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遼東半島的旅順口,仍然駐守著一支外國軍隊,那就是蘇聯紅軍遠東后貝加爾第三十九集團軍。1955年5月27日,這支蘇聯紅軍突然全部撤出了旅順口,比協議規定的時間整整提前了20年。原因何在?
蘇軍出兵中國東北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上簽訂了《關于遠東問題的協定》。這是三個大國的一次秘密交易,它們背著中國允諾蘇聯海軍在遼東半島駐扎,并以此為條件,讓蘇聯承擔義務,即德國投降后,蘇軍出兵中國東北,正式對日作戰。當時的蔣介石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之下和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條約中規定:“旅順作為純粹的海軍基地,由中蘇兩國艦船使用,期限為三十年。”
1945年8月9日凌晨,150萬蘇聯紅軍、數千輛坦克和數百架飛機,在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的指揮下,向日軍發起突然攻擊,一個月左右,近100萬日本關東軍全部崩潰。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2日,蘇軍后貝加爾方面軍副司令官伊凡諾夫中將率領20名空降兵在旅順土城子機場著陸,日軍駐旅順守備司令向伊凡諾夫交出了指揮刀。當天下午,一批乘火車的蘇軍抵達金縣石河驛。不久,蘇軍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所屬的首批坦克部隊抵達旅順,進駐兵力約1萬人。蘇聯實際上控制了旅大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對于旅順問題,受斯大林派遣到西柏坡與中共中央會見的米高揚轉達了斯大林的意思:“只要對日和約簽訂,美國從日本撤軍后,蘇聯也會從旅順撤軍。”現在看來,如果按照當時斯大林的意思,即便是到了蘇聯解體那一天,蘇軍也不會從旅順撤軍。因為美國一直沒有從日本撤軍。
蘇聯同意歸還旅順
194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的壽辰,毛澤東率團前往祝壽,并就兩黨之間所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其中包括旅順駐軍一事。經過磋商,斯大林讓步了,他說:“中蘇條約應是一個新的條約,旅順口問題的解決辦法,一個是限期歸還,一個是現在撤兵。”在談到大連問題時,斯大林說:“可由中國自己處理。”
1950年2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宮內,蘇聯外長維辛斯基代表蘇聯,周恩來總理兼外長代表中國,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時還簽訂了《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根據協定,兩國共同使用旅順口海軍根據地,但不遲于1952年末,蘇聯軍隊從旅順口海軍基地撤出,并將該地區的設備移交中國,由中國償付蘇聯自1945年起對上述設備之恢復與建設費用。
然而,這個協定簽訂不久便爆發了朝鮮戰爭,當時中國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國內急需恢復戰爭留下的創傷,國外又要出兵朝鮮,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為了爭取蘇聯的支持,1952年8月17日,周恩來再次來到莫斯科與蘇方談判,雙方談到旅順問題時,周恩來懷著復雜的心情說:“考慮到日本只和美國以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締結和約,拒絕和中、蘇締結和約,考慮到蘇聯的現狀,中國希望蘇軍繼續留在旅順口。”斯大林表示:“關于延長蘇軍使用旅順口海軍基地期限的協議,應該由中方提出,因為我們在那里是客人,而客人是不便提出這樣問題的,只能由主人提出挽留。”
周恩來提出蘇軍繼續留在旅順,其實也是無奈之舉,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海軍剛剛組建不久,還十分弱小。如果蘇軍留在旅順,能起到對美軍的震懾,使其不敢將戰火擴大到中國境內。
建設日俄戰爭紀念碑之爭
1953年7月,朝鮮戰爭總算告一段落。這一年,蘇聯也發生了一件大事,斯大林病逝了。赫魯曉夫接任蘇聯領導人后,于1954年9月24日訪問中國,慶祝新中國成立五周年。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親自到機場迎接。
在中南海頤年堂,毛澤東和赫魯曉夫舉行了會談。一番客套后,毛澤東轉入正題:“朝鮮戰爭期間,斯大林同志應我們的要求延期撤退駐旅順口的蘇聯海軍,我們非常感謝。現在他們的任務已經完成,我們將熱烈歡送他們回國。”赫魯曉夫很爽快地答應了這件事:“毛澤東同志所講得完全正確,中國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不應該駐有外國的軍隊,我們1952年未從旅順撤軍是應中國的要求,如今形勢變了,是時候解決撤軍的問題了。”
但是,在蘇軍即將撤離之時,赫魯曉夫卻提議在旅順建立一系列紀念物,其中包括在旅順城內建立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紀念碑;在軍人墓地建立蘇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在城中建立馬卡洛夫海軍中將紀念碑;在2號炮臺建立兩座方尖碑。
周恩來表示:“建造紀念1945年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紀念碑,以及建立蘇軍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兩個我們表示歡迎。”但是,對于建立馬卡洛夫紀念碑和2號炮臺的兩個方尖碑,周恩來果斷拒絕,因為這三座紀念物實質上是為了紀念日俄戰爭。而日俄戰爭的本質是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爭奪在華利益而爆發的非正義戰爭,有兩萬多中國同胞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生命。
在周恩來的堅持下,蘇聯政府充分考慮了中國政府的意見,決定不在旅順建立有關日俄戰爭的紀念物。中國政府為了對蘇聯紅軍出兵東北表達謝意,先后修建了蘇軍烈士塔、中蘇友誼塔以及中蘇友誼紀念碑。
旅順的正式交接
1955年元旦后,旅順交接進入倒計時。中蘇聯合軍事委員會依約成立,雙方各派出一個代表團協商處理防務交接工作。蘇方代表團主席是駐大連蘇軍司令官別洛博羅多夫上將,中方代表團主席為國防部副部長、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同時,成立了由蕭勁光和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鄧華為負責人的旅大防區接收委員會總會,總會下設陸、海、空軍三個分會。周恩來是整個接收工作的總指揮。
蘇聯建軍節前,國務院派出了以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彭德懷為團長,宋慶齡、賀龍、郭沫若、聶榮臻等為副團長的慰問團,到旅順慰問。
按照有關規定,中國方面接收的裝備分有償、無償兩部分。有償接收的主要裝備有小型魚雷艇39艘、護衛艇9艘、各型輔助船18艘;伊爾-28型水魚雷轟炸機64架、教練機12架、領航教練機2架;180毫米岸炮4門、130毫米海岸炮42門、100毫米岸炮8門;85毫米高射炮96門、37毫米高射炮26門,以及彈藥、魚雷等其他物資,總計2.7億盧布。無償接收的裝備主要有布雷艦1艘、護衛艦2艘、護衛艇2艘,以及碼頭、陣地、營房等設施和器材。
在各中隊、大隊(即營、團)官兵對口學習、交接的基礎上,以編隊為單位分別舉行交接儀式。1955年4月上旬,海軍基地各部隊裝備交接工作基本完成。4月15日,中蘇兩國海軍防務交接簽字儀式在海軍基地“水兵俱樂部”前的大操場隆重舉行。中國海軍接收分會負責人羅華生、蘇聯海軍旅順基地司令員庫德良夫切夫,分別代表本國在《遼東半島協議地區海軍防務交接證書》上簽字。同日,國務院發出電令,授予接收旅順防務部隊番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旅順基地。以接收的蘇聯海軍的裝備設施為基礎,旅順基地轄屬的水面艦艇、潛艇、海岸炮兵、高射炮兵及航空兵等各兵種部隊很快組建了起來。
(摘自《炎黃春秋》周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