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公安部推出深化治安管理“放管服”改革便民利民6項措施,其中規定,旅館、歌舞、游藝、棋牌、洗浴、印章、舊貨、機動車修理、生產性廢舊金屬收購,僅需向公安機關備案和報送登記信息,公安機關在一個工作日確認即完成報備,取消了公安機關對上述行業的行政許可制度。雖然如此,公安機關仍然擔負著對上述行業進行治安和消防管理的法定職責,簡政放權并不代表不需要監管。其中,廢舊品收購業由于門檻低,對經營場所和從業人員要求不高,因此規模參差不齊,從流動攤點到“家庭作坊”再到規模企業,可以說是遍地開花,在取消特種行業審批后,更容易成為行政管理所忽視的行業領域,亟須引起關注、建立行業標準進行規范管理。本文結合對陜西省漢陰縣公安局城郊派出所轄區廢舊品收購行業現狀的調研,對當前公安機關在廢舊品收購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初步分析,并總結了城郊派出所的相關實踐經驗,供同行參考借鑒。
一、城郊派出所轄區廢舊品收購行業現狀
城郊派出所位于漢陰縣城西郊,轄區面積129.6平方公里,包括3個社區、17個行政村,戶籍人口51081人。轄區大部分位于近郊農村區域和城鄉接合部,治安狀況較為復雜,各類社會矛盾突出。近期,為落實“三年行動計劃”關于“基礎提質”的部署要求,按照所領導安排,結合“夏季行動”的開展,筆者帶領派出所基層基礎組民警,前后利用近半個月時間,對近郊的七個村進行了治安檢查和走訪調研,全面了解轄區廢舊品收購行業現狀,力求對行業分布、規模、從業人員、規范經營及治安隱患等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一)行業分布情況。城郊派出所轄區廢舊品收購行業主要集中在漢陰縣城周邊村落以及316國道沿線,相對來說遠離縣城中心,多數以閑置的民房作為經營場所。經全面了解,轄區共有22家具有一定規模、有固定經營場所的廢舊品收購站(回收公司),其中不包括以三輪車為交通工具走街串巷的流動攤販。22家收購站分布在漢陰縣城關鎮太平村、中壩村、前進村、中堰村、楊家壩村、月河村、長窖村。
(二)從業人員情況。上述22家收購站,有7家老板來自河南駐馬店,兩家老板來自河南安陽,剩下13家是漢陰本地人在此經營,絕大部分都是以家庭式經營方式為主,從業人員主要為家庭成員,僅漢陰本地人經營的兩家較大規模的回收公司聘請了3到5名員工。從業人員普遍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不高,從事本行業時間均在3年以上,有的已經十幾年,對廢舊品收購相關法律知識知之甚少,缺乏培訓。
(三)規范經營情況。民警在檢查、調研過程中了解到, 19家經營主體已經辦理了營業執照,另外3家尚未辦理,此次在民警的督促下也到當地行政審批局辦理了營業執照。目前,22家經營主體都已經實現了有照經營。
(四)治安隱患情況。民警在檢查、調研過程中了解到,除少數幾家較大規模的回收企業外,其他站點經營環境均呈現臟亂差的特點,貨物堆放無序且儲存的貨物體量十分可觀,特別是儲存的易燃紙殼、塑料泡沫均未做防火隔離,存在較大的隱患。在技防措施方面,除少數一兩家未安裝視頻監控以外,其余均安裝了監控。在消防設施方面,均配備了滅火器,但存在滅火器數量較少、未定期檢驗、放置位置不合理等問題。此外,大部分從業人員安全意識淡薄,經營者也未就站點安全隱患開展過自查。
二、公安機關在廢舊品收購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公安機關對廢舊品收購行業進行管理的主要依據是《廢舊金屬收購業治安管理辦法》《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常見的由公安機關進行打擊處理的違法行為有“非法設點收購廢舊金屬”“收購生產性廢舊金屬未如實登記”“未按規定進行再生資源回收從業備案”“收購國家禁止收購的金屬物品”——主要包括槍支彈藥和爆炸物品、城市公用設施、有贓物嫌疑的物品等。現實中,由于公安機關監管不嚴,廢舊品收購行業易與盜竊違法犯罪嫌疑人相互勾連,形成非法利益鏈條,特別是為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滋生提供土壤。從調研了解到的情況來看,當前公安機關的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對經營主體履行備案手續監管不嚴,不少經營主體未依法向公安機關進行備案,且存在相關錯誤認識。《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回收生產性廢舊金屬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和回收非生產性廢舊金屬的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還應當在取得營業執照后15天內,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備案。本次對城郊派出所轄區22家廢舊品經營主體的檢查、調研發現,有10家未主動向公安機關進行備案,包括3家原屬無照經營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公安機關對該行業疏于監管,造成經營主體的錯誤認識,認為收廢品不需要接受公安機關的管理;另一方面,從業者缺乏相關教育培訓,對涉及該行業的法律法規不了解,因此也難以真正做到依法經營。
