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讀
演講詞往往用來交流思想、感情,表達主張、見解,具有宣傳、鼓動、教育等作用。此類閱讀大多具有強烈的議論性質,這就需要同學們具備提煉論點、劃分結構的能力,并能準確概括演講詞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觀點。中考題中常見的考點有:1.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2.梳理文章思路;3.理解文中畫線句子的含義。
要為自由而戰斗
◎卓別林
我們都要互相幫助,做人就是應當如此。我們要把幸福建筑在別人的幸福上,而不是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上。我們不要互相仇恨,互相鄙視。這個世界上有足夠的地方讓人生活,大地是富饒的,是可以使每一個人都豐衣足食的。
生活的道路可以是自由的、美麗的,只可惜我們迷失了方向。貪婪毒化了人的靈魂,在全世界筑起仇恨的壁壘,強迫我們踏著正步走向苦難。我們發展了速度,但是我們隔離了自己。機器應當是創造財富的,但它們反而給我們帶來了窮困。我們有了知識,反而看破了一切;我們學得聰明乖巧了,反而變得冷酷無情。我們頭腦用得太多了,感情用得太少了。我們更需要的不是機器,而是人性;我們更需要的不是聰明乖巧,而是仁慈、溫情。缺少了這些東西,人就會變得兇暴,一切也都完了。
飛機和無線電縮短了我們之間的距離。這些東西的性質,本身就是為了發揮人類的優良品質,要求全世界的人彼此相愛,要求我們大家互相團結。現在世界上就有千百萬人聽到我的聲音——千百萬失望的男人、女人、小孩——他們都是一個制度下的受害者,這個制度使人受盡折磨,把無辜者投進監獄。我要向那些聽得見我談話的人說:“不要絕望啊!”我們現在受到苦難,這只是因為那些害怕人類進步的人在即將消逝之前發泄他們的怨毒,滿足他們的貪婪。這些人的仇恨會消失的,獨裁者會死亡的,他們從人民那里奪去的權力會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的。
戰士們,你們別去為那些野獸們賣命啊——他們鄙視你們,奴役你們,統治你們,吩咐你們應當做什么,應當想什么,應當具有什么樣的感情!他們強迫你們去操練,限定你們的伙食,把你們當炮灰。你們別去受這些喪失了理性的人擺布了。他們都是一伙機器人,長的是機器人的腦袋,有的是機器人的心肝!可是你們不是機器!你們是人!你們心里有著人的愛!不要仇恨哪!只有那些得不到愛的人才仇恨別人——只有那些喪失了理性的人才仇恨別人!
戰士們!不要為奴役而戰斗!要為自由而戰斗!《路加福音》第十七章里寫著:“神的國就在人的心里。”——不是在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心里,而是在所有人的心里!人民有力量——有創造機器的力量,有創造幸福的力量!人民有力量建立起自由美好的生活——使生活更有意義。那么,為了民主,就讓我們使出力量來吧,就讓我們團結在一起吧!就讓我們進行戰斗,建設一個新的世界——一個美好的世界。它將使每一個人都有工作的機會,它將使青年人都有光明的前途,老年人都有安定的生活。
那些野獸用這些諾言竊取了權力,但他們在說謊!他們從來不去履行他們的諾言。獨裁者自己享有自由,但是他們使人民淪為奴隸。現在就讓我們進行斗爭,為了消除貪婪、仇恨、頑固;讓我們進行斗爭,為了建立一個理智的世界——在那個世界上,科學與進步將使我們所有的人獲得幸福。戰士們,為了民主,讓我們團結在一起!
哈娜,你聽見我在說什么嗎?不管你在哪里,你抬起頭來看哪!抬起頭來看哪,哈娜,烏云正在消散,陽光照射進來!我們正在離開黑暗,進入光明!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世界——一個更可愛的世界。那里的人將克服他們的貪婪、他們的仇恨、他們的殘忍。抬起頭來看哪,哈娜,人的靈魂已長了翅膀,他們終于要振翅飛翔了。他們飛到霓虹里——飛到了希望的光影里。抬起頭來看呀,哈娜!抬起頭來看呀!
