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西南地區高等美術教育中多民族民間資源的應用和價值為研究重點,旨在探討其在美術教育實踐的文化融合及運用中產生的效用。通過文獻回顧、田野調查和藝術文化分析,以西南地區工藝美術資源為例,強調民間資源在促進高校學生創新思維、文化認同感與審美素養方面的重要性,闡述多元視覺文化整合于美術教育中的具體作用,敘述民間工藝保護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優勢。研究結果顯示,在高等美術教育中融入多元化的民間工藝美術資源,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個人審美水平,增強集體文化意識,還能增強高等美術教育的文化適應性。強調文化多樣性在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現代社會的應用潛力,為民間工藝美術資源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有效利用與推廣提供了多維度的視角和方法。
關鍵詞:高等美術教育;民間工藝美術資源;西南地區;文化保護;文化傳播
20世紀下半葉,一種“社會化”的高等美術教育模式逐漸發展起來,即民間藝術與教育的結合。這種情況促進了當代高等美術教育的轉型,使其專注于如何充分整合和應用民間資源,創建一種推動社會傳統藝術傳承與本土文化創新的重要教育方向。中國西南地區民間藝術作為多民族共融的文化資源,體現了西南地區民族共同的審美意識。這種共融狀態構成了典型西南本土審美文化的現代性結構,為本土高等美術教育提供了多元審美基礎和多民族共融的文化認知體系。
目前,西南地區的年輕一代在校大學生逐漸脫離原生文化環境。這些學生面臨著外來文化和藝術風格的認知性植入,對傳統本土藝術審美和內容的理解趨向概念化和同質化。這種情況呈現在相似符號的同一性解讀上。對云南206名不同族群的在校大學生的隨機問卷調查,表明了關于傳統色彩的同質化解釋現象。例如,白色在非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令漢族和許多其他族群感到悲傷,但在部分地區傈僳族的傳統觀念中,它仍被認為是重要節慶日的愉悅情緒的象征。而這種差異正逐漸消失。這種現象的產生,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高等美術教育在西方模式下對繪畫技巧的片面強調,而忽視了本土藝術對民間藝術創作的意義與價值。
一、西南地區民間藝術發展的特點
西南地區的民間藝術展現出其地域多樣性和文化交融的特征。自然風光、民居建筑及豐富多樣的民族傳統藝術呈現出獨有的地域特征,將地域特征、農耕文化、傳統手工藝等元素融入藝術創作,能夠使西南地區的民間藝術更具濃厚的本土文化特性。
西南地區工藝與本土地理和文化資源有強關聯性,包括藝術形式和語言。通過對繪畫、雕刻、刺繡等多種藝術的傳承,并在作品中融入神話、傳說和信仰元素,西南地區民間藝術展示了西南地區文化底蘊,如各少數民族的手工刺繡:鞋帽墊、羌繡、民間繡衣、麻柳刺繡、觀音繡、刺繡年畫等。隨著時代的發展,西南地區的民間藝術也在融合現代元素。一些藝術家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藝術手法相結合,創作出富有創意和時代感的作品,使西南地區的民間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例如,納西族東巴造紙技藝、西南地區的服裝等,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題材表現和獨特的地域特色呈現,成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部分。
二、高等美術教育中民間工藝美術資源的重要性
如今高等教育體中本土美育的重要性不夠凸顯。尤其是現代美術教育領域存在一種傾向,即過度強調課程中基礎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將本土工藝美術作為地方美術背景,這種教育策略限制了學生對傳統審美意識和文化素養的提升。
在高等美術教育中,運用本土傳統工藝有助于培養學生具有文化根源的傳統審美意識和觀念。相較于其他形式,傳統民間工藝教學更具有藝術性和直觀性,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傳統審美素養和綜合能力。高等美術教育要有效地促進民間藝術的發展,全面提高美術課程教學質量,就必須積極拓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深入挖掘當代美術教育發展過程中民間藝術的潛在價值,理清民間藝術與時代變遷的緊密聯系和與自然、質樸生活的聯系。這個過程對學生個人傳統審美、創新能力的發展是有利的。
三、西南地區民間工藝美術資源在高等美術教育中的應用優勢
(一)整合多元文化
加強民間工藝美術資源在高等美術教育中的應用,旨在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與發展,提升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通過整合高等美術教育中的這一多元文化,結合自然景觀、傳統建筑和少數民族服裝等元素,學生能夠創作出創意性藝術作品,激發各種藝術洞察力,在未來社會實踐中更具競爭力。
基于多元文化的美術教育可以融入多民族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創新,讓學生能夠在創作中借助各種民俗傳統元素,創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作品,拓寬其文化視野,并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廣度。另外,中國西南地區的傳統工藝涵蓋了眾多創作題材,如自然風光、傳統建筑和少數民族服飾等,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將這些元素引入高等美術教育,有助于利用西南地區的多元文化元素塑造更具創造性和獨特性的藝術作品,激發學生對多樣化藝術創作靈感的獨到見解,使其在今后的社會實踐中更具競爭力。
