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魯智深是《水滸傳》中的人物之一,俠義、魯莽和機智是他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在征四寇戰役中,魯智深追殺夏侯成,生擒方臘,立下赫赫戰功。在功成名就后,魯智深沒有接受宋江封官晉爵的安排,而是在杭州六和寺出家,繼續為僧。
一天,魯智深聽到外面震耳欲聾的聲響,似千軍萬馬奔騰而過,以為有敵情發生,趕忙拿起禪杖,大喊一聲跑到門外。小和尚聽到魯智深的喊叫聲,問道:“師傅,這是怎么啦?”魯智深回答:“我聽到戰鼓擂響,這就前去殺敵。”小和尚笑道:“這不是戰鼓聲,是錢塘江潮信發出的聲響。”魯智深是關西人,不了解錢塘江潮信,于是又問道:“什么是潮信?”小和尚指著窗外的潮頭說:“每年,錢塘江潮信準時來臨,白天與深夜各一次。今天是八月十五,三更子時潮水會再來一次,從來沒有失信,所以叫潮信。”魯智深聽了,想起師父智真長老曾經送給自己的一句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聞信而寂”,于是讓人燒水,準備沐浴更衣。香燭裊裊,魯智深提筆寫下幾句話:“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里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今日方知我是我”這句話道出魯智深大限之日方才認識自己。拳打鎮關西、醉鬧五臺山、大鬧野豬林,他回顧一生,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都與眾不同,任何人都無法復制,更不可能替代。因此,魯智深可以由衷地說我是我,既不是你,又不是他,而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一道最美風景線。
在電影《我是誰》中,情報局特工杰克在空難中失意,不知道自己是誰,總是不由自主地問別人:“我是誰?叫什么名字?來自哪里?去往哪里?”他通過不斷尋找自己的身份來恢復記憶。
桓溫年輕時與殷浩齊名,兩人競爭激烈。成年后,兩人變為政敵,地位和名望不相上下。一次,桓溫問殷浩:“你和我比,誰更好?”殷浩很自豪地回答:“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別人再好,終究不是我,我和自己打交道很久了,寧愿作我!多么自信的語言。時至今日,即使無法還原當時的場景,人們也能感受到殷浩回答時昂起頭顱、挺直腰板、揚起嘴角的自信。
在我們身邊,很多人不清楚自己是誰。一些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不自信,被生活磨去棱角,人云亦云,不懂得反駁,最終失去自我,成了不折不扣的復讀機,少了“寧做我”的勇氣。
從“我是誰”到“寧做我”,再到“我是我”,從表面上看像一個哲學問題,實際上卻反映了一個人認識自己的漫長過程。年輕時,你面對未知世界,不明白自己是誰,更不清楚活著為了什么,問天問地問自己,總是不停地追問,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
人在有了一定的閱歷和底氣后,要懂得作為獨立個體存在的意義,遵從內心感受,寧愿做自己,而不效仿別人,腳踏實地做人做事,把屬于自己的生活過好,活出精彩自我,然后勇敢地向全世界宣告“寧做我”。
豐子愷曾說:“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愿,不如釋然。”夕陽西下,我回首往事,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當下即是歸處,內心滿足即是圓滿,由此豁然開朗,明白“我是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