(二)對經營主體履行登記義務監管不嚴,收購生產性廢舊金屬未依法進行登記的情況較為普遍。相關法律規定,生產性廢舊金屬是指用于建筑、鐵路、通訊、電力、水利、油田、市政設施及其他生產領域,已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價值的金屬材料和金屬制品。《廢舊金屬收購業治安管理辦法》《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均規定了從業者如實登記出售人或出售單位的義務,以及發現贓物或者有贓物嫌疑主動報告的義務,并明確規定了相關罰則。但本次對城郊派出所轄區22家廢舊品經營主體的檢查、調研發現,轄區廢舊品經營主體都從事有收購生產性廢舊金屬業務,比如收購鋼筋、腳手架、銅線等,縣公安局治安大隊也向經營者配發了相關登記簿,但實際上基本上沒有一家經營主體完全履行了相關登記義務,也沒有因此受到過行政處罰。這種狀況可能導致滋生收贓、銷贓犯罪的土壤,為公安機關打擊盜竊案件增加了難度。
(三)對經營場所消防安全措施監管不嚴,不少站點存在較為嚴重的消防安全隱患。調研了解到,廢舊品收購業受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大,當價格低迷時,從業者就會大量囤積回收的物品,待價格升高再出手。而除了廢舊金屬外,回收的物品中大多數都是可燃甚至易燃物,當干燥天氣或夏季高溫天氣來臨時,很容易引發火災。本次對城郊派出所轄區22家廢舊品經營主體的檢查、調研發現,大多數貨物堆場均處于露天環境,僅搭建了簡單的彩鋼棚,有的夜間還無人看守,存在外來火種引發火災的風險。同時,由于經營者普遍對消防安全不重視,為了節約成本,普遍存在消防器材不足、禁止煙火等警示標志過少的問題。另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是,不管是從業者還是前來銷售廢舊品的顧客,很多人都有在堆場附近抽煙的習慣,并且此類經營場所大多位于人員密集區,一旦發生火災事故,后果不堪設想。
三、加強廢舊品收購業治安管理的對策——城郊派出所的經驗
在經過充分調研后,城郊派出所緊密結合轄區工作實際,以廢舊品收購行業規范管理為切入點,實施了“基礎提質”行動。派出所在傳統管理手段的基礎上,利用AI數字技術,依托電信網絡建成集廢舊金屬收購、寄遞物流、涉危涉爆等行業場所管理于一體的智慧監管平臺。目前,該平臺已接入廢舊品收購企業20家,接入涉危涉爆企業4家,接入大型寄遞物流企業4家。智慧管理平臺的搭建,夯實了派出所基層基礎工作,通過遠程管理,釋放了警力,減輕了社區民警的工作量。同時,通過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實現警民合作,彌補了傳統管理模式的監管漏洞,做到了寓服務于管理之中。筆者認為,城郊派出所的相關經驗,可以看作是當前情況下加強廢舊品收購業治安管理的一種有效對策。
(一)摸清底數,完善基礎臺賬。結合對轄區廢舊品經營主體的檢查、調研,每到一處,城郊派出所民警都會詳細了解從業人員、備案登記、消防安全、流動人口、出租房屋等治安要素基本情況,督促無證經營的站點辦理營業執照,要求全部到公安機關備案,并簽訂安全管理責任書。通過這些措施,派出所摸清了行業底數,規范建立了22本全所統一標準的基礎臺賬。檢查、調研中,每到一處,社區民警都與負責人充分交流,聽取他們對廢舊品收購業安全管理的意見建議,提出公安機關搭建智慧監管平臺的想法。因為該平臺需要更換或者安裝一批AI探頭,會產生每月幾十元的網絡流量費用。得益于前期的廣泛宣傳,大部分經營者都愿意積極配合安裝或者更換,為后期穩步推進該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智慧賦能,變事后打擊為事前防范。行業場所智慧監管平臺搭建的基礎,是派出所在22家廢舊品經營場所全部安裝了AI攝像頭。在交易時,派出所可以直接監督從業者如實登記相關情況,為今后打擊處理留存證據,提高從業者規范經營的自覺性。為了嚴格落實《廢舊金屬收購業治安管理辦法》和《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斬斷盜竊案件收贓、銷贓利益鏈條,社區民警還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對各自轄區有盜竊前科人員、違法青少年等重點人群進行了信息采集,并將這些人員信息全部錄入智慧監管平臺,一旦此類目標人員被AI探頭捕捉到,將自動進行人臉比對,并將預警信息以短信形式推送給社區民警進行核查處置。
(三)自動提醒,堵塞安全管理風險漏洞。在搭建該智慧監管平臺期間,為了使平臺效益最大化,拓寬智慧監管行業領域,派出所又把轄區4家大型寄遞物流企業和四家涉危涉爆企業接入平臺之中。該平臺具備語音喊話功能,社區民警可以實時監管寄遞物流企業落實“三個百分百”情況,發現有異常行為還可以直接進行喊話提醒,既減輕了民警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從業者的自覺性。在搭建該平臺時還發現,上述三個行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經營場所嚴禁煙火。因此,派出所要求平臺研發人員將吸煙作為一個異常動作植入該平臺,AI攝像頭能自主捕捉到吸煙的動作并通過語音發出提醒,視頻巡查民警也可以通過喊話予以糾正提醒。該平臺自2023年7月運行以來,已比對重點人員5人次,民警提醒喊話10人次,記錄違規操作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