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
摘 要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水稻核心種植地區,不僅土地肥沃,而且水質良好,為水稻的茁壯生長提供了有力保障。為更好地提高東北地區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提升我國的糧食生產水平,簡單介紹東北地區的水稻種植現狀和種植模式,并從種子處理、育苗、播種、插秧、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及收獲等方面總結水稻種植技術要點。
關鍵詞 水稻;種植技術;東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S43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6.027
受到地理因素的影響,東北地區熱量條件不足,大部分農作物一年只能收獲一次。東北地區具有由有機質含量很高的黑土、黑鈣土構成的肥沃土壤,光照充足,積溫較大,十分有利于進行水稻種植,產出的稻米品質好、營養豐富、口感佳。據統計,東北三省是我國粳稻主產區,水稻種植面積達333.33萬hm2,大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全國粳稻的50%以上。東北地區一般每667 m2水稻產量在500~750 kg。為確保東北地區的水稻種植質量,種植人員需要加強學習和掌握正確的種植方式和技術,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水平。
1 現狀
1.1 種植條件
東北地區土地條件、氣候環境等十分有利于多種糧食作物生長,如水稻、大豆、玉米等,因此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穩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東北地區的水稻產量更是位居全國首位。東北地區作為寒冷地區,一年四季氣溫變化明顯,晝夜溫差較大,限制了水稻生長時間。因此,在進行水稻種植時,東北地區需要根據水稻的生長特點及氣候特點選擇合適的種植方式。雖然東北地區的夏季較短,但基本可以滿足水稻生長發育需求,而且可以有效減少熱害的發生,提高水稻的種植質量,因此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稻米品質明顯要高于南方稻米的品質[1]。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種植質量也會受到栽培方式的影響,進而影響東北地區水稻的產量和品質。
1.2 種植方式
在進行水稻種植時,東北地區最常見的種植方式為旱育稀植技術和直播栽培技術。當前,旱育稀植技術在東北地區水稻種植有著廣泛應用。這是因為使用旱育稀植技術能夠有效實現旱地育秧,通過人為方式控制水稻秧苗時期的各種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土壤pH值、土壤養分等,進而確保秧苗茁壯生長。如此種植人員則可以從中選擇茁壯的秧苗進行插秧,提高水稻種植質量。此外,使用旱育稀植的方式進行水稻種植可以有效規避早春不良天氣帶來的影響,也可以提高除草效率,有效控制水稻生長的一致性。例如,使用旱育稀植的種植方式能夠有效確保水稻抽穗期的整齊性,縮短抽穗時間,降低水稻抽穗時期的早霜危害。
直播栽培方式則是將水稻直接插在田地中。采用這種方式時,種植人員難以控制種植環境的溫度和土壤條件,病蟲害發生率較高。采用直播栽培方式還易受到氣候和雜草的影響,導致水稻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抽穗不整齊、抽穗時間過長的問題,直接影響水稻的產量。此外,直播栽培方式會導致水稻受到低溫的影響,易出現早霜危害,導致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下降。
2 種植技術要點
2.1 種子處理
在進行水稻種植時,種植人員需要做好種子選擇和處理工作,只有選擇優良的品種和健康的種子,才能保證水稻的發芽率[2]。例如,東北地區早粳稻省計品種有1 128個,其中遼寧省有360個,如沈農9816、北粳1號、北粳2號、遼粳9號、遼粳212、遼星21、鐵粳11、鹽豐47、鹽粳456、遼優9906、隆粳66及撫粳10等品種;吉林省有466個,如吉農大538、吉粳113、長白19、通科28、吉粳306、五優稻4號、吉粳515、吉粳528及吉宏6號等品種;黑龍江省有302個,如松粳19、松粳22、龍稻18、東農428、牡丹江28、龍粳31、龍粳39、龍粳46、龍慶稻3號及龍慶稻5號等品種。種植人員在選擇水稻品種時,應根據當地的土壤條件、氣候條件等進行選擇,如此才能有效提升水稻的種植質量。例如,遼寧省撫順市所種植的稻花香品種,在當地平均每667 m2產量500 kg,而且每千克銷售單價高達10元,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因此許多種植戶會選擇該品種水稻進行種植。此外,撫順市新賓縣所種植的隆粳66品種,平均每667 m2產量也能達到500 kg。種植人員在挑選水稻種子時,應挑選籽粒飽滿的種子,并且對種子的發芽率進行檢測,挑選出發芽率較高的種子。
