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冉 祝峰
【摘要】法律法規明確了某些行為是否“可為”的問題,而標準則使法律法規具體化,主要回答“如何為”的問題。因此,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成為我們執行法律、履職盡責“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工具。本文從法律與標準的關系入手,分析我國市場監管法治化現狀,著重探討以標準化助推市場監管法治化建設的優勢,為市場監管法治化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標準化;市場監管;法治化建設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4977.2024.02.012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of Market Regulation with Standardization
WANG Anran, ZHU Feng
(Zibo Standard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Zibo 255000, China)
Abstract: Laws and regulations clarify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certain behaviors can be done, while standards make laws and regulations specific and mainly answer the question of "how to do it". Therefore,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us to enforce laws and fulfill our duties in the last mile.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standard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rket supervision legalization in China, and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standardizat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arket supervision legalization,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rket supervision legalization.
Keywords: standardization; market supervision;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近年來,飛速發展的現代科技同社會經濟發展深度捆綁融合,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孕育,各類新型產業應運而生,如海外代購、線上教育、網絡就醫買藥、各色預制食品等。這些都給市場監管工作帶來了諸多新的挑戰。市場監管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需要盡快轉變工作方式方法,積極尋求一種新的治理監管方式來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監管形勢。為此,我們將標準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入市場監管法治化建設中,以標準化助推市場監管法治化建設。這一舉措是進一步提升市場監管效率和質量的全新實踐。我們要用法治思維武裝頭腦,用法治的方法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
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引是一切實踐的開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準確把握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布局,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這一重要論述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從最高的站位上明確了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樹立了鮮明的旗幟。
法律作為由國家指定或認可并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其根據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頒布,因此產生途徑具有明確的規范性。法律的頒布和實施使社會行為的后果具有可預期性,明確了社會行為是否“可為”的問題,因而成為社會有序運行的根本保障,是社會規范的主體部分。
標準屬于規范性文件的一種,是通過標準化活動,按照規定的程序經協商一致而制定的,其為各種活動或結果提供規則、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共同制定和遵守的標準不僅具有明顯的技術性,還具有社會屬性,其社會屬性決定了它和法律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但與原則性極強的法律相比,標準通過相應的技術、管理、服務要求等許多定量要求來得到具體實施和實現,因而標準表現得更加具體和細致。這就是標準的技術支撐作用,用于回答“如何為”的問題,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的出臺,將標準從原來單一的工業領域擴展到了目前所包含的工業、農業、服務業、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這使得其存在和發生作用的時空更加廣泛。標準作為國家基礎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其制修訂的程序比法律的制修訂更加靈活和快捷,且強制性國家標準具有和法律相似的強制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及時彌補法律的缺失。因此,標準對規范社會行為起到更加靈活、更具有針對性的作用。
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社會的不斷進步使得一些新興產業應運而生,如微商、網絡文化、電子支付、APP等。為了順應這一態勢,我們需要有效地對其進行監管,更好地維護市場秩序。這也對市場監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場監管部門應認清當前形勢,主動擔當作為,積極探索以更好的方式推動市場監管法治化進程。就現狀來看,市場監管的法治化建設仍存在許多的矛盾和問題,需要各方高度重視。
2.1存在法律缺位現象
