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勐 劉海青 張宗元
摘? 要:以傳統村落空間組織架構與敘事記憶為研究主線,保護與傳承地域文化,激發場地活力。將空間敘事理論介入傳統村落景觀更新策略中,基于區域場地現狀與發展脈絡,梳理村落公共景觀空間情景記憶特征與關聯點,構建鄉土景觀敘事體系。以山東濱海丘陵地域傳統村落景觀設計為例,運用空間敘事理論,以多維度情景重構與地域情感認知分析為視角進行設計實踐與更新策略探究,可以進一步提升鄉土景觀空間環境的體驗感與舒適性。相關設計策略的提出可為地域性傳統村落鄉土景觀更新設計提供理論指導與幫助。
關鍵詞:敘事理論;鄉土景觀;情景化設計;更新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山東省社會科學普及應用研究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齊魯樣板鄉土景觀公共空間系統化設計與實施路徑研究”(2022-SKZC-10);2022年度山東省教育科學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環境設計專業高等教育發展路徑研究”(22SC0105);2021年度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山東省社會科學普及應用研究項目)“山東省特色村落文化數字化傳承與科學普及應用研究”(2021-SKZC-28);2022年度青島黃海學院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構建專業課的‘課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以展示設計課程為例”(hhxyjg2233)研究成果。
鄉土景觀領域研究可追溯到19世紀中葉。從自然生態學與人文社會學視角對鄉土景觀設計規劃開展綜合性研究,國內在該領域研究起步較晚,發展過程中因基礎相對薄弱且周期短而導致系列性問題的產生。如傳統村落發展同質化現象嚴重,營造超前性、群體認知滯后性矛盾長期存在等相關問題[1]。為減少此類問題的加重與再次產生,國內相關學者與設計團隊進行了區域性設計實踐與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因不同區域性發展不均衡,更新策略尚存有一定的限制性。如今,鄉土景觀設計實踐與研究主要集中于村落地域性語言識別與情感認知方面,并已成為環境空間更新策略的重要影響因素。
一、空間敘事情景化概述
(一) 空間敘事理論
敘事理論一般指借助空間敘事媒介,觸發人的自我意識與感官反饋從而傳達敘事的內容與意義[2]??臻g敘事理論作為敘事學的理論分支,其理論研究框架日益完善。如今空間敘事理論結合景觀學、建筑學等學科實現交叉性,已突破了原有單一研究領域,理論研究更趨于多元化。敘事空間研究側重點為場域空間內群體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作用,強調群體對周邊環境的多維度感知。借助情景化設計方法,通過地域特征與場域記憶構建環境空間功能體系,實現空間各區域有序關聯。同時,進一步探究場域的自然性與人文性,最終達到地域環境多維度認知與情感共鳴(如圖1)。
敘事建筑學派的代表人物Nigel Coates曾說:“每一種文化都指望建筑能夠承載并延續信息,以及作為生命的紐帶存在?!辈煌赜虻膫鹘y建筑作為文化信息的載體,是群眾真實生活狀態與地域特征的詮釋。通過村落案例研討與綜合設計實踐可進一步明確敘事空間的核心組成關鍵為“空間”,以空間營造的思考方式探究故事、事件、人物行為間的合理關系,可以打造沉浸式空間的體驗感。敘事空間基本表達方式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1.敘事關聯與沉浸式空間體驗
著名建筑師彼得·卒姆托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每一個建筑都有自己特定的社會性質,需要在特定的地方實現特定的功能?!睌⑹玛P聯性強調建筑空間本身的敘事邏輯關系。進入空間開始至結束,設置不同發生事件且保持其空間序列的連續完整性[3]。同時,結合地域特征對空間事件發生的節奏、韻律與前后順序進行預設,主動講述故事給予體驗者沉浸式體驗。隨著故事情節的不斷發展,氛圍與情感隨之逐漸沉淀,最終達到情感共鳴。
