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河道采砂對河道形態、河床結構和河流環境的影響,指出了河流河道采砂作業可能引起的變化和破壞,詳細分析了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存在的問題,包括立法滯后、勘察難度大、監督管理不到位及河道資源評估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應對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問題的有效對策,以加強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如加快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提高勘察效率、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建立資源利用和保護的平衡機制等。
關鍵詞: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問題;環境影響
中圖分類號:TV8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2–0-03
作為重要的水域資源,中小河流在支撐當地生態環境、農業灌溉和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河道采砂活動日益頻繁,嚴重威脅了中小河流的生態環境。河道采砂不僅會直接影響河道形態和河床結構,還會導致河流水質惡化、生態系統破壞等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中小河流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深入研究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問題,探討其對河流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1 河道采砂對河道的影響
1.1 河道形態的變化和演化
河道采砂活動導致河床物質的大規模移動與改變,從而引起河道形態的變化和演化。具體而言,頻繁的采砂會導致河床的下切和侵蝕加劇,使得河道縱剖面發生變窄、縱坡變陡,河床高度降低。也可能引起河床橫向遷移和側向擴展,形成河道的拓寬和淤積現象。此外,大量采砂會造成河床物質的不均勻分布,產生沉積和沖刷的差異,導致河道的地貌特征和河床結構發生變化[1]。
河道形態的變化和演化對河流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管理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河道形態的改變會導致河流水力條件的變化,進而影響水流速度、流量分配和水位波動等,對魚類洄游、河岸植被生長等生態過程產生直接影響。另一方面,河道形態的變化也會改變河流的水資源儲存和輸送能力,進而影響農業灌溉、供水和洪水調節等水資源利用功能。
1.2 河道采砂對河流環境的影響
采砂活動會破壞河床和河岸的生態環境,導致水生植物和底棲動物的棲息地減少或消失,影響魚類的繁殖和生長。由于采砂活動會擾動沉積物質,增加水中懸浮物的含量,直接影響水的透明度和光合作用。此外,采砂還會導致河道底部的骨架結構發生變化,破壞河道底部的生態系統,增加水流的阻力,導致水流速度變慢和水位升高。
河道采砂對河流環境的影響不僅局限于河床和生態系統,還涉及水質和生態安全等方面。采砂活動會直接影響水體的營養狀況、溶解氧含量和溫度分布等,導致水質下降和富營養化現象加劇。大量采砂會加劇河流的侵蝕和沖刷,引發河道崩塌和滑坡等自然災害,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因此,為了保護河流環境和生態系統,必須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限制河道采砂活動的頻率和規模。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實現河流環境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河道采砂管理立法滯后
立法滯后是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水法和河道管理條例對河道采砂管理進行了原則規定,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面對嚴峻的河道采砂形勢時,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立法相對滯后,關于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行政法規的針對性不強,而現行的河道管理條例難以具體操作,也無法替代采砂管理單行法規。例如,河道管理條例規定河道采砂必須報經河道主管機關批準,并對違法行為進行一些懲處規定,但這些規定并不足以解決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的具體問題[2]。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39條第一款規定了國家實行河道采砂許可制度,但由于河道采砂許可制度實施辦法尚未出臺,各地難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或規章,給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帶來執法困難。因此,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急需完善和具體的立法支持,明確管理要求和措施,保證采砂活動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
2.2 河道采砂管理勘察難度大
