一些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資金投入力度不足[2]。
綠色水稻種植技術作為一種涵蓋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方面的新型農業技術,其研究和推廣所需的資金支持十分龐大。在我國,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主要依賴于政府財政的支持,然而現實中政府投入存在不足。由于農業領域的資金需求廣泛,政府在財政分配上需要平衡各個領域的需求,導致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的資金嚴重不足。由于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特殊性,其長期效益相較于短期內的投入難以顯現,在短期內難以獲得顯著經濟回報,使得企業對投資的積極性不高,在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過程中參與度相對較低。因此,如何在保障企業的長期利益的同時,推動其更積極地參與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成為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當前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主要依賴于政府撥款,而其他潛在的資金來源相對較少,資金來源的單一性導致推廣的可持續性受到了威脅,一旦政府投入出現波動或變化,整個推廣體系就可能面臨崩潰。因此,尋找多元化的資金支持渠道,降低對特定來源的依賴性,是推廣綠色水稻種植技術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我國應加大對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資金投入力度。
2.2 缺乏專業人才
在推廣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過程中,缺乏專業人才會直接影響該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和效果。在水稻育苗和施肥等關鍵環節,缺乏專業人才不僅會制約技術的正常推廣,在一定程度上還會阻礙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步伐。
在育苗方面,水稻育苗階段是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之一,會影響幼苗的健康和生長速度。水稻育苗技術具有復雜性和獨特性,需要專業的人員進行指導。然而,當前我國在水稻育苗方面的專業人才不足,使得一些農民在實際操作中難以正確理解和掌握育苗的關鍵技術,未能及時發現和處理育苗環節中出現的病蟲害,導致幼苗的損失,影響整個水稻產量。
在施肥方面,水稻對養分的需求在不同生長階段有所不同,而且還需要結合土壤的實際情況選擇肥料,合理施肥是保障水稻正常生長發育的關鍵步驟。然而,缺乏這方面的專業人才,一些農民在肥料選擇和使用上存在困惑,肥料選擇不當,施肥量不合理,導致養分過?;虿蛔?,進而影響水稻的生長質量和產量[3]。
2.3 宣傳手段滯后
在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宣傳手段是一個制約其推廣的重要問題。小型廣播、紙質宣傳冊等傳統的農業宣傳手段較為滯后。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信息傳播方式發生深刻的變革,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也變得更為多元和高效,小型廣播、紙質宣傳冊等傳統的農業宣傳手段較為滯后。在農村地區,農民更多通過手機和互聯網獲取信息,傳統宣傳手段的局限性日益凸顯,無法滿足現代社會信息獲取的需求,也很難迅速覆蓋至廣大的農戶群體,這種便捷性使得傳統宣傳手段的效果逐漸式微。此外,技術推廣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問題,更是一場需要贏得農民信任的戰役。農民習慣于運用傳統的生產經驗,有較強的自發性、分散性和盲目性,對新興的農業科學技術、現代化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產生強烈的排他性,尤其是在涉及影響生計和農業產出的領域。再加上傳統宣傳手段往往是抽象的、單方面的信息呈現,難以建立起足夠的信任度,使得農民對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缺乏信任感,導致綠色水稻種植技術難以在農民群體中難以推廣。
3 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策略
3.1 加大對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資金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在財政分配中應更加注重農業領域的需求,尤其是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的財政支持。農業是國家經濟的基礎,而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既符合環保理念,又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政府可以通過調整財政預算,增加對農業領域的撥款,確保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有足夠的經費支持。同時,可以建立專門的農業發展基金,用于支持各種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其中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應是重點支持對象[4]。
其次,政府可以通過給予企業稅收優惠等激勵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解決資金不足問題。企業在推廣過程中既能受益于技術的應用,同時也為社會作出積極貢獻。鼓勵企業參與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不僅能夠緩解政府財政壓力,還可以促進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以此推動技術的廣泛應用。
最后,建立更為多元化的資金支持體系。除政府和企業的資金支持外,社會資本的投入同樣至關重要。可以建立綠色農業技術發展基金,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這可以通過發行專項債券、設立風險投資基金等方式實現,確保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有足夠的資金來源。多元化的資金支持體系不僅可以提高推廣項目的資金水平,還可以降低資金不足帶來的風險,形成更為完善和可持續的推廣機制。
3.2 培養專業人才,構建技術服務體系,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
