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地質災害對農業發展極為不利。在防災監測、預警等技術手段協同發力的同時,村民防災意識的不足也引發了一系列慘痛事件。由此可見,地質災害科普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對鄉村地質災害現狀的全面了解,在浙江省11個地級市的地質災害易發山區抽樣選取22個村,歸納總結出“五位一體”的鄉村地質災害科普體系,著力構建地質災害科普新路徑。
關鍵詞:地質災害;科普現狀;災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2–0-03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鄉村地區的建設和發展呈現出了明顯活力。然而,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已成為制約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地質災害不僅對鄉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也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加強鄉村地質災害科普工作、提高農村居民的地質災害防范意識和自救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浙江省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之一,其鄉村地質災害問題備受關注。深入了解了浙江省鄉村地質災害科普的現狀,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探討了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科普體系,為鄉村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參考。
1 研究背景、意義和方法
1.1 研究背景
浙江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是一個以山地丘陵為主
的省份,地質環境條件較復雜,人類工程活動強度大,
常遭受臺風暴雨侵襲,地質災害頻發。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5種類型[1]。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浙江省內已發生地質災害5 964起,共導致289人死亡,101人失蹤,造成經濟損失高達9.4億元。全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達6.67萬km2,占全省陸域面積約65.5%。其中高、中易發區面積約有2.8萬km2,占易發區總面積的39.1%,涉及近410多個山區鄉鎮,約550萬人口,沿海平原地面沉降易發區面積約達8 000 km2[2]。因此,構建有效的鄉村地質災害科普體系,提高公眾的災害意識和應對災害的能力,成了浙江省亟待解決的問題。
以上數據說明浙江省是一個地質條件多樣、地質災害頻發的省域。由于特殊的地質環境條件和頻繁的人類工程活動,其面臨著嚴重的地質災害風險。這些災害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也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因此,構建有效的鄉村地質災害科普體系,提高公眾的災害意識和應對災害的能力,成了浙江省亟待解決的問題。
1.2 研究意義
1.2.1 科普調研:深入了解地質災害科普現狀
通過問卷調查、質性訪談等形式開展調研,結合宣講、微課、志愿服務等活動形式,將科普理念深入鄉村。在深入了解鄉村地質災害科普現狀的基礎上,對不同地域形成個性化的科普方案。
1.2.2 防災教育:精準助力鄉村居民安居樂業
地質災害的發生,往往會給鄉村帶來人財物的重大損失,對鄉村振興形成阻礙。因此,應基于調研基礎,探索出一套可持續的鄉村地質災害科普體系,致力美麗鄉村建設,引導村民從防災減災向安居樂業轉化,精準助力、取得實效。
1.2.3 體系構建:系統打造地質災害科普方案
地質災害科普是任重而道遠的整體工作,要從頂層設計的角度進行方案定制和路徑探索。從選取的典型案例中不斷總結、提煉,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科普模式。從系統化的視角提出“五位一體”鄉村地質災害科普體系,以期實現村民村委部門政府全員聯動、全過程參與的良性科普環境。
1.3 研究方法
1.3.1 問卷調查法
在調查過程中,向調研對象發放調查問卷并有序回收,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等方法對問卷數據進行科學化、系統化的分析。同時制定質量控制措施,保證問卷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1.3.2 實地調研法
收集地質災害科普的研究成果,學習該領域同類問題的思路、方法和模式,提出新的問題和對策,并將理論結合實際,得出適合浙江省鄉村地質災害科普體系構建的路徑。
1.3.3 文獻分析法
