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森林病蟲害問題日益突出。森林病蟲害對于林業生態建設的影響不可忽視。森林病蟲害不僅會導致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還會對經濟和社會造成重大損失。因此,研究和實施有效的森林病蟲害防治策略,這對保護和恢復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林業生態建設;森林病蟲害;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2–00-03
林業生態建設是指通過合理的森林管理和保護措施,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恢復,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林業生態建設不僅有助于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抗病蟲害能力,還能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恢復,推動森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和實施有效的森林病蟲害防治策略對于保護和恢復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林業生態建設可以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抗病蟲害能力,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恢復,推動森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新時期,相關部門要探索和實施更為科學、有效的森林病蟲害防治策略,為林業生態建設提供有力支持[1]。
1 森林病蟲害防治策略的分類
森林病蟲害防治策略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學防治、農藝措施防治和物理防治4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防治策略在實踐中有其各自的優缺點,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和組合應用。
1.1 生物防治策略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敵、寄生菌、病毒等生物制劑控制森林病蟲害的方法。生物防治的優點在于對環境污染小,對非靶標生物的影響較小,且不易產生抗藥性和殘留問題。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天敵引入、增殖和生物農藥2種方法。天敵引入、增殖是指將天敵引入到病蟲害發生區域,通過增殖和建立種群來控制病蟲害的發生。例如,油松毛蟲是我國北方森林的主要害蟲之一,傳統的防治方法主要依賴化學農藥,但其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通過引入天敵昆蟲赤眼蜂可以控制油松毛蟲的數量和影響,實現生物平衡,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健康。
1.2 化學防治策略
化學防治是指利用化學農藥控制森林病蟲害的方法。化學防治的優點在于防治效果快、控制范圍廣,但同時也存在環境污染、對非靶標生物的影響大以及易產生抗藥性和殘留問題等缺點。
化學防治主要包括農藥的選擇和使用和農藥施用技術2種方法。農藥的選擇和使用是指根據病蟲害的種類和發生程度,選擇適宜的農藥進行防治。不同的農藥有不同的防治對象和作用機理,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農藥的使用需要注意劑量、時間和方法,以免對環境和非靶標生物造成不良影響。
農藥施用技術是指在農藥使用過程中,采用合適的施藥技術和方法,以提高防治效果和降低環境污染。例如,利用無人機進行農藥噴灑,可以提高施藥效率和準確性,減少農藥的浪費和污染。
1.3 農藝措施防治策略
農藝措施防治是指通過調整林分結構、改善生境條件、推行間作輪作等措施,來提高森林植物的抗病蟲害能力,從而達到防治森林病蟲害的目的。農藝措施防治的優點在于對環境污染小,對非靶標生物的影響小,且具有長期效果。
農藝措施防治主要包括林分結構調整和林分間作和輪作2種方法。林分結構調整是指通過改變林分的樹種組成、年齡結構、空間結構等,來提高森林植物的抗病蟲害能力。例如,利用混交林、復層林等林分結構,可以增加森林植物的多樣性,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
林分間作和輪作是指在同一林地內,輪流種植不同的樹種或作物,以調整土壤養分和水分狀況,提高森林植物的抗病蟲害能力。例如,利用林下作物、綠肥等方式,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促進森林植物的生長。
1.4 物理防治策略
物理防治是指通過物理手段控制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物理防治的優點在于對環境污染小,對非靶標生物的影響小,且不易產生抗藥性和殘留問題。
物理防治主要包括人工剪除幕網就地銷毀和懸掛誘捕器2種方法。幕網是一種常見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工具,主要用于捕捉和阻擋害蟲。然而,幕網也會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影響,如阻礙光線和空氣的流通,影響森林植被的生長等。因此,人工剪除幕網就地銷毀是一種有效的防治方法。此外,性信息素是一種由雌性昆蟲釋放的化學物質,能夠吸引雄性昆蟲前來交配。通過懸掛誘捕器釋放性信息素,可以吸引病蟲到達誘捕器附近,從而達到防治病蟲的目的。
2 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
2.1 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具有保護水土資源、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重要功能。然而,森林病蟲害的暴發會導致森林植被的大面積損失,破壞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進而影響水土保持和氣候調節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正常發揮。因此,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對于維持地球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2]。
2.2 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庫之一,擁有豐富的植物和動物物種。森林病蟲害的暴發會導致森林中某些物種的減少或滅絕,破壞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和功能性的重要基礎,對于維持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生態過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保護和恢復森林中的生物多樣性,對于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完整具有重要意義[3]。
2.3 促進森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森林是人類的重要資源,為人類提供了木材、食品、藥材等豐富的產品。然而,森林病蟲害的暴發會導致木材產量、質量下降,甚至無法正常收獲。這不僅損失了經濟利益,還會影響相關產業的發展。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可以保障森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木材和非木材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推動林業產業的發展,為社會經濟提供穩定的經濟收益。
2.4 維護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
森林病蟲害的暴發不僅會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破壞,還會對周邊地區的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造成威脅。例如,病蟲害的傳播可能導致農作物的感染和減產,進而影響農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的傳播,維護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
2.5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
全球氣候變化對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氣候變暖和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多,為病蟲害的暴發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可以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3 林業生態建設中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林業生態建設是指通過合理的森林管理和保護措施,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恢復,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然而,病蟲害的侵害嚴重影響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病蟲害防治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但目前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加以解決。
3.1 病蟲害防治技術發展滯后
隨著森林病蟲害的不斷演變和變異,防治技術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
一方面,由于病蟲害防治技術發展滯后,導致一些傳統的防治方法仍然被廣泛使用,而新的、更有效的防治技術得不到廣泛應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技術推廣渠道和機制,防治技術的推廣工作進展較慢,無法滿足實際的需求[4]。
3.2 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和管理不夠科學