種植人員還要做好水稻種子的處理工作,需要在晴朗的天氣將種子晾曬2~3 d,提高種子的吸水能力。完成種子的晾曬后,種植人員需要選擇合適的消毒液對種子進行浸泡殺菌消毒。例如,可使用0.1%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之后選擇亮盾牌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確保種子健康。種植人員還需要做好催芽工作,先對種子進行溫水預熱,然后在種子底下鋪墊青草,或者直接將種子放到蒸汽室進行催芽。
2.2 科學育苗
東北地區在進行水稻種植時會受到溫度的影響。低溫會直接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進度,因此在進行育苗時,種植人員需要在苗床上鋪墊薄膜。選擇較厚的塑料布作為鋪墊的薄膜,以確保育苗溫度,減小低溫造成的影響。在育苗時,要控制好薄膜的覆蓋時間,避免出現溫度過高的情況,灼傷水稻幼苗。此外,在育苗過程中,應做好排水溝渠的建設。為保證水稻種子的發芽率,種植人員要掌握好育苗標準。壯秧的標準是秧齡30~35 d,葉齡3.0~3.5片葉,株高13~15 cm,第一葉鞘長不超過3 cm,莖基部呈扁蒲狀,莖直徑3 mm以上,秧苗帶蘗率80%以上,根系14條,根系有分枝根毛多,地上、地下百株干質量在3 g以上。明確育苗標準,可以有效保證水稻的育苗質量。
2.3 播種
完成種子處理后,種植人員要做好科學播種工作,選擇合適的時間開展播種工作。在進行播種時,要控制好溫度,確保氣溫在7 ℃左右,地表5 cm的地溫要達到9 ℃,因此種植人員可以選擇在4月初進行水稻播種,4月中旬完成播種工作。在播種時,需要在水稻種子上面覆蓋厚度為0.8 cm的營養細土。因此,在播種前種植人員就需要配制好營養土。在夏季時,可將旱田土和酵素有機肥按照3∶1的體積比混合攪拌,配制成營養土。在播種時,應健全輪耕體系,做好土地的翻耕工作,將耕層深度控制在18 cm左右,并且要采用旋—旋—翻的科學輪耕方式。種植人員在平整土地時,不僅要做好澆灌和排水工作,也要做好洼地填平工作,做好田面的整理工作。在平整田地時,需要確保水稻田地達到“平、軟、深”的標準。
2.4 標準插秧
插秧是水稻種植的重要環節,只有提升插秧質量,才能保證水稻的種植質量,因此種植人員要掌握插秧技術。在插秧時,需要確保秧苗“直、勻、齊”,完成插秧后需要及時進行澆水。插秧時,應保證插秧的深度在1.5 cm左右,每穴秧苗的數量要均勻,插秧要整齊。為提升插秧水平,種植人員要掌握好人工插秧和機械插秧的標準,2種不同插秧方式的技術標準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人工插秧,應將插秧的行株距控制在30 cm×(10~13)cm,每穴的秧苗數量控制為3~4株,每平方米的秧苗數量控制在25~30株。對于機械插秧,一般行株距控制在30 cm×13 cm,每穴的秧苗數量控制為4~5株,每平方米的秧苗數量同樣要控制在25~30株。在插秧過程中,如果出現秧苗傾斜、插秧深度低于1.5 cm、秧苗間距不當、插秧不夠均勻等問題,則需要停止作業及時調整,避免影響插秧質量。
2.5 科學施肥
為確保水稻的種植質量,種植人員要做好施肥工作,提高施肥的科學性。在進行水稻施肥時,應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機肥,如此才能保證施肥效果[3]。種植人員應加強稻田施肥和葉面施肥結合,加強表層施肥和深層施肥結合,確保施肥效果。為保證水稻施肥的科學性,種植期間需要結合不同品種水稻的生長特點及生長發育階段,根據具體的天氣情況選擇合適的施肥方式。為保證施肥的科學性,種植人員需要選擇合適的肥料品種,并控制好施肥量。目前,水稻種植過程中需要施用基肥、分蘗肥、二次分蘗肥等。在施用基肥時,每667 m2尿素的施用量控制在8 kg,磷酸二銨的施用量控制在5 kg,硫酸鉀的施用量控制在50 kg。在施用分蘗肥時,每667 m2硫酸銨的施用量控制在6 kg,并且要在插秧完成7 d后進行施肥。在施用二次分蘗肥時,主要是進行尿素的施用,每667 m2施用量控制在5 kg,一般在水稻葉齡為6葉時進行施肥。
2.6 科學灌溉
在種植水稻時,種植人員要做好科學灌溉工作,保證水稻快速生長發育[4]。當高產水稻群體在水稻田間群體中所占的比例超過80%后,種植人員需要進行曬田處理,加強對水稻分蘗的控制,保證水稻分蘗及成穗質量。但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若遇到高溫干旱天氣、大風天氣,則需要對水稻田進行多次灌溉,將田地的水層保持在5 cm左右,確保水稻正常分蘗。當水稻處于幼穗分化時期,需要做好復水工作,確保水稻在分穗時具有足夠的水分,以保證水稻產量。在進行復水處理后,種植人員還要做好間歇灌溉工作,當水稻處于蠟熟期,就可以進行斷水處理。
