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草原畜牧業生產過程中,除了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外,植物生產、家畜疫病、家畜自身生長發育、四季變遷也會對其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不斷加劇,烏審旗境內降水量偏少,且高溫天氣頻繁出現,極大地影響了草原畜牧業生產。結合1961—2020年烏審旗干旱災害數據,重點分析了干旱災害對烏審旗畜牧業生產的影響,并給出了幾點防災減災對策,以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干旱災害;畜牧業生產;防災減災;烏審旗
中圖分類號:S81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2–0-03
烏審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最南端,地處毛烏素沙漠腹地,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干旱,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土地沙化風蝕嚴重,是少數民族聚居的旗縣,當地主體經濟是畜牧業,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草原是烏審旗優勢資源,是烏審旗畜牧業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1-2]。
草原畜牧業逐水草而居的特點較為突出,受氣象因子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烏審旗境內極端災害性天氣頻繁出現,以干旱災害對畜牧業生產的危害最為嚴重。因此,通過分析干旱災害對畜牧業生產的影響,可為科學、有效防災減災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鑒[3-4]。
1 干旱災害特征
1961—2020年烏審旗干旱災害共出現31次,平均每1~2年出現1次,其中20世紀60年代出現1次,70年代出現1次,80年代出現8次,90年代出現7次。到了21世紀后,干旱災害共出現14次,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烏審旗干旱災害出現頻率最高,占93.5%,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現象有關,尤以春季和夏季出現干旱災害的頻率較高,其余季節可能也會有干旱災害出現,只是出現頻率較低。
分析干旱災害持續時間可知,2000年干旱災害持
續時間較長,從2000年3月29日開始到2000年10月8日結束,持續時間在193 d左右,1年內的大部分時間烏審旗都出現了干旱。2000年4月由于降水稀少(3.6 mm),
且大風日數和沙塵暴天氣為近幾年少見,風蝕土表嚴重,底墑差,干旱十分嚴重;5月降水極少(0.2 mm)且多大風,造成部分草場無法返青,農區不能下種,旱情十分嚴重;6月降水持續偏少(26.6 mm),旱象繼續加重;7月,全月降水特少(32.2 mm),全旗旱情異常嚴重;8月降水量(73.9 mm)較歷年偏少18.5 mm,由于降水偏少,對大秋作物生長仍然不利。全年降水量
178.8 mm,較歷年偏少156.1 mm,屬特偏少。
其次是2005年6月15日到2005年10月18日的干旱,此次干旱災害持續時間為125 d,超過4個月,受長期干旱影響,1 000 m2農田無法下種,大部分水井水位下降,有的甚至會發生干涸,致使灌溉水源減少,提水效率低下,農作物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在持續干旱影響下,牲畜牧草不足,膘情差,綿羊單位產毛量每只平均減少0.3 kg;因災死亡牲畜1.5萬頭只,缺水牲畜9萬頭只,46萬頭只牲畜需補喂飼草,28萬頭只牲畜需補喂飼料;林業受災嚴重,新栽植的喬木成活率不足20%,人工種草成活率不足50%。苗木枯死嚴重。嚴重干旱等多種自然災害的侵襲,給農牧業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困難,全旗將有缺糧戶2 650戶、9 540人,有
