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然
東漢末年,民不聊生,接踵而至的戰亂與瘟疫讓很多老百姓死于非命。
在這個混亂的年代,涌現出三位醫術精湛的醫學家,他們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盡最大努力救萬民于水火。后世的百姓感念恩德,稱他們為“建安三神醫”。他們分別是,發明麻沸散,給曹操醫治過頭風的華佗;寫下《傷寒雜病論》的張仲景;在廬山隱居的董奉。
董奉,是福建福州人。年少時,董奉苦心學醫,長大后曾做過侯官縣的一員小吏,因看不慣官場的不良風氣,不久就主動辭職歸隱田園。
回到老家后,董奉每日給鄉親看病抓藥。待附近的鄉親全無大礙后,董奉就開始云游四海,一路上一邊行醫治病,一邊尋訪名山大川。當行至廬山南麓時,董奉被它壯麗的景色吸引,決定在此居住下來。
隨著董奉的名氣越來越大,來找他看病的人也越來越多。對前來求醫問藥的人,董奉一向都是用心診治,但他也定下了一個獨特的規矩:不用給治病的錢,但患者痊愈后需要在后山種植杏樹作為紀念;病癥輕者種植三棵,重病痊愈者需種植五棵。
漸漸地,被醫治的百姓越來越多,后山也長出一片茂盛的杏林。待到杏子成熟后,金黃色的果實讓人垂涎欲滴。董奉又告訴百姓,想吃杏子的話,可以自己去摘,只需在旁邊倉房倒入一罐糧食即可。
就這樣,采摘杏子的百姓越來越多,倉房里的糧食也被堆得滿滿當當。董奉不僅用杏子換取的糧食維持生活,還用多余的糧食去救濟生活貧困的百姓,也會對沒有盤纏的路人施以援手。
有一年大旱,糧食歉收,好多村莊都鬧起了饑荒。在這個危急時刻,董奉無償捐出自己的糧倉用以賑災救人,及時幫助百姓渡過了難關。董奉的諸多善舉感動了百姓,他的事跡也被后世傳頌下來,百姓以“杏林春暖”來贊美他的高超醫術與高尚品德。
久而久之,“杏林”也成為中醫學的代稱,與中醫有關的趣談文化統稱為“杏林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