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奇

多因素會加大帕金森病患病風險
帕金森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臨床癥狀主要包括有表情僵硬、手抖、運動遲緩、肢體震顫等。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5 歲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達到1.6% ~1.7% ,預計到2030 年,我國帕金森病患者將超過500 萬。
現階段的研究認為,這一病癥與老齡化、遺傳、環境等因素相關。同時,農藥、甲基苯丙胺、乳制品攝入、三氯乙烯接觸等會加大帕金森病患病風險,以及早期創傷性腦損傷、黑色素瘤也與帕金森病發生存在一定關聯,而諸如體力活動、咖啡、抗炎藥以及高尿酸水平等則被認為是帕金森病的保護因素。
及早治療能明顯抑制病情發展
帕金森病尚無法根治,通常不會影響患者生命,但倘若未采取有效及時的治療,必然會對患者身體健康、生活質量構成極大威脅。帕金森病早期診斷、運動障礙早期防范、精神癥狀治療,對改善患者癥狀、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大有裨益。研究表明,確診帕金森病1~3 年積極配合開展治療者,不論是在生活質量方面,還是在活動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都明顯好于4~6 年配合開展治療者。
發病后,患者即應當接受藥物治療,由此可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情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藥物治療作為帕金森病治療的首要選擇,需要貫穿帕金森病整個治療過程。可采用的藥物包括左旋多巴、苯海索、普拉克索等,作用于改善患者運動遲緩、震顫等癥狀,并減緩患者病情發展。倘若患者伴有其他癥狀,可進行對癥用藥,如患者有便秘癥狀,可采用乳果糖等,患者有排尿困難癥狀,可采用多特羅定、奧昔布寧等。
不同時期應配合不同治療手段
伴隨病情發展,藥物治療效果會不斷減弱,倘若上述藥物療效不理想時,可考慮采用手術治療,常用術式包括有腦深部電刺激術、神經核毀損術等。
同時,帕金森病患者還應配合康復治療,即正確適度開展運動鍛煉,幫助患者維持良好的肌肉關節活動度及平衡功能,以及讓患者身體具備良好的耐力及運動技能,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延伸其生活自理及工作時間時限。再者,帕金森病患者往往會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應當配合抗焦慮、抗抑郁藥物,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為患者提供必要的護理與關懷,讓患者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總之,對于帕金森病患者的不同時期,應給予不同的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康復治療等,以此幫助患者改善癥狀、延緩病情發展,提升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