改革日新月異,有些制度也在不斷地適應日常的工作需要,由于法律法規的制修訂是個非常嚴謹的過程,手續繁瑣,耗時較長,存在一定滯后性。在面對飛速發展的新興產業時,有些領域會出現沒有相應法律法規支撐的現象,存在法律缺位。這將無法滿足快速推進制度改革的需要,會出現相關法律不匹配的問題。例如,有些制度改革出臺后已運行相當長一段時間,但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尚未修訂完成,因此無法滿足快速推進改革的需要,進而導致法律的支撐作用弱化,權威性受損,使得執法人員無所適從。
2.2熟練運用法律尚需時間
隨著市場監管體制改革,我國將原工商、質監、食藥部門進行合并,成立市場監督管理局。機構的整合從單純的“物理融合”上升為“化學融合”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而整合后的部門覆蓋了質監、知識產權、工商、食藥監、反壟斷及價監等多項政府職能,涉及的執法職責事項多,對應的法律法規也多,基層執法人員熟練掌握工作所需的法律法規尚需時間。
2.3法治化智慧監管能力不足
市場監管的事項眾多、模式繁雜,如“雙隨機、一公開”、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等。各類監管模式使得基層執法人員疲于應對各種監管系統,有時一個檢查事項需要在線上線下填寫諸多材料。法治化智慧監管的能力不足,使得在市場監管中經常會出現基層人手不足、監管效能低下的問題,進而導致監管部門難以很好地完成政府賦予的服務、監管、執法等任務。
標準化遵從于簡化、統一、協調、優化原則,是為了在既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促進共同效益,對現實問題或潛在問題確立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條款以及編制、發布和應用文件的活動。在市場監管法治領域的標準化活動,是將市場監管法治領域存在的具有重復性、共同性的事物和概念進行提煉,制定標準并加以實施,使之從無序狀態到有序狀態,克服混亂狀態,從而實現合理化。
市場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做好市場監管法治建設的主要載體,但是,在市場監管的有些領域還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這時標準就可以通過規定技術指標、規程規范的方式,在法律法規有缺位時起到彌補空缺的作用,避免在社會治理層面出現缺乏監管的領域。例如,市場競爭的存在使得許多企業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而選擇無視消費者的訴求,市場監管部門經常會接到來自消費者的投訴熱線。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關部門制定了諸多的政策法規。
經調研發現,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損大多數來自產品質量的不達標。而為了衡量產品的質量,從源頭上解決對消費者利益的侵害行為,標準便成了衡量產品質量的一把標尺。企業采用的標準水平越高,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就越好。因此,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政策法規的制定都考慮以產品標準為支撐,產品的執行標準被要求標注在產品的外包裝上,這也使得該執行標準成為執法者衡量產品質量、維護消費者利益的重要依據。
法律法規的體系龐大且名詞專業性強。另外,某些時候法律法規對執法人員的行為規范缺乏管控,容易導致濫用權力等現象發生。相比而言,標準的適用范圍和適用對象更具有靈活性,可以針對監管事項、監管人員、監管過程等方方面面進行細致的規范。同時,基層部門可以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將過程經驗總結成標準,建設旨在破解監管難題、優化整體流程、提升最終效能的標準體系,進而實現市場監管業務閉環管理,防止基層工作出現“無規可依”的局面,為日常管理和執法工作提供足夠的依據。
因為標準的制定與修訂過程都較為簡單和便捷,可以根據日常工作進展進行及時修正和完善,更新落后于實際的陳規舊范,所以運用標準化的手段進行管理,可以極大地減少失職瀆職等現象發生。這既是對工作人員的保護,也在提高政府公信力方面具有顯著的作用。
市場監督機構內部構建管理標準化體系,應重點聚焦機構改革多部門融合和職能整合過程中出現的堵點、難點和痛點問題,按照“流程再造、制度創新、提高效能”的思路,全面梳理市場監管職責權限,使市場監管部門權責的法律依據、實施主體、分類分工、業務流程邊界更加清晰,運行更加規范。
近年來,社會對于標準化的認識逐漸提高,標準化不再僅局限于傳統的工業、農業領域,服務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也開始重視標準化對行業發展、社會治理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充分將法律、制度、標準三者協同聯動,通過開展服務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標準化試點(如行政審批、社區服務、醫療養老等領域)來進行探索和實踐。
市場監管機構要加強頂層設計,成立“一把手”任組長的標準化領導小組,從領導到員工,形成人人推廣標準化、人人運用標準化的新模式,樹立良好的標準化意識,積極強化標準實施與推廣,完善標準的監督機制,整合建立標準化體系,按照PDCA的運行模式,在運用中修改和完善標準,形成完整閉環。當體系運行完善,試點成功,再由點到面,在全領域進行推廣,形成可快速復制的成功經驗模式。
此外,構建統一的智慧監管平臺是大勢所趨。智慧監管平臺可以有效解決基層人少事多的矛盾,是實現“精準監管、企業自律、社會共治”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順應數字化發展,實現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的現實需要。用標準化規范引領市場監管信息化建設,在法律法規的大框架之下,通過流程再造梳理事項流程,將其固定于智慧監管平臺,把重復的操作進行系統的融合,積極探索市場監管標準化和信息化的“兩化”融合工作機制,實現“兩化”融合向基層有效延伸。
【參考文獻】
[1]崔明利.用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市場監管依法行政工作[N].遼源日報,2021-09-18(2).
[2]李曉林.法律與標準關系簡析[J].標準科學,2009(11):48-52.
[3]鄧琦,張超蘭.標準化支撐市場監管對策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2(2):6-10.
[4]陳春葆,楊為國.標準與法律的關系探討[J].信息技術與標準化,2006(增刊1):46-48.
[5]高鷹忠.確立標準化在國家治理中的戰略地位[J].人民論壇,2015(31):45.
[6]王鎏燚,汪夢晗,陳永強.標準與法律的界分與協動[J].標準科學,2021(2):6-13.
【作者簡介】
王安冉,女,1995年出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標準制修訂、標準化體系建設及標準信息服務。
祝峰,男,1979年出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標準化理論研究與應用。
(編輯:侯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