2.文化記憶空間承載
人文歷史作為敘事空間的精神邏輯表現,具有重要的依托作用?;诘赜蛐晕幕Z言特征與符號,改變傳統敘事主體,事件發生場景優先于人與事件本身,使場景獲取時間維度。同一空間下可保留不同時段所發生的故事與情節片段,記錄歷史文化發展文脈與痕跡。如今,新群體進入此空間可再次感受空間的敘事語境,達到文化記憶空間承載。
(二) 空間情景化
情景化設計依托于環境心理學的研究理論,以環境作為背景研究人所產生的情緒和人的行為對環境的影響。情景化設計在環境空間更新中,基于環境空間的組織形態喚醒群體環境認知與記憶??臻g情景化不同于其他設計手段,針對各異群體的不同行為特征與心理情感進行較為完整的綜合式探究,對敘事空間下鄉土景觀空間更新設計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瑞士建筑師伯納德·屈米的《曼哈頓手稿》,就曾試圖將空間及其使用之間的關系納入建筑環境表現??臻g情景化設計可更好地表現環境空間組織架構與形式,可有效表現空間地域環境的關聯性與體驗感。
空間情景化一般指以人為核心,空間場所下通過信息傳遞,實現人與環境的主、客角色相融,達到情感共鳴(如圖2)?;谛袨樾睦韺W的空間情景化基本原則為:
1.現實性
空間情景化設計必須貼合地域環境真實活動空間情境,基于群體行為特征本身,按照空間使用情景,將情節碎片進行有序串聯,歸納共性行為。從功能訴求、情感認知與空間體驗等方面進行空間情景化設計,需具備一定較強的現實性意義。
2.參與性
鼓勵群體主動式積極參與空間情境,而不是傳統層面的被動觀察。空間環境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沿情境主線交叉進行,凸顯全方位沉浸式體驗。
3.拓展性
空間情景化設計拓展性需具備自適應性。一方面,滿足空間環境的基本情境構成要素,迎合復雜多變的地域環境空間與多元化的各異群體功能需求;另一方面,以自適應“彈性”的方式滿足環境空間不同階段發展背景下的空間訴求。
二、鄉土景觀敘事體系搭建
鄉土景觀作敘事體系搭建既可以滿足對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改善與提升,又能夠凸顯地域性特征與文化內涵[4]。作為更新路徑與策略實施的框架依據,以整體性視角進行環境空間組織與規劃(如圖3)。
(一)基礎層。以尊重客觀環境事實為前提,梳理村落歷史發展脈絡,探尋鄉村記憶與空間情景。基于傳統行為認知與社會學理論,融合現代鄉土景觀更新有效機制,最大程度延續村落原始自然環境與人文屬性。優化環境空間認知底層架構,凸顯“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圍繞鄉村群體應用過程的痛點問題,以敘事手法改善環境空間現狀,提出有效解決策略與方法。
(二)生長層??臻g情景逐級搭建,強調環境體驗與群體共享、社交行為??臻g情景以敘事視角片段式集中有序演繹,空間演繹過程“以人為本”,強調村落居民全程參與。生長層作為鄉土景觀敘事體系搭建的重要階段,該層級主要由個人視覺感知層級、行為感知層級與個人心理感知層級三層次逐級生成。
1.視覺感知層級。視覺層級作為基礎層級。由個人視覺輻射所屬全域范圍的環境風貌與空間形態構成。對鄉土景觀所包含的環境風貌、建筑形態與人文特征等關鍵記憶信息捕捉性較強,易誘發視覺感知。通過感知記憶直接性辨識周邊環境及事物,并做出信息判斷。視覺感知層級對于空間敘事情景具有直接性表達與反饋,信息表達、反饋及時且速度較快,可有效獲得首要訊息。
2.行為感知層級?;赑OE使用后評價理論,通過前期階段性研究成果得知,環境空間熟悉程度對環境感知與體驗性有較大影響。環境空間熟悉度越高,群體在環境空間中的行為習慣越趨于穩定,環境體驗性就越好,且更容易產生空間場所社交行為。群體間可增強互動與交流,提升情感認知與共鳴,激發環境空間的場地活力。
3.心理感知層級。心理感知層作為三個層級中的最高層級,以環境空間視覺感知為底層基礎,基于視覺感知捕捉敘事情景與記憶點,誘發群體個人行為感知,并結合行為感知層級建立個人行為與所處周邊環境空間的聯系。同一環境空間下,多元化的社交方式與互動行為引導群體產生心理表達,激發心理感知行為,輸出群體情感訊息,實現情感認知與共鳴。心理感知層級的核心為社交與共享,通過環境空間的群體社交行為與共享方式,進一步關聯空間集體記憶,以心理感知反哺個人情感訴求。