5 460人飲水困難。
2 烏審旗畜牧業發展現狀
2.1 持續優化畜牧產業布局
圍繞“鄂爾多斯細毛羊、肉牛、生豬”三大主導產業發展的同時,開展烏審馬選育、保護工程。烏審馬總存欄量3 883匹,占全市的25.2%。發展水產生態健康科學養殖,南美白對蝦試驗示范成功,發展有機鴨、稻漁綜蟹生態種養,建成魚苗繁育基地1處、甲魚養殖示范基地2處,水產品養殖年總產量達到1 615 t,漁業總產值4 395萬元。
2.2 不斷延伸畜牧產業鏈
近年來,烏審旗構建起“企業+合作社+牧戶”現代化農牧業產業體系,著力推動畜牧業規范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實現戶均增收2 000多元。通過一產的畜牧業現代化帶動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 845元,較2012年的11 446元增長108.3%,建立了起養殖、收購、加工、銷售、管理一體的畜牧產業鏈條。
2.3 加快農牧業產業發展
積極推進“二品一標一新”認證,打響烏審旗農畜產品品牌,不斷提高農畜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著力打造一批拿得出、叫得響的畜牧品牌。鄂爾多斯細毛羊、烏審旗草原紅牛等6個被認定為地理標志產品,成功創建國家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縣(旗),農畜產品走上“升級路”,擦亮“蒙字號”。
3 干旱對畜牧業生產的影響
3.1 干旱對草原和畜禽的影響
3.1.1 減少草原植被種類和草產量
一直以來,草原畜牧業的形態就極為復雜,與自然資源管理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在維持人類、草地、牲畜及水資源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烏審旗地處毛烏素沙漠腹部,再加上蒙古高壓對其影響,西北冷高壓對當地有較長的控制時間,當地年內降水量不足,大風天氣頻繁出現,加快了空氣蒸發速度。同時,全球氣候變暖現象不斷加劇,使得當地干旱少雨天氣經常出現,年降水量偏低。部分降水較少的年份,由于降水天氣的推遲,草原上長草的時間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延緩,造成植被種類和密度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嚴重影響當地正常放牧及打草量。此時牧民會通過推遲放牧開始時間的方式來維持生態平衡,飼養成本會大幅度增加。
3.1.2 影響畜禽繁殖力
相關研究表明,牲畜自身的繁殖力與飼草中缺乏的營養物質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前者下降的過程中,后者也會隨之減少[5]。干旱出現時,飼草產量會下降,難以為牲畜提供充足的養料供養,牲畜很難吃飽,體形偏弱,缺乏營養物質,直接影響牲畜的繁殖能力,在牛受配率、卵泡發育、發情方面表現得最明顯。同時,還會造成羔羊成活率不足、成年后的羔羊出現高死亡率的情況。在鈣元素偏少而磷元素過高的情況下,則會造成卵果萎縮,質地極為堅硬,受胎率降低,排卵時間也會隨之延長[6]。
此外,動物卵巢機能受銅元素含量的影響較大,銅元素缺失會直接抑制動物發情,還會減弱繁殖力,增大了早期胚胎死亡率。干旱的出現會影響飼草內的維生素含量,造成飼草維生素E不足,會影響動物繁殖機能,即使受孕后,胚胎也很容易在中途死亡;當飼草維生素D不足,則會使鈣與磷的代謝異常;維生素A含量缺失,則會造成繁殖力下降,發情出現異常,難以正常受孕,進而增大流產率和難產率,死胎、弱胎的概率增加;維生素B12缺乏可會降低繁殖能力。
內蒙古地區大部分草原的硒元素含量均偏低,而動物繁殖機能受硒元素的影響較大,一旦硒元素含量不足,將會使奶牛間的配種難度增加,進而出現不發情或發情不規律等情況,同時還會降低繁殖率,早期胚胎出現死亡的概率隨之加大。
3.1.3 減少飼養家畜量
干旱天氣的出現往往會伴隨著高溫少雨天氣,延緩牧民圈養飼養的時間。為了不影響畜牧業正常的經營活動,確保牲畜生長發育中有充足的飼料維持,大部分牧民會從其他草場租賃或買草,還有部分牧民會由于沒有足夠的能力承擔起買草的經濟成本,不斷縮小家畜經營規模,多渠道銷售家畜[7]。
3.2 干旱對牧民生產生活的影響
3.2.1 飼養成本增加
