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劉老師,我家小城還沒有回家,他的電話手表顯示17 點37 分在縣體育中心站下車之后便關機了,都一個多小時了他還沒到,怎么辦喲……”晚上7 點,剛舉起筷子的我被小城奶奶聲淚俱下的一通電話弄得心神不寧。
小城是一名很優秀的學生,學習自覺主動,擔任班干部也是盡職盡責,他為什么會在回家路上突然“失蹤”呢?
幸好孩子的電話手表沒過多久便開了機,通過定位,我們很快找到了獨自漫步在江畔的小城。見到我,他有點不好意思,小聲說出了“失蹤”的原因——不想回家,家里氣氛太壓抑。
小城父母離異,長期跟著奶奶生活。平時奶奶對他要求十分嚴格:學習要名列前茅、每晚8 點半必須睡覺、周末不能獨自外出超過2 個小時……如果不遵守規定便是一頓指責。小城被奶奶的控制欲壓得喘不過氣了。
我決定去小城家進行家訪。面對奶奶,我先是肯定了她在教育孫子上的耐心細致,接著和她分享了孩子青春期的身心特點。我誠懇地建議她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不要將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出于“為你好”而幫孩子做決定、做安排,其實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聽我說完,奶奶表示自己會慢慢改變。
隔代教育進行了引導,親子教育也不容忽視。
我記得,小城在作文中曾多次提到渴望父親的陪伴,但在任教期間,我從未見過他的爸爸。思慮再三,我決定和小城的爸爸進行電話溝通。我和他分享了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主要情節:一個單親父親通過努力帶著兒子走向幸福,體現了父親的陪伴和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我建議他,對孩子的陪伴不僅要做到“量”,更要注重“質”,希望他能抽空用心陪伴孩子,建立親密關系,讓小城更有安全感。
不久后,一天放學,小城奶奶特地在校門口等我,不停道謝:“劉老師,謝謝您,我學會‘偷懶了,現在小城都是自主安排學習和生活,我只給他一些建議。他爸爸回家陪孩子的次數也變多了。小城現在更開朗了,會經常和我們分享在學校的趣事……”
奶奶笑了,我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