為了解決缺乏專業人才這一問題,需要多方合力,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確保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技術指導能夠滿足實際需求,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加大對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可以通過設立相關的培訓項目和課程解決農業技術人才短缺問題,確保培養更多具備水稻種植技術專業知識的人才。培訓項目可以包括理論知識的傳授、實地操作的實踐培訓及案例分析等方面,全面提升學員的水稻種植技術素養。同時,政府、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可以共同合作,制定培訓計劃,確保培訓內容與實際生產需求相結合,使培訓更具實效性[5]。
其次,構建水稻技術指導服務體系。可以通過設立農業技術服務站點、建立在線咨詢平臺等方式實現。專業的水稻技術指導團隊可以走進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實地技術指導,解決其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在線咨詢平臺則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農民提供隨時隨地的技術咨詢服務,使農民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獲得專業建議。這種貼近實際的服務體系有助于提高農民的水稻種植水平,更好地應用綠色水稻種植技術。
最后,加強與農業科研機構的合作。農業科研機構在研發和創新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通過與這些機構的深度合作,可以推動水稻種植技術的不斷進步。合作可以包括聯合研究項目、共享科研成果、建立科研人員與農民之間的溝通渠道等方面。這樣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將先進的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更快速、更廣泛地推廣至實際生產,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對綠色農業的需求[6]。
總之,解決缺乏專業人才的問題需要綜合施策,通過加大培養力度、建立服務體系、深化科研機構合作等方面的努力,促進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廣泛應用。通過這樣的綜合性措施,推動我國農業朝著高效、可持續、綠色的方向發展。
3.3 創新數字化宣傳手段,開展實地示范和體驗活動
首先,創新數字化宣傳手段。隨著農民更多地依賴于手機和互聯網獲取信息,創新數字化宣傳手段是至關重要的??梢酝ㄟ^建立專門的官方網站或應用程序,提供有關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詳細信息、實用教程和成功案例。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等,建立專業的農業技術推廣賬號,通過短視頻、圖文并茂的宣傳材料,生動直觀地展示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勢和應用,從而更迅速、直接地覆蓋至廣大的農戶群體,滿足其獲取信息的便捷需求。
其次,開展實地示范和體驗活動??山M織實地示范和體驗活動,通過在農村地區設立示范基地,讓農民親身感受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實際效果。專業團隊可以現場演示種植過程、管理技巧,解答農民的疑慮。還可以提供農民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親自動手體驗,增加其對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信心,使其更愿意嘗試新技術。
最后,制定個性化的宣傳計劃。了解農民的需求和文化特點是成功宣傳的基礎。可以通過深入社區調查,了解當地農民的習慣、信仰和文化背景,制定個性化的宣傳計劃。包括使用當地方言進行宣傳,結合當地傳統慶典或活動進行推廣,使宣傳更貼近農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引起農民的共鳴,提高其信息接受度[7]。
綜合而言,要解決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中缺乏有效宣傳手段的問題,必須采取多元化、創新化的策略。通過數字化宣傳手段、實地示范、個性化計劃,可以更全面、更有針對性地推動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最終實現綠色技術在農村地區的廣泛應用。
4 結束語
隨著人們對綠色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推廣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實際推廣過程中,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宣傳,提高農民對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認知度,使其充分了解到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在提高產量、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和減少環境污染等方面的優勢,從而充分發揮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在促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相關部門還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提供資金支持,使其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實際推廣過程中還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展宣傳工作,使人們通過網絡全面了解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并積極參與推廣活動,從而推動我國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丁洪云.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路徑探究[J].種子科技,2020,38(16):106-107.
[2] 周艷.水稻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推廣措施淺析[J].南方農業,2020,14(3):48-49.
[3] 李勝男.水稻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及推廣方法探析[J].種子科技,2022,40(18):28-30.
[4] 鄭衛權,朱承昌.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及應用推廣實踐[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9,31(5):74-75.
[5] 吳矩贊,許開宇.廣西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及其推廣實踐探討[J].種子科技,2023,41(12):29-31.
[6] 楊啟志.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6):28-30.
[7] 黃小金.綠色無公害水稻高產栽培關鍵技術探究[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