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昊鈞
疍家文化是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老師就帶我們來到了位于虎門新灣的疍家文化展示館,感受這古老且充滿魅力的傳統文化。
導游說,疍家人就是終生漂在海上打魚的人,因為他們的船像蛋殼,所以叫疍家。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們的生命像蛋一樣脆弱,一有大風大浪就可能會死亡。我不禁感慨,疍家人的日子真艱難啊!
展示館的二樓有很多船模,我最喜歡的是拋漁船。拋漁船別名公婆船,船身小小的,很可愛。這里收藏了許多1940年代疍家人的生活用品,有木枕、瓷枕、漁網、漁籠……我最喜歡也覺得最神奇的是瓷枕。它是陶瓷制品,中間有個小洞,用耳朵對著小洞,竟然可以聽到滔滔浪聲。導游說,睡在船上的漁民會通過瓷枕聽到有沒有魚在海里,多么神奇呀!我頓時感覺疍家人真是充滿智慧。
最受大家喜愛的項目是體驗漁網編織。一位非遺傳承人一邊編織漁網,一邊告訴大家:做事不要著急,只有耐心和苦干,才能成功。我聽得很認真,看得也仔細,但是一上手卻發現我只是眼睛會了,手還不會。我又耐心學了很久,終于慢慢掌握了要領:梭針和網棋要握緊,針要從下面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我終于編出了一張小網,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歪頭看了看其他沒學會的同學,他們正焦急地尋求著老師的幫助,我的心中不免有點得意。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我信心滿滿地準備編第二個。唉!真是一學就會,一做就廢,第二個怎么編都編不成!我不斷地嘗試各種方法,將新編的圖案和第一個進行對比,耐著性子反復調整,慢慢地,我竟然成功地編出了兩張像樣的漁網。看來,編好漁網也挺不容易啊!
走出新灣文化廣場,我感覺學到了不少東西,特別是疍家文化中那種不懼困苦、敢于拼搏的精神,真是令我佩服。
點評
小作者以第一人稱敘事,細致入微地描述了自己在展示館中的參觀過程,從聽到疍家人的生活故事,到觀察各種生活用品,再到親身體驗漁網編織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通過“我”的感受和思考來展現,使得整篇文章流暢自然。特別是在描述自己學習編織漁網的過程中,通過“我”的反復嘗試、不斷失敗和最終成功,生動地展現了學習新技能時的心路歷程,既有趣味性,也有啟發性。
第一人稱,往往具有“代入感”,類似于活動、游記等主題作文,都可以這樣寫。
(陳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