烏審旗家畜從入冬至來年的5月末、6月初的時間段內主要是通過喂養方式進行飼養。若是部分年份在6月初之前沒有降水天氣出現,則難以保證牧草的正常生長,牧民只能以飼養為主,使得飼養時間延長,在很大程度上將會增加年飼料成本的投入。
在實際飼養家畜中,應確保每只綿羊每天有1.0、0.3 kg的干草、精飼料,才能保證綿羊的生存需求。若是將干草、精飼料的價格分別定義為1.5、2.9元,而每只綿羊每天的成本投入在2.28元左右,每月則為68.4元,綿羊飼養時間在5個月左右,飼料投入成本在342元左右。由此不難看出,隨著家畜飼養天數的延長,畜牧業的生產成本也會隨之增加[8]。
3.2.2 延長牧民勞動時間,增加勞動強度
每年,牧民會根據草場植被狀況來確定放牧和飼養時間。在入冬到開春期間,一旦牧草長到對應高度前,為確保牧草正常生長,牧民會將主要精力放在飼養家畜上,若是牧草長度合適,且比較適宜放牧,此時會重點開展放牧工作。
部分年份的植被長勢良好時,牧民會延緩放牧期,可以直接縮短飼養天數。出現干旱災害后,草原牧草種類會隨之減少,牧草密度也會因此下降。此時,為了滿足牲畜生長需求,牧民喂養家畜時會適當添加草料,縮短放牧時間,這就延長了喂養時間,從而會增加牧民勞動強度,勞動時間也會延長,導致牧民將沒有充足的時間開展其他工作。
3.2.3 劃區輪牧
為了有效應對頻繁出現的干旱災害,牧民在租賃草場的同時,還會根據降水量的多少選擇異地草場租賃,以方便游牧工作的正常開展,人們也習慣將其稱為“走敖特爾”。“敖特爾”屬于蒙古用語,表示“遷徙的、流動的、游牧的”,這種游牧方式在蒙古族中出現時間較長,是臨時走場和轉場方式,是一種可以有效緩解因草場緊缺或預防災害而開展的放牧工作。這種方式的優點主要表現在可解決牧民飼養牲畜中遇到的緊急問題,還能確保草原上的生態平衡[9]。
值得注意的是,在選擇這種放牧方式的過程中,牧民需要將居住地的家畜趕到游牧區,而周圍水草較好的旗(縣)則是首要的選擇方式。若是“走敖特爾”是偏遠地區,為了快速到達目的地,牧民可選擇雇車的方式。“走敖特爾”租賃草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2種:按照草場面積或放牧家畜數量。
3.2.4 常年租賃草場
由于烏審旗年降水量偏少,蒸發量大,出現干旱災害的頻率較高,牧民會通過租賃草場的方式來維持畜牧業養殖規模。現階段,烏審旗大都是根據羊的單位來計算“草畜平衡載畜量”,冬、春季的草原平衡載畜量分別為5.6、1.73 hm2/羊。以該標準為依托,在牧民承包的草產量不足時,養殖的牲畜量有限,其生長發育中的基本需求也難以維持[10]。
3.3 生產成本增加導致畜產品價格上漲
從生產成本來說,一方面,干旱會引起畜禽生長緩慢,生豬、肉牛、肉羊等出欄時間推遲,牲畜熱平衡被打破導致免疫力下降,引起多種疾病,導致畜禽死亡率明顯增加。同時,部分養殖戶為保證畜禽的生長環境會采取降溫措施,大大增加了養殖成本;另一方面,持續干旱必然會造成農作物,尤其是玉米嚴重減產,部分地區甚至會絕收,使飼料價格上漲,也會增加養殖成本。
4 防災減災對策
4.1 防止高溫中暑
為避免畜禽出現熱應激,應適當降低畜禽飼養密度。在運輸畜禽的過程中,應在運輸設備上布設遮陽設施,合理控制畜禽密度,運輸時間應選擇在傍晚或清晨,避免畜禽中暑。同時,加強對畜禽的監測與巡視,全面查看畜禽活動狀況,一旦發現畜禽中暑,應將其迅速轉移到通風陰涼處,也可借助涼水噴淋的方式實現快速降溫。
4.2 保證畜禽飲水充足
在干旱災害出現的過程中,相關部門應主動尋找的可靠的水源,不斷強化用水自給,確保清涼飲水充足、清潔。將養殖場內水沖清糞的方式改為干清糞,將圈舍的沖洗次數和用水量降到最低。不斷強化節水措施,做好維修飲水設備的改造工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適當安裝節水型自動飲水器,避免飲水中出現跑冒滴漏的現象[11]。
4.3 調整飼養方法
增加畜禽舍風扇數量,降低畜禽舍的溫度,進而起到消暑的作用。為了避免畜禽因出汗過多而增大飲水量,應第一時間清理干凈糞便,使舍內干爽清潔。水畜禽生產中,在水源出現干涸的情況下,可以放牧,或者將其轉移到用水的地方或樹蔭下。改變用水方式,若是牲畜選擇沖洗,可將其變為噴灑方式;而水禽在水源不足時,噴灑可在室外進行,最好選擇在陰涼處,一天噴灑的次數控制在3~5次,應將當地水源與干旱進行結合,以做好水量和次數的抉擇。防暑降溫,避免畜禽出現中暑,將農牧民損失降到最低。
4.4 密切監測畜禽健康,加強疫病防控