(選自《藝術家演說詞》,有刪改)
●思考練習
1.第2段中的畫線句子有怎樣深刻的含義?
答:
2.請你參照文章尾段內容,將第3段畫線句子用形象化的說法表述出來,語言力求簡潔。
答:
3.第4段中“野獸們”和“機器人”實際上指的是什么?作者為什么這樣稱呼他們?
答:
4.有人認為,本文中提倡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彼此關愛,互相團結,因此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是一首愛的頌歌。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
一個人的定力,決定他最終能走多遠
◎董宇輝
很多同學可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經過一年多的練習,后來終于得到了一次機會,被認可。接下來,如果你依然默默無聞,但你還一直持續專注,請你要不斷地暗示自己,你做的是對的事情,這是一個人的定力。
一個人的定力最終決定他能走多遠,它跟聰明沒有太大關系。而且特別聰明的人,總是計算投入和產出比,一旦發現效率很低,立馬就撤了。在一家公司或者一個組織里,但凡遇到困難,跑得最早的都是聰明的。所以,往往堅持到最后的,并不是聰明人。聰明,很多時候是智慧的天敵。記住這句話,定力很重要,不要想太多。
我當時苦練很長時間的英語之后,有一次上口語課,老師讓我回答問題。我回答完,老師說,沒想到你的口語還挺好的。我突然感覺到自己的付出被看見了,雖然它小到不值一提。
請你記住,很多小的變化就是從那一刻開始的。就是在人生的曲線里,你也不知道是哪個點起了轉折作用。但是當你重重摁下那個點的時候,日后的經歷會告訴你,你當時的判斷是對的。
下課之后老師說:“我有個同學從國外來西安旅游,你能幫我當個導游,給他介紹一下西安的美景嗎?”我說:“當然可以。”那天,我帶著這位外國朋友去西安的各處景點打卡。當時我很興奮,我把他帶到了大雁塔下,看唐僧那個銅像。唐僧當年不是被皇帝送出去的,他是帶著一種巨大的使命和宗教的熱情偷偷跑出去的,很有可能回不來。我想象他在回來的那一刻,遙望長安城時,內心的激動和興奮。我想象他晚年坐在慈恩寺,銀杏樹葉落下,晨鐘暮鼓,他在那里給徒子徒孫們講經的時候,內心是怎樣的一種豪邁?
我記得那天晚上,看著唐僧銅像的時候,我跟那個外國朋友講,“你想理解這樣一種使命感嗎?”然后我就想到了羅素,我說:“Three passions,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the longing for love,the search for knowledge,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這是來自于羅素的一個演講,叫做《我為什么而活著》,意思是:對知識的渴望,對愛情的追求,對人類苦難難以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簡單而強烈的激情,苦苦支配我的一生。
我們為什么讀書?其實先賢給出了非常準確的答案,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我說出這些話的時候,非常激動,甚至手舞足蹈、語無倫次。然后我回頭發現那個外國朋友,他的臉上也流出了淚水,很激動。
那是一個農村出身、一直很自卑、嘗試在大學里尋找自我、探清人生未來方向的年輕人第一次用自己的表現獲得了外部的認可。那是一個turning point(轉折點),因為從那次之后,一發不可收拾。
那個外國朋友專門給我們學校老師發了一個短信,表揚我具有詩一般的語言和非常飽滿的激情。
后來,老師的朋友來西安都聯系我。那一年,我去了兵馬俑17次。
(選自“光明網”2024年1月10日,有刪改)
●思考練習
1.閱讀文章第2—9段,分析“定力”和哪幾個要素有關。
答:
2.作者在演講中引入了自己的親身經歷,請你談一談這樣做的好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