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藝君
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看《胭脂扣》時的情景。那是一個八月的晚上,夜漸深了,睡前隨手撥弄遙控器,偶遇屏幕上張國榮拾階而上的風流身影。因電影極負盛名,且原著中“世間唯有梁祝可化蝶”的語句曾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當即便暫放了困意靜靜走進了戲里去。眼見十二少與如花如何于眉目間往來角力,又如何相守不能,五十年的等待不過一場癡心夢。
此刻細細回味,《胭脂扣》的劇情的確算不得怎樣出奇制勝——三十年代的香港,南北行公子哥陳十二少振邦為倚紅樓頭牌阿姑如花傾心,彼此欲求終身。奈何二人身份地位懸殊,如花與脫離家庭的十二少生計艱難,走投無路之下只好雙雙吞食鴉片殉情。
然而如花身死,黃泉下久待愛侶不來,五十年后鬼魂重返陽間尋人,前往報社刊登啟事時碰到了職員袁永定。永定同女友阿楚幫助如花找尋十二少蹤跡,方知昔年十二少獲救偷生,如今已垂垂老矣,潦倒不堪。如花長達半個世紀的執念成為泡影。在親手退還了十二少當初送給自己的愛情信物胭脂匣后,如花決然投胎離去。漫長歲月里窮追不放的誓言和相思,都隨著她的一個轉身化作煙云,四下流散。
這樣一個看起來簡單的故事,實則并不好拍。男女情愛中,求索和茍且、果決和懦弱屢見不鮮,因此放在電影里甚易流俗。不過導演關錦鵬一向心思如發,對女性心理的理解更可謂細膩入微,即使原著作者李碧華并不認可他對小說的改編,也未能妨礙《胭脂扣》在影史上書寫下極為精彩的一筆。
電影使如花與十二少、永定與阿楚兩對情侶截然不同的愛情觀得到了進一步的放大及對比,來自三十年代的如花甘愿為愛犧牲一切包括性命的思想,在永定、阿楚這樣的“新青年”身上,已然不再適用。后者縱使情濃亦清醒:“‘你會不會為我自殺?‘我們哪會那么浪漫呢?‘只是說會不會。‘不會。你呢?‘不會。”——愛固然是愛的,卻遠不至于用生死來做注腳。
如此襯托之下,似乎更顯得如花有非同一般的“烈女”品質。十二少的母親笑里藏刀地折辱她,恩客明目張膽地輕賤她,也沒有動搖她同心上人“埋街食井水”的信念。日子終究難以為繼,也不要茍活,赴死只當壯舉。
但這種奮不顧身的背后,滿溢出如花作為青樓女子的不安——“我怕只是吞鴉片,萬一我死了,他不死,丟下我一個
”。她看穿十二少的懦弱,唯恐他在緊要關頭臨陣脫逃,于是除了鴉片,還偷偷備下放了四十顆安眠藥的酒。不料造化唯捉住她玩弄,讓一場轟烈凄絕的癡纏成為一人魂斷的獨角戲。事情至此同樣不再單純,十二少對酒中玄機的不明就里,讓如花的所為變作了處心積慮的暗害。綺麗褪去了,后面白骨森森冷光上泛,到頭來一切皆因我不放心。如花倒仍不解:“為什么?為什么他沒有死?如果他是真心的,救活了也會再死?!?/p>
站在如花的立場上,她的疑問并無錯誤。原是你我說定了的泉下相聚、來世再見,你怎就無端端失約,任我苦等,飽受煎熬?若站在十二少的角度,阿楚的詰罵又是很好的解釋——“廢話!有誰會想死???他為了同你在一起,犧牲那么大,你反而不信他,還要下毒去害他!吃也死,不吃也死,這是謀殺!他為什么要再為你去死啊?!”
人憐如花情根深種,竟忘記陳十二少也無非廿四歲年華,不貪生反而虛假。永定說如花的愛太過激烈,言下之意或是太過極端。在戲外,張國榮則表示:“十二少又何嘗不知如花的用心,惡毒卻也可敬
而他實在負擔不起這么沉重的感情,也不敢跟她同死。”如花愛十二少到刻骨銘心、甘拋余生的地步,根底上卻是更愛愛情本身。
飽脹著顧慮的情感大抵總難得善終。如花的惶惶加上十二少的怯懦,注定雙宿雙棲只是好夢留人睡。夢醒了,彼此兩處,自然散了。可正如張國榮所言:“一個未曾真正戀愛過的人,在感情上還是一個小孩,他不會知道愛情會何等地令人刻骨銘心,也不會明白戀愛里的人有時那種既復雜又矛盾的心情。愛情絕不是A+B=C這么簡單的事。”
人的六欲七情,不能非黑即白地畫出界限。如花瞻前顧后,事出有因;十二少茍且偷安,也證明肉身凡胎遭不住地老天荒的考驗。起初阿楚尚有得意,為如花對她的艷羨;得知如花殉情真相、一怒之下將其逐走后她又含淚坦白道自己妒忌如花,敢做她一世不敢做、連想都未曾想的事。愛恨嗔癡,到底是人性使然的結果。一輩子拖拖拉拉像做戲,唱也苦,不唱也痛。
數年前,納蘭詞風靡一時,甚得追捧。尤其一闋《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極為讀者所喜。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一度泛濫于各種文章之間。如花與十二少,回眸曾經,正是初見一刻心湖起漣漪,圈圈層層,蕩漾過后便被更洶涌的海濤吞沒。結尾處常遭遺忘的“如何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則恰如相知又相負的總結。
或許,這就是《胭脂扣》的高明所在。不回避癡男怨女間好好壞壞的東西,一股腦兒地擺在你面前,叫你看看清楚,烈火燈蛾無外乎這般下場,少有凄美,多余丑惡,哪里矜貴到值得你生死相許?實際又不忍你失去悸動,哪怕日子久了執著硬化成執迷,亦還是讓你念念不忘某年某月某日首度相遇時,對方挑眉一笑,哼出的那一句“虧我懷人愁對月華圓”。
無限遐思之際,一腔孤勇生出,無論刀山火海,都要先一品情的酸甜才算不枉人間一程。其間總有人薄幸、有人錯付,待到“恩怨拋向天外天”,仍要“問哪天會重遇”。千萬種蟲子,雖則比翼偕飛僅屬于梁祝,但當日之愿,歷劫方顯珍重。
選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