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生物醫用材料創新任務揭榜掛帥(第一批)入圍揭榜單位名單,“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項目共有3 家入圍揭榜單位,其中之一是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化工研究院”)為牽頭單位的“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醫用材料的國產化開發及應用”項目。
據了解,生物醫用材料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工作聚焦高分子材料、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三大重點方向。其中,高分子材料方向包括聚氨酯、聚L-丙交酯-己內酯、醫用聚醚醚酮、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醫用聚乳酸衍生物等22種材料。為此,該項目負責人,上海華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技術專家、上海化工研究院有機所副所長王新威博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該項目政策背景、目前進展等進行了解讀。
王新威說,生物醫用材料作為生物醫用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組成部分,是產業鏈發展的關鍵要素,《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生物醫用材料列為人口與健康重點領域的優先發展主題。我國中高端醫療器械用基礎高分子材料主要依賴進口,是制約我國醫療器械產業自主發展的“卡脖子”問題。
據介紹,目前全球用于醫療器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樹脂(UHMWPE)年用量約為1 700 t,下游人工關節、手術縫合線、面部多孔植入體等產品年產值超過100億元。進口廠商對我國實施禁售,僅向英、美、德等國企業銷售樹脂,再向我國銷售經二次加工的型材產品,僅在國內進行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的末端加工工序,嚴重制約我國生物醫用技術產業的發展。
據王新威介紹,化工研究院前期基于工信部和科技部的支持,已成功實現了人工關節用UHMWPE樹脂噸級制備,各項指標滿足國家和國際相關標準要求。在此基礎上,2023年化工研究院作為牽頭單位,聯合國內優勢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單位,申請了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生物醫用材料創新任務揭榜掛帥(第一批)項目“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醫用材料的國產化開發及應用”,并成功入圍。
王新威介紹說,項目中,聯合體將立足于產學研醫上下游全面合作,著眼自主知識產權的醫用級UHMWPE 從催化劑到醫療器械產品的全鏈條技術開發,開展多種醫用級UHMWPE 樹脂、型材及制品的制備和加工研究,建立相應產業化生產線,開發縫合線用、多孔面部假體用的纖維和型材國產化制備技術,制備UHMWPE 人工關節產品,開展相應理化性能測試表征、生物安全性體外實驗、動物實驗,并進行主文檔備案及醫療器械許可證的申請。
他說,本項目完成后,將實現百噸級醫用UHMWPE 生產,制成的人工關節、手術縫合線、多孔聚乙烯面部植入體產品價格相比進口產品下降70%,帶動上下游產值超過10 億元。項目的實施可以完善國產醫療器械產業鏈布局,打破進口壟斷,提升我國醫用材料及制品的戰略安全,降低醫療成本,減輕患者負擔,滿足國家醫療器械領域的戰略需求。
對于項目未來前景,王新威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及生活品質的提升,我國醫療及醫保系統面對的壓力將不斷提升。醫用原料的國產化替代關系到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健康和幸福,是發展民生、實現全民健康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