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的軍事到底弱不弱?雖然打起仗來,似乎經常被欺負,但其實,宋朝有“黑科技”。
依靠它,大宋在風雨飄搖中堅持了好幾百年。這期就來說一說,宋朝軍事上的“黑科技”。
大宋沒有收復河套平原,燕云十六州也一直是咫尺天涯的夢想,沒有這兩個產馬“基地”,缺少戰馬是大宋軍事的短板,于是大宋就把科技的突破口集中在了步兵裝備上。
在步兵里,
能遠距離跟外族騎兵部隊正面對抗的,
大概只有弓弩手了。
宋朝的弓弩技術那是沒得說的,
弩手的制式標準兵器之一——
神臂弩,
弓身三尺三,弦長二尺五。
有“三百步外貫鐵甲”的超強攻擊力,
只不過填裝彈藥比較費勁兒,
得用腳蹬著才能上弦。
金朝將領完顏宗弼曾經這樣評價神臂弩:
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
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
外無所畏,今付樣造之。
——《遺行府四帥書》
就是說,“我當年打仗,別的都不怕,最怕大宋的神臂弩。”不過,現代學者對神臂弩的攻擊力表示過懷疑,認為300多米的射程,不可能還有那么大的威力,不然“強弩之末”這個成語是怎么來的?
但據傳,神臂弩的弩身上,是裝有特殊機關的,《永樂大典》里就詳細記載了機關圖樣,可惜《永樂大典》正副本或失傳或損毀或流散,圖樣也遺失于歷史之中。
除了“神臂弩”,
還有一種“殺傷性神器”——床子弩。
這是一種“你也可以叫我大炮”的存在,射程可達500米以上!
北宋開寶年間,有個叫魏丕的人對床子弩進行了改造。
舊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宋史·魏丕傳》
按照宋朝“五尺(1.5米)為步”進行計算,千步就有1500米。床子弩能發射這么遠,可以說是相當可怕了。
床子弩家族的老大有個很長的名字,叫“三弓八牛床子弩”。它的體型超級大,是守城利器!
你看它的箭矢,“一槍三劍箭”!箭桿如同長槍,估計有現代運動會上的標槍那么長,而其用鐵制成的三片箭翎,簡直就像三把閃著寒光的大寶劍!
想當年澶州之戰(1004年),遼軍兵臨城下,宋朝一發三弓八牛床子弩,就將遼軍主將蕭撻凜射于馬下。
從某個方面說,如果不是床子弩,大宋能不能和大遼簽訂和平條約——《擅淵之盟》都是兩說呢。
說完冷兵器,再來說說宋朝的火器。
唐朝末年,火藥就已經運用于軍事。到了宋朝,有了專門的“火藥窯子作”。北宋攻滅南唐時就使用了“火箭”“火炮”。
不過,當時的火箭只是弓箭綁上了火藥,火炮也不過是一種發射可燃燒彈丸的投石機。
顯然,這并不算“黑科技”。
真正的“黑科技”是宋朝的手拋火器——將黑火藥團成球狀,其中加入鐵釘、砒霜、瀝青等不同成分,用紙或麻包裹數層,再在最外層敷上松脂,進行防潮和助燃。
它被叫作霹靂火球、簇藜火球、毒藥火球、煙球、引火球等等,可看作最早的手榴彈雛形,類比現在,就相當于燃燒彈、毒氣彈、煙霧彈之類的。
霹靂火球
后來,宋人還發明了鐵皮包裹的炸彈,震天雷,引爆后能將生鐵外殼炸成碎片,打穿敵軍鐵甲,一切防御都在爆炸聲中化為烏有!
說起火器,另一個不能不提的就是“火槍”了。
南宋時出現了管狀火器,火槍。此時的槍還是用長竹竿做的,把火藥裝在竹竿內,作戰時點燃火藥噴向敵軍。
殺傷力嘛,全靠噴出的火焰制造傷害。
后來人們又用粗竹筒制作了突火槍。
突火槍內裝有火藥和“子窠”,火藥點燃后會產生強大的氣壓將子窠發射。
這些子窠到底是什么呢?
碎鐵、石子和其他……子窠可說是最原始的子彈了。
這種突火槍,射程可達約230米,也算是一種神兵利器了,稱得上是所有現代槍炮的鼻祖。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宋朝軍事黑科技這么不同尋常,為什么還總是打不過敵人呢,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就是:
宋朝人講授先進技術時,聽課的學生里,就藏著了虎視眈眈的敵人們……
可見,不但發展軍事科技對于國家安全非常重要,保護科技秘密,防止泄密也很重要啊!
燕云十六州
古代地理名詞,又可稱為幽云十六州、幽薊十六州或燕云之地,是指現今北京、天津海河以北,以及山西、河北北部,東西寬約600千米,南北長約200千米,總面積約120000平方千米,包括了幽、薊、瀛、鄚、涿、檀、順、云、儒、媯、武、新、蔚、應、寰、朔這十六州,分布于太行山脈東西兩側。因為地勢乘高居險,易守難攻,成為各朝各代兵家必爭之地。
938年,燕云十六州被后晉割讓給了契丹。自此,整個北宋政權一直受到北方民族的威脅。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號召“驅逐胡虜”,追擊北元,才完整收復了燕云十六州。
永樂大典
編寫于明朝永樂年間,全書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延續“盛世修書”的傳統,明成祖朱棣繼位后便下令修書:“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這本體量巨大的全書,編撰隊伍累計達3000多人,歷經4年定稿。
《永樂大典》收錄圖書文獻近八千種,內容包括十三經、史書、子書、集部、天文地理、陰陽占卜、醫術、釋藏、道經、農藝、戲劇、工技等各類典籍文章,浩瀚繁博,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積累的知識財富,顯示了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科學研究等方方面面的成就。可惜的是,《永樂大典》屢遭浩劫,正本早已不知去向,副本現今僅存418冊823卷,只有原書的4%,散藏于8個國家和地區的34個收藏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