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涵
小雯是一名初中生。不知從何時起,她時常會感到莫名的尷尬,從而引起難以控制的情緒波動。那些問題總是縈繞在小雯的腦海里,很久也揮散不開:“如果這個問題我回答錯了,同學們會不會覺得我很笨”“完了,我摔倒了,他們肯定會一直記得并笑話我”……
過度的尷尬情緒,限制了小雯的社交,讓她陷入了深深的“內耗”。
尷尬,緣于對他人目光的在意。
為何會在意他人的目光
恰恰是因為,“我”再次成為“世界主角” 尷尬通常伴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而出現。心理學家認為,人有兩次自我意識的飛躍:第一次是在2 歲左右說出“我”時,那時我們開始意識到“我”是獨立存在的;第二次便是青少年時期,身體上的變化使我們再次把眼光從客觀世界轉到主觀世界,開始進行自我關注。
在青少年時期,“我是誰”“我是怎么樣的人”“別人怎么看我”等問題開始頻繁地浮現在心頭。自我意識的發展讓我們開始思考自己是怎么樣的人。但對青少年來說,自我的思考有時是不夠的,還需要從他人的反饋中得到線索,因此,我們會開始特別在意他人的一舉一動。
聚光燈效應心理學家基洛維奇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讓一名大學生穿上特別的T 恤走到人群中。在行動開始之前,實驗者請這名大學生預估,會有多少人注意到自己。大學生預測人群中可能會有一半人注意到自己的衣服。但實驗發現,只有約20%的人注意到他的穿著。這個實驗反映出了一種心理現象:我們容易把自己當作中心,高估他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作聚光燈效應。
情緒波動時,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身上的光也許沒那么亮我們需要明白,有時他人的反應未必是有針對性的、有意義的、準確的。例如,當我們因為他人淡漠的反應而尷尬時,也許他可能只是因為自己遇到了什么事而反應平平,與我們并無關系;當我們擔心出錯時,別人可能也在擔心自己,根本沒有精力注意到我們……請提醒自己,聚焦在我們身上的燈并沒有那么亮。
停止災難化想象我們有時會對自己的行為有過度災難化的想象,從而陷入無休止的尷尬與焦慮。事實上,這是一種把后果想象到糟糕至極的不合理念頭。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想象,試著改變或接納它,不要被沒有發生的事情擾亂情緒。
選擇性參考他人的反饋有研究表明,尷尬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習得道德規范,積極調整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他人的反饋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但也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參考與線索,從而調節自己的行為。
是挑戰,也是機遇青少年時期,我們既要面對自己身心的變化,又要處理與他人的關系,這確實不容易,因而出現恐慌、焦慮等情緒也很正常。但就像螃蟹換殼、蟒蛇蛻皮,進入新的階段會感到不適與痛苦,但也標志著又一次成長。
一步一步,慢慢來根據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理論,兒童時期主要為形象思維模式,青少年時期開始過渡為抽象思維模式,直到高中二年級,抽象邏輯思維才趨向成熟。心理的發展也是如此,每個階段都有其發展特點,也需要時間進行成長。作為青少年,我們無需要求自己必須很好地控制情緒,也無需要求自己必須像成年人一樣進退有度。兒童時期的無拘無束,青少年時期的羞澀純真,何嘗不是人生寶貴的回憶?給自己一點時間,不必那么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