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洪磊 汪瑩
快節奏的生活中,多少人已記不清上次翻開書本是什么時候。浮生半日閑,靜下心來看幾頁書,已成了一種奢侈。在閱讀日趨碎片化的大環境下,短視頻讀書應運而生,“三分鐘讀完鴻篇巨著”類的視頻俯拾皆是。2024年某短視頻平臺《讀書生態數據報告》相關數據顯示,該平臺上讀書類視頻與直播呈快速增長。過去一年,時長超過5分鐘的讀書類視頻數量高達1143.43萬個,收藏量達3.91億次;讀書類直播累計730萬場,場均觀看人數3076人。
短視頻讀書的火熱市場不僅催生出一批讀書博主,還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整個圖書出版業的發展,熱度甚至輻射到了其他相關行業。作家們開始偶爾離開書案,從幕后走到臺前,與讀者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與經歷;專家學者對名著的點評解讀傳播開來,為讀者揭開文字的表象,使讀者的理解更進一步,更有讀者直呼“大師下凡”。
然而,短視頻讀書的形式雖火,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閱讀。歸根結底,這一形式仍屬“帶讀”和“泛讀”的范疇,其背后的運行邏輯是商業利益。市場一大,短視頻質量難免良莠不齊,拼湊、移植、抄襲、洗稿等亂象屢見不鮮。同時,對碎片化閱讀會消解經典嚴肅性的擔憂也不絕于耳。諸多問題的解決非一日之功,需要多方共同發力。創作者要堅守初心,提高責任意識,將社會效益放在物質效益之前,實現“良幣驅逐劣幣”;用戶也要客觀地認識到短視頻讀書的優缺點,避免對其產生依賴心理,行有余力時盡可能翻開原著,親身享受閱讀,加深拓寬現有的認知。
閱讀文學名著往往是由淺入深,不斷領悟的過程。所謂少不讀水滸,既是避免孩子誤入歧途,也是因為其中社會運行的諸多道理遠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相同的內容在不同時期、不同閱歷的階段讀來,也會有不同的感受——而這也是閱讀獨到的魅力。短視頻讀書雖然靈活便捷,同時畫面精美、語言生動,但若要體會作者最真實的情感,還是得回歸到原著本身。
開卷有益,短視頻為書本提供了一個高效而立體的舞臺,降低了閱讀所需的知識門檻,讓文學經典觸達更多的潛在讀者,吸引很多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嘗試,這本身已是一種巨大的進步。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通過短視頻的渠道走近原著,把書讀厚再讀薄;相信經典的力量會讓每位對世界懷有好奇心的人士滿載而歸,相信書中的知識、情感、生活百態將滋養一代代人,為他們構建起豐盈的精神世界。
(摘自《環球時報》陸洪磊、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