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中存在河道采砂管理勘察難度大的問題。山區河道多且復雜,采砂點分布廣泛,再加上交通不便、地形險峻,采砂點往往位于偏遠的山區和森林密集地帶,導致勘察人員進出困難,對采砂點的實際情況了解不充分。此外,由于當地氣候多變,河道水流湍急,常有暴雨洪水,使得采砂點位置和形態頻繁發生變化,難以穩定把握。這些地區往往缺乏專業的勘察技術人員和設備,難以進行深入的地質勘察和水文測量,導致對采砂資源量和分布的準確評估受到限制。這些情況下,采砂管理部門難以有效監管和管理這些分散的采砂點,也難以全面評估采砂活動的影響[3]。
以廣東省惠州市東江干流為例,該區域沿岸有大量的采砂點,但由于地形復雜,河道狹窄,加之陡峭的山坡和茂密的森林覆蓋,使得勘察人員進入這些采砂點較為困難,極大地增加了勘察工作的難度和耗時。且2019年一場大暴雨后,原本平緩的河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原本的采砂點被深埋在泥石中,新的采砂點出現在其他地方。這種頻繁的河道變化使得勘察人員難以穩定把握和準確評估采砂資源的分布情況。
2.3 監督管理不到位,懲罰力度不足
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存在監督管理不到位和懲罰力度不足的問題,導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地方政府對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的監督管理不到位,懲罰力度不足,導致大量違法采砂行為的滋生,給當地環境和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損害。
由于監督管理不到位,違法采砂行為在該地區得以長期存在。例如,位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欽南區尖山村某河堤,由于當地政府對河堤采砂監管不嚴格,4名男子走小道打通關系,在無許可證的情況下非法采砂700、400、196 m3,價值分別達140 000、80 000、
39 200元。近年來,由于河道干流及其支流的砂石資源豐富,吸引了大量非法采砂者。這些人通過非法手段開采河道砂石,不僅破壞了河道生態環境,還使得河床淤積加劇,水流受阻,威脅了沿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縱觀頻發的非法采砂案例,很多都是在無許可證的情況下多次非法采砂。
此外,由于懲罰力度不足,違法采砂行為得不到有效的打擊和制止,甚至變相縱容了非法采砂。例如,一些非法采砂者在被抓獲后,只受到輕微的行政處罰或口頭警告,這種懲罰幾乎沒有任何威懾力。他們往往繼續進行違法采砂行為,甚至發展成有組織、規模化的非法采砂團伙。非法采砂行為還侵蝕了合法采砂企業的權益,擾亂了市場秩序,影響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4]。
2.4 河流河道資源評估不足
由于缺乏科學的資源評估數據支撐,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在進行河道采砂活動時往往憑主管部門的初步判斷或個人經驗,而非基于全面客觀的資源評估報告。這就導致河沙資源開發利用的盲目性,即有些地方可能過度開發,有些地方則未能充分開發,從而造成資源的浪費和不合理利用。與此同時,河流河道資源評估不足也使得資源開發利用的規劃和管理難以有效開展。缺乏準確的資源評估數據,地方政府很難制定科學、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規劃,也難以有效監管和管理資源開發利用的實施過程,相關監管部門也難以依據不完善的評估數據采取有效措施[5]。
3 加強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的有效對策
3.1 加快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嚴格的采砂準入標準
第一,加快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針對當前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存在的問題,相關部門需要在現有法律法規基礎上進行修訂,明確各級政府部門在采砂管理中的職責和權限,明確監管職責和處罰標準,建立健全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的法律法規框架。對于新修訂的法律法規,需要加強對其執行力度的監督和檢查,確保各級政府部門及時、有效地履行職責,避免出現法律法規未得到有效落實的情況。修訂后的法律法規也需要加強宣傳和培訓工作,增強各級政府部門和相關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確保其能夠正確理解和遵循法律法規。
第二,制定嚴格的采砂準入標準。針對采砂企業的資質要求,可以設定具體的標準,包括注冊資金、人員素質、技術設備、環保措施等方面的要求,確保企業具備良好的經營基礎和環保能力。在審批程序上,建立健全的準入審批程序,確保準入過程的公開、公平、公正。主要包括明確的申請材料遞交流程、審查評估標準及審批結果的公示,防止不符合準入標準的企業獲得準入資格。此外,還應建立專門的采砂準入管理機構,負責審核和監督采砂企業的準入情況,并建立相關數據庫進行信息管理,準確記錄和追蹤采砂企業的準入信息,提供數據支持和依據[6]。
3.2 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提高采砂勘察效率
無人機配備高分辨率攝像設備和激光雷達,可以對河道進行全方位、高精度的勘察和測量,提供準確的地形數據和沉積物分布情況。結合遙感技術,可以通過衛星圖像獲取更廣泛的區域信息,輔助判斷采砂資源和河道演變情況。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選取合適的無人機型號。選擇具備穩定飛行性能和高分辨率影像采集能力的無人機,以滿足對河道進行詳細勘察的需求。(2)航線規劃。根據目標河道的長度和寬度,制定合理的無人機航線規劃,確保覆蓋整個河道,并保持航線間的重疊度,增強勘察數據的準確性。(3)航拍和數據采集。通過無人機進行航拍,獲取高分辨率影像和地形數據。同時,可以利用激光雷達進行地面高程測量,獲取河道的立體信息。(4)數據處理與分析。將采集到的影像和地形數據進行處理,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圖像拼接、三維重建和地形分析,生成河道的數字模型和地形圖。(5)評估采砂資源和河道演變情況。基于數字模型和地形圖,結合遙感技術獲取的其他區域信息,進行采砂資源量的評估和河道演變情況的分析,為采砂管理提供科學