2.7 病蟲害防治
在進行水稻種植時,田間會出現各種病蟲害問題。例如,2021年吉林省水稻病蟲害發生比較嚴重,發生面積高達32.67萬hm2,其中病害發生面積22.00萬hm2,蟲害發生面積10.67萬hm2。2021年,吉林省稻瘟病發生面積約15.33萬hm2,常見病發地有吉林市、通化市;水稻紋枯病發生面積約5.67萬hm2,常見病發地有吉林市、梅河口市;二化螟發生面積約10.00萬hm2,常見病發地有長春市、四平市。
東北地區常見的水稻病蟲害有稻瘟病、紋枯病、葉枯病等。病蟲害的發生會直接影響水稻的健康生長,進而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因此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1)種植人員需要根據當地的種植條件,選擇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水稻品種進行種植,減少病蟲害的發生[5]。2)種植人員應做好水稻種子處理工作。例如,對水稻種子進行包衣處理,預防苗期病蟲害,提高水稻產量等。3)種植人員應做好水肥管理,為水稻創建更好的生長環境,提高水稻的抗病蟲害能力。4)種植人員可以采用合適的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切實提升水稻的產量。5)農業部門聯合氣象部門,通過微信、短信、廣播、電子顯示屏等多種途徑開展直通式氣象服務,及時為農戶提供病蟲害監測預警信息,方便農戶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2.8 適期收獲
種植人員要及時進行水稻的收割。水稻處于黃熟期才能收割,不能收割過早,避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在收割時,要控制好水稻的整體收割時間,一般不能超過15 d,否則會影響大米的整體品質。完成水稻收割后,需要進行曬谷處理。種植人員要控制好曬谷的厚度,并且及時進行翻動,防止局部高溫影響稻米品質。
3 水稻種植技術發展分析
隨著水稻種植規模的擴大,東北地區需要不斷優化水稻種植技術,才能提升種植效益。
1)加強對機插秧技術的應用。種植人員應加強對旱育稀植種植技術的推廣,提高水稻的抗逆性,進而提高水稻的種植質量和效益。在應用旱育稀植種植技術時,許多地區采用手插秧的方式進行栽培,未能全面應用機插秧技術。但隨著水稻種植規模的擴大和種植技術的發展,機插秧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因此種植技術人員應加強對機插秧技術的應用,提高插秧效率。例如,遼寧省撫順市加強對水稻機械化精量旱直播技術的推廣,有效減小水稻種植過程中對水資源需求。2)提高手插秧的技術標準。當前,東北部分地區依然采用手插秧的方式,但該方式效率較低,標準化水平不高,影響水稻的后續管理。因此,種植人員需要進一步提升手插秧的技術標準,提高插秧質量。3)減少對直播栽培方式的應用。隨著水稻種植規模的擴大,直播栽培方式的不足愈發突顯,如穩定性不強、水稻產量不高等,因此種植人員應減少應用直播栽培方式。4)減少對拋秧技術的使用。目前,東北部分地區依然采用拋秧的種植方式,但拋秧種植方式對于整地要求更高,會增加栽培難度和種植成本,因此應盡量避免使用拋秧種植的方式。
4 結語
水稻作為東北地區最常見的糧食,也是我國的主要糧食。掌握科學的水稻種植技術,不僅可以確保東北地區的水稻產量,還有利于保證我國糧食的安全,對于推動整個社會發展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因此,種植人員要加強對種植技術的分析,采用合適的種植方式,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切實提升水稻的種植質量。
參考文獻:
[1] 申秀麗.東北地區水稻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家參謀,2021(24):58-59.
[2] 馮占.東北綠色無公害水稻種植技術發展趨勢[J].農家參謀,2020(16):18.
[3] 馮占.東北地區水稻高質高產種植技術[J].種子科技,2020,38(6):34-35.
[4] 張明禮.分析東北水稻后期田間管理技術意見以及管理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8(10):66.
[5] 滕展易.水稻在東北地區的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J].農業與技術,2018,38(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