(三)延續層。由實物基礎層級上升至該層級,從建筑遺產擴大至城市、自然環境,從歷史文化價值上升至社會生活與體驗價值,從保護修復拓展至跨學科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5]。運用敘事手法對環境空間情景進行再思考行為,凸顯地域文化隱喻性與哲理性,實現“環境-社會-歷史-文化”多維度共鳴。
三、設計更新策略與應用
本文以山東濱海丘陵地區傳統村落為例進行設計更新策略研究。山東濱海丘陵地區傳統村落地處膠東半島,歷史文化悠久深厚,海洋文化主題性尤為凸顯。隨著村落所處區域性環境發展與時代變遷,村落歷史脈絡呈現包容性、多元化的發展態勢??臻g環境作為傳統鄉村記憶的重要組成與表現方式,不僅成為村落群體日常生活、休閑娛樂與社交的重要載體,也是村落空間環境的精神堡壘。通過對山東濱海丘陵地區青島、威海、煙臺等區域傳統村落的綜合性調研與分析,運用空間敘事理論,從情景重構、多維度空間營造與地域情感認知等方面進行鄉土景觀輕量化更新設計探究,并以青島西海岸新區下庵村鄉土景觀更新設計為例開展設計策略研究。設計更新策略與應用如下:
(一)情景重組與再生,重拾集體記憶
鄉村景觀更新設計中,以環境情景營造與情感認知記憶作為雙向切入點。一方面,尊重地域環境文脈,滿足村落基本功能訴求,運用情景重組與再生設計手法進行更新策略,激活場地活力;另一方面,以敘事視角重拾鄉土景觀新、舊時空情景對話,喚醒鄉村集體記憶。情景重組與再生方法介入鄉村景觀更新設計,可凸顯鄉土景觀環境的整體性與延續性,以多重視角探究村落群體環境感知與空間體驗,滿足群體基本功能訴求[6]。
例如青島西海岸新區下庵村,針對村落的鄉土景觀更新設計,其依據聚落地理空間分布與形成兩個視角進行系統性研究。村落始于明初,經清宣統年間至民國期間多次更名,解放后稱為下庵。村落歷史悠久,傳統地域文脈代代延傳。如古膠州八景之一的“鐵镢懸泉”相關的歷史文化典故、下庵茶種植典故等。村落中心的閣子殿作為歷史保護建筑,位于場地中心,也是日常群體聚集與活動場地,其不斷捕捉、收集與存儲地域文化,能夠為村落的鄉土景觀更新設計提供基點。
村落景觀更新策略以景觀道路系統重組與再生公共場所空間環境為重點,增加休憩景觀功能設施,提升社交活力與空間舒適度。運用情景式空間營造方式,以村落地域性文化文脈為主線,結合敘事空間理論,凸顯空間認同性與環境感知力,強調空間記憶。
(二)多維度情景構建,輕量化介入更新策略
從環境、情感與行為三方面進行多維度情景營造探究。
1.環境層面。以環境功能區塊為基礎,有序組織空間劃分,運用情景化設計方法關聯各區塊,加強環境空間整體性聯絡,實現群體連續性環境空間感知。
2.情感層面。村落地域性文化與歷史發展脈絡作為村落的精神樞紐,鄉村景觀更新需注重基礎層次,迎合群體日常行為習慣與空間認知。運用輕量化介入更新設計方法,削弱人為環境改造與更新參與痕跡,滿足群體環境空間認知與歸屬性[7]。
3.行為層面。運用“同形式母版演繹”的手法,延續場地原始布局基本形式與單體建筑組成方式。探索場地環境文化脈絡,從歷史中攝取靈感,恢復原始村落環境風貌。低干預手法有序處理文脈與地脈的關系,設計內容可有序融入整體環境歷史空間敘事中。
山東濱海地區村落的歷史記憶通過景觀體系搭建實現重生,進一步強調人居環境的重要性。街巷空間作為村落空間組織與人群聯絡的“公共客廳”。保留村落傳統街巷肌理,延續與保留地域特征與布局形式。以輕量化實施視角介入更新,消減設計痕跡。關注街巷周邊場景與植物等重要元素的保全性,營造敘事情景,平衡人-場地-環境的共生關系。針對村落街巷附屬建筑的基本特征與空間組織關系進行有序介入,尊重當地傳統民居建筑語言與表現形式,延續建筑材質肌理、色彩體系與比例關系,實現輕量化微更新。同時,維護植物生態景觀,實施修復性微干預措施。建筑底部、石階等縫隙空間苔蘚與藤蔓植物自然生長,保留場地歷史印記。
(三)全民集體參與共建、共情,構建環境空間匹配機制
村落集體參與共建是設計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前期村民協助現場清理,收集歸置磚、瓦、石、木等材料進行材質二次回收利用[8];中期施工建設環節,順應當地村民傳統工藝,融合現代設計手段實現混合式共建;后期執行地域性環境自運營機制,根據村民切實所需、所感、所知進行空間自適應調節與應用,達到人-環境-自然三者平衡狀態。