依據[7]。
3.3 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增加巡查頻次
建立常態化的巡查機制是加強監督執法的重要手段,具體可以通過派遣專職巡查人員或設立專門的巡查隊伍,定期對中小河流河道進行巡查。同時,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GPS定位、無人機等,提高巡查效率,并及時發現非法采砂行為。在巡查過程中,應加強與當地政府部門和群眾的溝通聯系,了解河道采砂情況和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時處理和反饋相關信息,并對發現的非法采砂行為,依法進行處罰。
相關部門還應招募更多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執法人員增加監督執法人員的數量,并提供系統化的培訓,包括采砂法律法規、環境保護知識及現代監督執法技術的培訓,提高其執法水平和專業能力。為了加強對非法采砂行為的監測和取證,需要投入資金購置先進的監督執法技術設備。例如,GPS定位系統、無人機、遙感設備等可以用于實時巡查和監測采砂活動,同時,記錄相關數據和圖像,方便執法人員進行后續分析和取證。此外,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建立采砂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數據共享和協同處理,提高執法效率[8]。
3.4 建立資源利用和保護的平衡機制
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需要建立資源利用和保護的平衡機制,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可以通過建立河流采砂配額制度和加強河流監測和治理,實現資源利用和保護的平衡,有效控制采砂活動,保護河流生態環境,推動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引入河流采砂配額制度。資源調查評估。即對中小河流進行全面的資源調查評估,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環境資源等方面的情況,確定合理的采砂配額。第制定采砂配額標準。根據資源調查評估結果,制定采砂配額標準。考慮到河流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保護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確定每條中小河流的年度采砂總量和各采砂企業的分配配額。監督執行。建立監督機制,確保采砂企業按照配額執行采砂活動。通過定期檢查、抽查和監測等手段,監督采砂企業的采砂行為,發現違規情況及時處理。為了控制采砂量,限制采砂企業的活動,并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第二,加強河流監測和治理工作。可以建立覆蓋中小河流的監測網絡,包括傳感器、遙感技術等,實時監測水位、水質、河床變化等指標。通過數據分析和預警機制,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加強對采砂活動的監測。當地政府需開展河道整治、水域生態修復等工作,提高河流的生態環境質量,提高其自凈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并加強水資源管理,控制過度開采和污染,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9]。
4 結束語
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是一項影響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工作,通過建立河流采砂配額制度和加強河流監測和治理,可以有效控制采砂活動,防止資源過度開采和生態破壞,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這就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加強執法監管,提高河流生態環境的整體質量,實現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段文龍,劉威,崔振華,等.黃河大北干流晉陜河段采砂管理研究[J].陜西水利,2023(10):186-188.
[2] 周勁松.三部委聯合推進長江干線水域非法采砂專項打擊[N].人民長江報,2023-09-30(001).
[3] 魏俊彪,曾晨軍.廣東省河道采砂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水利,2023(12):27-30.
[4] 張泰維.探究河道采砂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水上安全,2023(5):143-145.
[5] 魏寧.河長制下采砂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完善對策[J].珠江水運,2021(19):94-95.
[6] 顏玲.四川省河道采砂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21.
[7] 郭超,姚仕明,肖敏,等.全國河道采砂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分析[J].人民長江,2020,51(6):1-4,16.
[8] 白亞青,胡小平.張掖市甘州區河道采砂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22):129,131.
[9] 胡春祥,尹俊鋒.中小河流河道采砂管理問題探討[J].中國水利,2009(2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