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民
開寶八年(公元975年),一日,來自全國各地的舉子云集京城,開始了一場人生最重要的考試——殿試。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一套太祖長拳打得虎虎生風(fēng),但文化水平?jīng)]那么高,所以他決定以快取勝——誰先做出殿試的三道題目,第一個交卷,誰就是狀元。
其實早有傳聞,這次殿試的兩位佼佼者是來自山西汾州的王嗣宗和陳識。他們兩人在文章、詩詞方面均頗有建樹,而且都是“快槍手”——文章寫得又快又好。據(jù)說兩人都志在必得,誓要奪魁。果然,考卷剛發(fā)下來,眾舉子還在俯首苦讀之時,王嗣宗和陳識已是思如泉涌,筆走龍蛇,大有一氣呵成之勢。
就在王嗣宗起身交卷的同時,陳識也站了起來,一同向考官遞上試卷。考官一看,論文章質(zhì)量,兩人都是旁征博引,文采飛揚(yáng),那是不分伯仲;論速度,兩人是同時交卷。這下難倒了主考官,該定誰為本場第一呢?主考官一時沒了主意,于是讓皇帝定奪。
趙匡胤看著王嗣宗和陳識的考卷,頻頻點頭,然后又笑嘻嘻地看著兩人——一個意氣風(fēng)發(fā)、一表人才;一個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兩人都不錯啊!趙匡胤打心眼里都喜歡。趙匡胤思索片刻,便搞起了千年難遇的惡作劇:你們兩人文采都不錯,不知武藝如何啊?這樣吧,既然你們文斗難分伯仲,那就來一場武斗,正好我大宋缺少文武雙全的人才,你們兩人就在朝堂上摔跤決勝負(fù),誰贏了,誰就是狀元!
王嗣宗和陳識面面相覷,奈何皇命難違,兩人只得“趕鴨子上架”,就地脫去冠服,展開笨手笨腳的“肉搏戰(zhàn)”。王嗣宗體格健壯,陳識身形清瘦,眾人料想這場較量肯定王嗣宗勝算大。哪知陳識力大如牛,身手相當(dāng)敏捷,一時間竟與王嗣宗斗得難解難分。兩人你來我往,反復(fù)纏斗數(shù)十回合,扭打得臉紅脖子粗,不分勝負(fù)。朝堂上鴉雀無聲,文武百官無不目瞪口呆——畢竟兩個白面書生的武藝對決,在這大殿上還是第一次見,以前那是聽都沒聽說過。
王嗣宗漸漸找出了陳識的弱點,他后退幾步佯裝疲軟,待陳識跟進(jìn)時,王嗣宗猛然發(fā)力,一個旱地拔蔥,緊跟一記過肩摔,陳識還沒反應(yīng)過來,就被重重地砸在地上。陳識痛得雙手去揉屁股,王嗣宗趁機(jī)奪下陳識的頭巾,勝敗已定。
趙匡胤看著王嗣宗和陳識兩人衣衫不整、滿頭大汗的,哈哈大笑道:“王嗣宗,你贏了,朕即刻冊封你為狀元!”語畢,朝堂一片歡呼,王嗣宗也喜極而泣,叩拜謝恩。而陳識灰溜溜地爬起來后,只能屈居榜眼。
這場單挑讓王嗣宗得到了狀元,也留下了千古佳話,“手搏狀元”的稱號便成了王嗣宗的代名詞。王嗣宗也果然對得起這個稱號,他表里如一,銳氣勇勁,敢為人先;他疾惡如仇,敢于直諫,公然批駁權(quán)貴腐敗;他為上不怨,為民不厭,打擊一切虛偽奉承之徒;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揭露名人隱私。徙種放、掘邠狐、按邊肅,成為王嗣宗一生最引以為榮的三件事,自言“除三害”。王嗣宗歷任三朝,為政嚴(yán)明,頗有政績,一生大節(jié)無虧,頗有名臣風(fēng)范。
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
王嗣宗于七十八歲高齡病逝,這個“手搏狀元”才結(jié)束了極為有趣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