在山東濱海地區的傳統村落更新實施過程中,針對不同區域村落的實際情況,廣泛聽取當地村民、工匠與訪客的意見,以主動式干預與集體性參與兩種方式進行微更新。一方面是主動式干預。施工團隊與當地工匠齊力合作,實現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專業技術團隊為主導,延用當地建筑、景觀傳統建造方式與施工工藝,以“針灸式”更新策略開展地域性村落環境空間微更新設計;另一方面是集體性參與。全方位調度村落當地村民的參與度,增強對村落環境空間更新建設與發展的過程性與熟知度,建立人與環境的匹配有效機制,達到人與環境合二為一,最終實現村落環境空間的自我學習、自我建設、自我修復與自我更新。
(四)保護與傳承村落地域性文化遺產,激發文化自適性
傳統村落文脈發展悠久,歷史沉淀較為厚重,地域性文化語言符號與特征尤為顯著?!叭绾伪Wo與傳承地域性文化?”是傳統村落設計更新策略的重要影響議題之一。根據現階段國內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現狀可知,傳統村落發展過程中文化部分保護與傳承方式較為單一,模式效仿雷同度較高,缺乏地域特征與優勢。
四、結語
空間敘事作為鄉土景觀更新設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以鄉村景觀基礎環境與發展文脈為依托,重塑鄉土景觀敘事空間體系。因此,應強調場域精神訴求與文化價值體現,重拾鄉村記憶,引發群體再思考,達到情感共鳴。同時,基于鄉土景觀底層架構,應從群體日常行為特征視角出發,實現環境空間多維度情景重現與更新,以輕量化方式介入鄉村環境更新策略,凸顯鄉土景觀。此設計理念與方法策略可為相關鄉土景觀更新提供指導與幫助,助力于鄉村振興背景下山東“齊魯樣板”鄉土景觀規劃建設與更新。
參考文獻:
[1]Shi M,Liu H,Zhang Z,et al.Preliminary Study on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Post-use Evaluation Theory—Taking Xia'an Village, Liuwang Town, Qingdao as an Examp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s in Sociology,2022(12):16-24.
[2]張君子.空間敘事理論下造園手法介入傳統鄉村聚落空間形態改造的可行性研究[D].沈陽:魯迅美術學院,2022.
[3]鄭嘉.建筑敘事性設計探索——伯納德·屈米設計作品解讀[J].設計,2017(18):96-97.
[4]石勐,劉海青,李霖.基于地域性語言認知的濱海丘陵地區城市村落景觀微更新設計研究——以青島下庵村村落景觀微更新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2022(12):57-61.
[5]于輝,葛意然.空間敘事理論下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研究[J].設計,2022(10):60-62.
[6]石勐.基于群構與重組的中學校園環境及公共設施設計應用[D].貴州:貴州大學,2020.
[7]侯雨鴿.非傳統村落的輕介入設計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9.
[8]郭海鞍.存量更新與鄉土傳承[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22.
作者簡介:
石勐,碩士,青島黃海學院設計與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地域性鄉土景觀更新設計策略研究、城市邊緣地帶公共空間更新設計研究。
劉海青,碩士,青島黃海學院設計與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非遺背景下的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
張宗元,碩士,青島黃海學院設計與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