加強西南地區民間工藝美術資源在高等美術教育中的應用,有助于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通過深入學習和創新表達,在校生將有機會了解西南地區傳統文化藝術。學生對當地手工藝文化歷史的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還能促使西南地區文化實現現代性轉變。
通過整合西南地區多元文化的民間工藝美術資源,高等美術教育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維學習體驗。學生將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歷史文化和更廣泛的創作思路,從而在藝術領域中對多元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拓展創作題材
西南地區民間工藝美術資源在高等美術教育中的應用,有助于拓展學生藝術創作的題材。西南地區自然景觀的多樣性成為當地民間藝術創新創作的來源。其自然景觀,從雄奇的山川到蒼翠的植被,從湖泊到溪流,都能夠通過藝術表現出來。學生通過在創作中融入這些創作題材,能夠展現自己對自然之美的獨特見解,并提升自己對自然特征的表現能力。
西南地區民族文化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資源。服飾、風俗、建筑等不同少數民族元素,都是別具一格的藝術表現。學生可以通過對當地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體驗,將文化內涵融入創作中,使作品更有深度,更有獨特性。西南地區傳統手工藝的豐富資源也為學生提供了創作形式。刺繡、染織、雕刻等傳統手工藝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生通過在繪畫、雕塑等藝術創作中融入這些手工藝元素,在為自己的作品注入獨特文化內涵的同時,也能傳承和發揚當地的傳統手工藝。因此,通過對西南地區豐富資源的深入挖掘,學生能夠更多地從中汲取靈感和創作元素,從而在未來的藝術實踐中創作出更具多元文化和個性表達的作品。
(三)傳承傳統手工藝
加強民間工藝美術資源在高等美術教育中的應用,對于傳承傳統手工藝具有重要意義。西南地區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富多彩的手工藝術形式,如刺繡、染織、竹編、陶藝等。這些傳統手工藝通過在高等美術教育中加以傳承,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學習內容,還有助于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遺產。
民間工藝美術資源為塑造當代高校生的傳統文化素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學生通過掌握傳統工藝方法,能夠提升對工藝文化的感知力,并在工藝技能和審美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傳承民間傳統手工藝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深入的學習和實踐,學生更能體會和感受到祖輩的傳統工藝技術,進而產生本土文化認同感。另外,在高等美術教育中融入傳統手工藝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制作傳統手工藝的過程中,各成員需要發揮各自專長、協同工作,了解各自在學習活動中的任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在今后的創作和實踐中,他們能夠逐漸成長為更具創新精神和本土文化認同感的藝術人才,成為促進本土文化產業發展和地方發展的新動力。
(四)弘揚地方文化
高等美術教育對民間工藝美術資源的運用,對弘揚本土文化具有多維度意義。將承載著豐富歷史內涵和民族風情的川劇、彝錦、藏唐卡等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傳統藝術融入高等美術教育,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廣泛和深刻的文化體驗。弘揚地方文化有助于建立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深入挖掘和傳承高等美術教育中的中國文化瑰寶——西南本土文化,有助于建立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和有效傳承的熱情,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和認同自己所處地區的文化傳統。
(五)融合現代元素
要全面融入現代元素,推動傳統文化創新發展,需要加強西南地區民間工藝美術資源在高等美術教育中的應用。現代元素的融入,可以激發學生對傳統美術的新認識、新創造。學生通過結合中國西南地區傳統的民間美術元素,發現傳統藝術形式中新的表現手法,并結合當代藝術的風格和技巧,創作出富有新意的藝術作品。這種跨時代的融合,不僅可以使傳統民間藝術得到傳承,而且可以為民間藝術注入新的活力,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更加深刻的認識。此外,本土文化的時尚感、現代感可以通過融入現代元素的方式得到提升,使之與當代社會的需要更好地契合。雖然歷史底蘊深厚,但在時尚感和現代感上,西南地區的傳統藝術有時會顯得滯后。數字藝術、虛擬現實等現代元素的引入,能夠促進本土文化更好地與現代社會融合,使傳統藝術更貼近當代審美,吸引更多年輕人的興趣。