收集地質災害科普的研究成果,學習地質災害防治科普領域同類問題的思路、方法和模式,提出新的問題和對策,并將這些成果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得出適合浙江省鄉村地質災害科普體系構建的路徑。在設計調查問卷過程中,對比其他類似研究的問卷,橫向對比同一個問題的提問方式、選項設置和順序等,使問卷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比性。
2 鄉村地質災害科普調研方案
2.1 鄉村地質災害調研內容及樣本抽取
為全面了解浙江省鄉村地質災害的科普程度,采用“階段抽樣法、非隨機多階段立意抽樣”方法,最終確定調查對象為浙江省11個地級市。據地質災害頻發程度、隱患點數量對抽調樣本進行分配,采用 PPS(不等概率抽樣)系統抽樣法,選取了22個村落為調查樣本。即每個抽取區縣中選取1個村落,并對每個村采取等量抽取,通過問卷調查、質性訪談等形式開展調研并發放調查問卷5 369份。具體調研如下。
(1)問題一:“您了解地質災害的類型、成因和自救互救方式嗎?”僅有9.7%的村民很了解地質災害的類型、成因和自救互救方式,37.3%的村民了解地質災害的類型和成因,不了解自救互救方式,而42.8%的村民表示了解地質災害的類型,不了解成因和自救互救方式,10.2%的村民不了解地質災害。可見村民對自救互救方式知曉率較低。
(2)問題二:“當山體滑坡來臨時,應該如何逃生?”選擇朝垂直滑坡滑動方向逃離的村民僅占31.2%,選擇在災害發生時朝滑坡運動方向的村民占25.6%,選擇收拾財產,再逃離的村民占27.3%,不清楚的村民占15.9%。可見村民對地質防災避險認識模糊。
(3)問題三:“您希望通過什么方式學習地質災害知識?(多選)”。63.4%的村民愿意觀看紀錄片來學習,35.7%的村民更愿意參加現實模擬演習,29.3%的村民選擇網絡平臺的教育形式,22.4%的村民喜歡看紙質書籍學習相關防災減災知識,17.2%的村民選擇課堂講授的方式來學習災害知識。可見村民對地災知識學習需求極高。
(4)問題四:“如果您周邊存在地質災害隱患點,您更傾向采取避險搬遷的方式選擇更安全的地方居住,還是采取工程治理的方式確保居住安全?”數據顯示57.8%的人選擇避險搬遷,31.2%的人選擇工程治理,僅有11.0%的人選擇無所謂。可見地質災害隱患點存在極大威脅。
(5)問題五:“通過調研團多種途徑科普后,您對地質災害的類型、成因和自救互救方式有一定了解嗎?”13.1%的村民掌握了地質災害的類型、成因和自救方式,43.2%的村民掌握了地質災害的類型和成因,29.4%的村民掌握了地質災害的類型,14.3%的村民還未掌握地質災害的類型、成因和自救互救方式。與問題進行數據對比。
(6)問題六:“通過調研團多種途徑科普后,您掌握了哪幾種地質災害逃生方法?(多選)”。
經地質災害逃生方法科普后,調研數據證明:通過開展電影宣傳、情景再現等科普宣傳活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2.2 科普數據模型:量化地質災害科普影響因素
2.2.1 變量與模型選擇
重點探討開展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故選取“科普意識培養”作為因變量來衡量科普教育重要性,考慮相關數據的可獲取性,選擇國家政策宣傳力度、科普教育形式多樣性、參加科普活動的頻率、科普知識實用性4個方面作為自變量來探究對科普意識培養的影響。由于因變量“科普意識培養”為連續變量,故在此選用線性回歸模型。模型具體表達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μ0
式中,Y代表因變量:科普意識培養;Xi依次代表的自變量分別為:國家政策的宣傳力度、科普教育形式多樣性、參加科普活動的頻率、科普知識實用性等指標,相應地,β1為自變量的回歸系數;β0 μ0分別為常數項和隨機擾動項。
2.2.2 描述性統計分析
有關實證分析中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表明在科普教育形式多樣性、參加科普活動的頻率2個方面得分均值分別為2.82和2.69,得分較低;而在國家政策的宣傳力度方面得分均值為3.09,得分居中;在科普知識實用性的得分均值為3.39,得分相對較高。表明科普教育形式多樣性、參加科普活動的頻率2個方面做得最差(得分不足60%);同時國家政策的宣傳力度的得分也僅為61.8%,在科普知識實用性方面做得最好,但得分也不足70%。因此應加大國家政策的宣傳力度、科普教育形式多樣性、參加科普活動的頻率、科普知識實用性等。
3 科普痛點剖析:地質災害防治科普面臨挑戰
基于對22個村落的實踐調研,通過數據分析、案例分析、對比研判,發現當前地質災害防治科普仍面臨嚴峻挑戰。
3.1 當前浙江省宣講防災知識不夠全面
問題一數據說明大部分村民對地質災害的認識程度較為薄弱。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方式選擇數據在科普內容上說明大多數人并未掌握科學的逃生方法。
此問題表明:可以充分利用黨員干部在防災知識宣講和逃生技能培訓過程中的作用,干部先學,帶動群眾后學,最終做到全民防災。在黨群內部組織基層干部學習相關防災減災知識和應對策略,促進各黨支部間的學習和經驗交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3.2 當前浙江省科普教育形式不夠新穎
在地質災害知識學習途徑選擇的問題上,調研數據啟發我們應開發創新不同宣講形式與教育平臺,并根據民眾年齡及喜好特點分類別宣傳教育。應充分認識到地質災害防治科普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組織黨群干部重視培養防災科普人才,準確把握群眾的學習心理和學習態度,把防災工作做實做正做到位,深入理解基層群眾的難處,做到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3.3 當前浙江省防災科普程度不夠深入
