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顥19歲中進士那年,另一個19歲的年輕人也在朝著自己的夢想出發,這青年懷揣著報國的熱忱,十幾年間幾次北游薊門和幽燕,希望效力于國家。
這個青年名叫高適,公元738年,唐軍攻擊契丹、奚,先勝后敗,主帥張守圭隱瞞敗績而謊報軍情。消息傳來,曾漫游薊燕并見過張守圭的高適感慨很深,提筆寫下《燕歌行》。
燕歌行
◎高 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扌從)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公元746年,杜甫初到長安,回想長安當年的人物風流,不勝感慨,寫下一首《飲中八仙歌》。
曾經,李白與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俱善飲,稱為“酒中八仙人”。而杜甫其實與這些大家相比,并不出眾。
后來他經歷了安史之亂、喪子之痛、顛沛流離,最后窮困而死。他的詩,在苦難之中被錘煉得爐火純青,他死后的聲望,終于追上了他曾經仰望傾慕的李白。
登 高
◎杜 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亭濁酒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公元756年,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不少文人雅士南逃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
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如果千年絕唱《楓橋夜泊》沒有流存下來,可能今天我們都不會知道他的名字。
楓橋夜泊
◎張 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前,張繼本來已經考取了進士。國家大亂,個人前途只得渺如塵土。然而,若沒有這段南逃避亂的經歷,唐詩史上便少了一頁千古留名的詩篇和詩人。
被安史之亂打亂了人生的不只有張繼。公元756年玄宗奔蜀,內侍團解散,其中有一名侍衛,人生軌跡因此全然改變。
這個人叫韋應物。他從15歲起開始做玄宗的內侍,豪縱不羈,橫行鄉里。
玄宗奔蜀,內侍解散,韋應物無所事事,居然開始認真讀書寫詩,從一個紈绔子弟變為忠厚仁愛的儒者。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晚年任蘇州刺史,他說:“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誰能想到,這是曾經那個韋應物呢。
薛濤幼年時,因父親官職調動,跟隨父親入蜀,后來一直留在蜀中,薛濤聰敏善辯,能寫詩,知曉聲律,名震一時。她一生創作經歷豐富,可惜大部分詩作在流傳中散佚。
送友人
◎薛 濤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昔人曾說這位萬里橋邊女校書“工絕句,無雌聲”。存有四萬多首詩的《全唐詩》收錄了薛濤八十八首詩。比很多的男詩人還要多。
當薛濤名聲大噪時,韓愈正在沒完沒了地準備考試。公元786年,韓愈第一次到長安應試,但是應試之路并不順利。788年,他第一次應試失敗。789年,第二次應試失敗。791年,第三次應試失敗。792年,第四次,他終于考上了進士。
當時恐怕沒有人能想到,日后,這個屢敗屢戰的人會成為古文運動的先驅,唐宋八大家之首。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朝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但是考上進士的韓愈,做官仍然不太順利。直到50歲,他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54歲時,他的聲望和仕途都達到了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