四、結語
將西南地區多元化的民間工藝美術資源融入現代情境,可以有效提升高等美術教育中的文化適應性和美育有效性。這種融合既促進了學生對藝術形式、文化意義、歷史背景等多元文化背景的認識,又增強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審美素養。通過深入的學習和討論,學生對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聯系能夠有更好的理解,文化敏銳性、應變力也能隨之提高。這一過程能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視角,使其深入了解民間美術,助力學生跨文化視野的拓展和溝通能力的培養。另外,這種教育模式也鼓勵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思考和創作,站在多元文化的角度,推動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高等美術教育通過整合西南地區豐富的民間工藝美術資源,能夠使學生在文化上更具競爭力,在藝術上更具創新能力。
在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促進個性審美和集體文化意識形成等方面,民間工藝美術資源在現代高等教育中的整合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通過對民間美術的了解和實踐,包括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意義,更新藝術創作技巧和表現手法,能夠重新構建對民間美術的認識和理解,從而促進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傳播。通過社群參與項目和文化交流活動,學生有機會在社會層面直接與當地手藝人合作,學習傳統技巧、美學與文化思想,在這一層面達成文化溝通與互動。這樣的互動不僅能使學生繼承當地文化的核心內容,同時也能強化族群的文化認同與凝聚力。
參考文獻:
[1]陳松.西南民間美術資源在美術教育專業課程建設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學刊,2022(3):168.
[2]戴青,祁慧,陳沫.大學生傳統藝術認知度調查之分析與思考[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1(24):342.
[3]郭謙.高校美術教育與民間工藝美術傳承問題芻議[J].美術大觀2010(4):150.
[4]侯瑩.民間工藝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藝術教育中的運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6(8):145-146.
[5]黃斌.民間工藝美術在高校特色藝術教育中的實踐研究:以安順苗族蠟染的實踐研究為例[J].大家,2012(7):61.
[6]黃雄.關于高校美術教育與民間工藝美術傳承問題的研究[J].美術文獻,2020(3):86-87.
[7]李琪.試論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價值和作用[J].大舞臺,2013(10):211-212.
[8]李硯祖.傳統工藝美術的當代性與地域性[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8(1):5-9.
[9]毛勇梅.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藝術教育的重要性[J].美術教育研究,2012(9):72-73.
[10]孫億文.“非遺”視域下的民間美術傳承與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J].藝術教育,2012(7):52.
[11]王瑋.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發展與傳承[J].藝術科技,2014(11):227.
[12]魏力群.民間美術與高等美術教育[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78-83.
[13]徐琛.20世紀中國工藝美術教育概述[J].美術觀察,2004(11):88-90.
[14]楊林.傳承文化 創新進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工藝美術教育” 研討會綜述[J].美術觀察,2009(10):36-37.
[15]張櫻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西南地區民間工藝美術學術史研究[D].成都:四川美術學院,2020.
[16]張永康.我國高校美術教育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實踐進路[J].教育科學,2022(5):91.
[17]趙美琴.民間工藝美術教育在地方性職業高中的傳承[J].職教通訊,2010(9):91-92.
[18]范蒙蒙.嶺南傳統工藝美術潮州木雕在高校美術教學的利用和實施[D].廣州:廣州大學,2011.
作者簡介:
張娟,碩士,云南師范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與美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