目前,部分地區還沒有建立起專門的病蟲害防治組織機構,或存在組織機構設置不合理的情況,導致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協調和管理困難。部分地區將病蟲害防治工作納入農業部門,但農業部門主要關注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對于林木病蟲害的防治關注度不高;部分地區將病蟲害防治工作納入林業部門,但林業部門主要關注林木的生長和經營,對于病蟲害防治的技術和管理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建立專門的病蟲害防治機構,提高病蟲害防治的專業化和科學化水平。
3.3 缺乏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目前,病蟲害防治工作主要依靠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然而,化學防治存在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健康風險等問題,而生物防治的應用范圍和效果有限。
此外,目前缺乏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尤其是對于一些新型或變異的病蟲害,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的病蟲害調查和監測,對于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情況了解不夠,導致防治措施的選擇不科學。此外,部分地區在病蟲害防治中過度依賴化學農藥,忽視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學手段的應用,不僅增加了環境污染的風險,還可能增強病蟲害對化學農藥的抗藥性,進而影響防治效果。
3.4 病蟲害防治的投入不足
病蟲害防治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然而,目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投入不足,難以滿足實際需求。當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人員數量較少,技術水平也較低。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大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資金投入,保障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4 林業生態建設中病蟲害防治的對策
林業生態建設是保護和改善森林生態環境,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重要任務。病蟲害是林業生態建設的一大挑戰,嚴重影響著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為了有效防治病蟲害,保護森林生態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對策和措施。
4.1 加強病蟲害監測和預警
病蟲害監測和預警是病蟲害防治的基礎,通過對森林病蟲害的監測和預測,能夠及時發現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趨勢,為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建立病蟲害監測數據庫,收集和整合病蟲害的相關數據,包括病蟲害的發生地點、發生時間、發生規模等信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互聯網、物聯網等,實現數據的快速采集和傳輸。加強病蟲害監測和預警工作,采用現代化的監測技術和手段,如遙感技術、無人機、傳感器等,結合實地調查和數據分析,建立完善的病蟲害監測和預警體系,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建立病蟲害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及時發布病蟲害的預警信息。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手機短信、微信公眾號、電視、廣播等多種渠道,向群眾發布預警信息,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5]。
4.2 推廣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是一種安全、環保的病蟲害防治方法,通過利用天敵、寄生蟲、病原體等自然因素來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可以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降低環境風險和生態破壞,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推廣生物防治技術時,需要加強對天敵和寄生蟲的培育和繁殖,建立生物防治資源庫,提供足夠的生物防治劑供應。同時,加強對生物防治技術的宣傳和培訓,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和防治意識。
4.3 發展綠色化學防治技術
綠色化學防治技術是指采用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和化學防治方法,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發展綠色化學防治技術需要加強對農藥的研發和應用,推廣低毒、高效的農藥產品,減少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同時,加強對農藥使用的管理和監督,建立農藥使用登記制度,加強對農藥使用的培訓和指導,確保農藥的安全使用。加大對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發投入,提高技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過開展科研項目和技術攻關,解決生物防治技術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的問題,提高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水平。
4.4 加強科研和技術創新
科研和技術創新是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支撐,通過加強科研和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效果和效率。加強科研和技術創新需要加大對病蟲害防治的投入,支持科研機構和高校開展病蟲害防治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同時,加強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將科研成果應用于實際生產中,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技術水平和應用效果。
4.5 加強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
病蟲害防治需要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支持,加強病蟲害防治的立法和政策制定,明確責任和權益,為病蟲害防治提供法律保障。
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府部門應制定和完善病蟲害防治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病蟲害防治的責任主體、法律責任和處罰措施等內容。同時,完善相關政策和規劃,加強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支持和經濟補貼,加大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
4.6 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
病蟲害是全球性的問題,國際之間需要加強合作、交流,共同應對病蟲害挑戰。加強國際合作可以分享經驗和技術,共同研究和解決病蟲害防治中的難題,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水平和效果。同時,加強國際合作還可以促進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推動病蟲害防治的全球合作和共同發展。
此外,為了有效防治病蟲害,保護森林生態環境,需要加強病蟲害監測和預警,推廣生物防治技術,發展綠色化學防治技術,加強科研和技術創新,加強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6]。
5 結束語
森林病蟲害是林業生態建設中的重要問題,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在未來的工作中,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病蟲害監測和預警,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和綠色化學防治技術,加強科研和技術創新,加強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有效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實現林業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孟祥金.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J].新農業,2023(7):27-29.
[2] 王曉佩,王楠.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探究實踐[J].河北農機,2023(5):163-165.
[3] 扎西偏初.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防治作用[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4):77-78.
[4] 趙瑩.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防治的作用及策略[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9):191-192.
[5] 白文斌.淺析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價值[J].南方農業,2021,15(26):68-69,72.
[6] 胥富紅.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1,50(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