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主題導語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積淀,它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思想,一種價值觀,一種生活方式。它深深地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思想和行為,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中華傳統文化所宣揚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慎言敏行、嚴于律己、改過遷善等道德規范,幾千年來就鑄就了中國人的精神,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正、吃苦耐勞和精忠愛國等優秀品質。
發揚中華傳統文化,還要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讓傳統文化與時俱進。
李梢:“中醫”與“科技”融合后的新生
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有一位面容和善、容光煥發的教授,他就是李梢。他接受過中醫的傳統教育,有著深厚的中醫學積淀。但他不滿足于繼承傳統,而是創造性地將傳統中醫藥和生物信息學、人工智能交叉融合,開拓了網絡藥理學交叉新領域。他不僅為胃癌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執著探索真知,立德樹人,培養出了許多心懷家國、素質過硬的青年人才。
父親是名醫,母親是祖傳中醫,李梢從小就跟著父母抄方,接受中醫的傳統教育。因為從小懷揣中醫夢想,李梢一路攻讀,獲得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博士學位。為什么一位“中醫學博士”卻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做交叉研究?李梢回答,中醫藥傳承了數千年,走到現代,他想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和發展傳統中醫學,更好地把它發揚光大。
2020年12月,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揭曉了“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貢獻人物”,李梢以“醫藥人+科學家”的身份獲得該榮譽。“小康的‘康,就包括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當代社會,許多重大疾病困擾著千千萬萬的家庭,而中醫藥,是突破這些重大疾病的重要渠道之一。”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維護人民生命健康中作出了重大貢獻,繼承好、發展好中醫藥是我不容推卸的責任。”頒獎盛典上,李梢這樣說道,“希望通過不懈的努力,能夠和傳承了數千年的中醫藥一起,走向現代,走進未來。”
●素材解讀
在中醫日漸式微的今天,李梢扛起了振興中醫的大旗,創造性地將傳統中醫藥和生物信息學、人工智能交叉融合,讓人大開眼界,也開拓了網絡藥理學交叉新領域。他創新研究,為胃癌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作出重要貢獻;他立德樹人,為祖國培養出了心懷家國、素質過硬的青年人才。不忘初心,李梢和中醫一同、與科學結緣,走向現代,走向未來。
吳海鳳:剪紙藝術承新意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多用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制作,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剪紙常用于渲染節日的氣氛,各樣圖案祈求吉祥,給人以美的享受。剪紙中有濃濃的中國元素,“年年有余”“喜上眉梢”等作品因寓意吉祥又充滿趣味,深受人們喜愛。
剪紙藝術傳承人吳海鳳,6歲開始跟隨母親學習剪紙,18歲正式開始了系統的學習生涯。
吳海鳳早期的作品風格多纖巧細膩。她喜歡將不同的材質、顏色應用于剪紙當中。經過二十多年的創作實踐,她將作品緊貼時代,堅持反映現實生活。其代表作品《新橋八景》《寶安十景》等,濃縮了當地的歷史人文風貌,承載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宣導功能,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此外,為了增強作品的鮮活性,吳海鳳用心探索本土題材創作,讓作品更加“接地氣”。她經常走進老街老巷,發掘古老的歷史遺跡。她還會利用假期去尋找跟她一樣的剪紙藝人,去跟他們溝通交流,取其精華,讓自己的作品更加具有特色。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海鳳深知自己肩負重任,她通過非遺進課堂、延時服務課等形式,在校園普及剪紙藝術,向學生展示剪紙魅力。此外,她還在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書城等場所開展剪紙藝術培訓、比賽及展覽,將剪紙藝術展示給更多的人。吳海鳳用自己所學溫暖人心,創造美的生活,傳播美好心聲,傳承美的藝術。
如今,剪紙已成為吳海鳳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表示,剪紙寄托了她太多的情感與祝福。她會在剪紙這條非遺傳承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把這份美帶給更多的人。
●素材解讀
剪紙濃縮著人們的智慧,每一份剪紙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但如果只是因循守舊、亦步亦趨,那么剪紙這一傳統文化也將失去生存、傳承的土壤,只能留下一抹褪色的紅。為了弘揚剪紙藝術,吳海鳳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革新,使剪紙藝術既“鮮活”又“接地氣”。她用自己的熱愛和堅持,將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用一雙手和一把剪刀,將剪紙藝術的“魂”傳承了下來。
桂世民:金陵古琴傳百家
金陵琴派是發源于南京的中國古琴藝術流派,源自明代皇家樂官,在演奏技法上具有端莊肅穆、儒雅超然之風,又不失嚴謹與規范。
古琴金陵派傳承人桂世民,生于1953年1月,籍貫江蘇南京,現任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他秉承了金陵派古琴之清婉綿延的技法,吟、揉、綽、注等多種細微的變化盡現指尖。在琴曲表現中,指法之間的銜接動作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綿綿不斷,給人以極大的享受。控弦時,根據琴曲的表現需要可重可輕,重若高山墜石,輕若春風拂面。兩手配合無間,輕重緩急錯落有致,加以深湛的功力,更使得演奏效果具有了非凡的感染力與震撼力,使人聽之、觀之難忘。
桂世民曾拜古琴家梅曰強先生為師,成為金陵派一代宗師夏一峰先生的再傳弟子,完整地繼承了金陵派傳統的風格技法和獨特的風范氣度。經三十余載的藝術實踐,桂世民最終形成了以金陵派為主干,同時兼采眾長的琴風,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千年古音。
●素材解讀
古琴,古代稱之為琴,有七弦。所謂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中的“琴”指的就是古琴。古琴是歷代文人提高修養、學習音樂所必修的樂器。它體現著文人風骨,承載著文人氣節,琴音清和淡雅,琴曲寄寓著琴人的宛轉情思。但古琴對于現代人來說卻是陌生的,為了弘揚古琴這一傳統藝術,讓古琴走進人們的生活,桂世民在充分繼承古琴技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創新,使金陵派古琴藝術涌現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