出現極端干旱的情況后,畜禽將會增加豬感染病毒的風險。因此,在豬群飼養的過程中,牧民需要確保圈舍內干凈、衛生,注重圈舍、豬體和養豬用具的消毒。在豬群感染病毒后,要及時對其進行隔離,防止病豬傳感健康豬而造成大范圍傳播。同時,要重點關注病豬后續的護理與治療。針對病死豬,需嚴格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做好無害化處理,包括焚燒、深埋等,禁止私自出售病死豬。此外,若是嚴重疫情或不明原因的疫情在豬群中大肆傳播,應及時尋求當地畜牧獸醫部門的幫助,在確診后及時進行適當的處置。
4.5 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研究
為了降低干旱災害對畜牧業生產的影響,推動烏審旗防災減災工作順利開展,相關部門需始終秉承統一指揮的核心原則,合理劃分防護區域。在干旱頻發和多發區內設立農牧業生產作業點,同時,可將人工影響天氣作為水資源綜合管理的核心內容,熟練掌握烏審旗氣候變化規律,并合理引入數值模擬技術、觀測工具等,做好水資源和天氣的研究工作,為日后有關業務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依據[12]。
5 結束語
干旱災害的出現不僅會加大營養成本,還會對家畜、牧戶的生產生活產生較大影響,直接沖擊牧民生計,使得牧民容易因災致貧。因此,烏審旗相關部門應認識到干旱對當地畜牧業生產的影響,并積極采取科學、有效的防災減災對策,確保當地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白永金.談旱災對江城縣畜牧業影響及應對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4(2):221.
[2] 汪海波,李有福,馬玉壽.青海高寒牧區自然災害對畜牧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草業與畜牧,2010(7):27-29,32.
[3] 張亞敏,李瑞鋒,姬遠卓.淺析烏審旗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措施[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2(1):88 -89.
[4] 趙得玉,楊雪.久治縣氣象災害對畜牧業的影響及氣象服務保障[J].農家致富顧問,2019(20):263.
[5] 李楠.阿拉善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的影響及氣象服務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9(8):200,202.
[6] 王碧波.南充市干旱災害特征分析及人工增雨抗旱策略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2,2(18):47-49.
[7] 王淇,金席宇,楊亞清.長白山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災減災措施[J].廣東蠶業,2023,57(3):38-40.
[8] 謝媛,舒海燕,陶倩,等.阜新市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災減災有效措施[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 (10):134-136.
[9] 李凝,王楚茜,趙軍,等.災害性天氣對阜新市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災減災措施[J].農業工程,2021,11(7):52-56.
[10] 劉瑞芳.2017年烏審旗氣候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8(14):212-213,215.
[11] 王海山.庫倫旗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及氣象服務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8):250,252.
[12] 屈會娟,周全盧,丁凡,等.持續高溫干旱災害對甘薯的影響及災后田間減災管理措施[J].四川農業與農機,2022 (5):50-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