分析地質災害防治應對措施選擇數據,可見政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們對地質災害更加重視,同時,要重視理解村民“不愿搬”“不想搬”的心理,聯合基層干部對其進行多方位勸導,避免出現災害發生之際,因勸導疏散工作不到位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4 鄉村地質災害科普體系的構建
4.1 提高受災對象防災科普意識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地質災害科普是科普系統中的重要一環,旨在提高全民科普意識。大量案例和數據顯示,群眾防災意識淡薄,會給災情發生后人員轉移帶來巨大困難,導致傷亡增加。因此,要使村民將地質災害科普防治的理念“內化于心”,提高村民防災意識,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實現村民安居樂業。
4.2 “五位一體”:鄉村地質災害科普體系構建
增強全民地質災害防治意識是艱苦卓絕又重任在肩的長期工程,需要從機制、體制的頂層設計角度進行構建、在前期充分調研、數據分析、模型建立的基礎上,總結浙江經驗、探索浙江模式,提出“一村一方案”的定制化科普方案設計理念,著力推進“五位一體”的地質災害科普體系。
4.2.1 拓寬科普防治宣傳平臺
以政府為主體,組織科普活動,積極挖掘和培育新主體,實現“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科普防治模式。以村落為主體,發揮村落的基層作用,增強對村民的宣傳教育,通過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活動,通過觀影、看書、貼畫等形式普及地質災害知識,提高村民們的防災意識。
4.2.2 創新“1+X”活動形式
以宣講為主要形式,以高校科普教育活動人才為主要宣講人,針對當地特點為村民開展科普宣傳,普及地質災害相關知識、逃生避險技能。依托各村優勢資源,針對村民不同科普需求策劃開展多樣化活動。
(1)針對村民年齡特點:對不同年齡的人群開展不同的活動。為老年人群體實行廣播類、電影類科普等傳統教育形式;青少年群體開展科普教育更加注重趣味性和簡單性。
(2)針對村落地形特點:充分利用村落地形特點,針對不同位置開展多樣化教育活動。例如,在山頂組織地質災害演練,提升村民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在山腰通過影視短片和科普課程普及地質災害相關知識,增強村民的安全意識;在山麓開展更為豐富的科普類活動,如建立地形展覽室,設計“地質災害”小游戲等,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村民們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相關知識。這樣的分層教育不僅能夠確保科普知識的普及,還能有效地提高村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4.2.3 健全地質科普工作保障
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優勢,統一領導,建立工作機制和保障措施,做好科普統籌規劃。通過強化政、企、校合作,加強校地融合、產校融合,與市場充分結合,引入社會資金,實現投入主體多元化。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建立健全村級地質災害防治組織,明確分工、組織協調,建立科普志愿者隊伍,服務地質災害科普全過程。
4.2.4 完善科普團隊培訓機制
第一,以政府作為領導部門,搭建起全面多樣的培訓平臺,打造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科普的多樣化師資隊伍,將廣大科普師資作為地質災害宣傳中的“第二戰線”。第二,培訓村干部和村民,組織其參加地質災害防治培訓班,學習相關政策法規、災害防治技術和應急救援知識,提高村級干部和村民的防治能力。通過加強村干部對地質災害的理解,結合當地實踐的經驗,引導村民自主組織防治工作,建立村級地質災害防治組織,制定防治工作計劃和措施,明確責任分工,形成科學化的防災減災體系,與廣大人民群眾一起成為地質災害防護的“一線哨兵”[3]。
4.2.5 提升科普宣傳產品品質
高校可通過設計開發一系列地質災害防治宣傳產品,如微課、科普讀物、培訓教材、卡通畫冊和音像制品等,做到科學性、趣味性、欣賞性兼顧。利用發生過地質災害的案例事件進行凝練,以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講述防災知識、避險和自救技能。同時,依靠互聯網的媒介作用,創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科普網站,促進防災減災經驗技術交流,發揮專業優勢,壯大組織力量,最大限度地增強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參考文獻
[1] 王洲平.浙江省地質災害現狀及防治措施[J].災害學,2001 (4):65-68.
[2] 祝楊菲,梁勤歐,林德根.浙江省滑坡地質災害風險地圖制圖綜合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9(3):34-41.
[3] 彭希哲.深入淺出,學以致用:評郭志剛主編的《社會統計分析方法:SPSS軟件應用》[J].探索與爭鳴,2001(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