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幸琨
提起古代的灌溉工程,人們會想到已經兩千多歲卻仍然在發揮作用的都江堰。其實,在浙江也有一處和都江堰年齡差不多,且至今仍然發揮作用的古代灌溉工程,叫作松古灌區。這個灌區靜水深流,養育著一方水土一方人。
松古灌區位于浙江省松陽縣。松陽縣四面環山,中部是松古平原,甌江支流松陰溪從平原橫流而過。良好的地理優勢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人修建了大量的引水、蓄水、補水等灌溉工程。松古灌區從秦漢時期開始修筑,到唐宋時期灌溉體系基本完成,歷經千年,使得它的灌溉面積達10 400平方米。松古灌區的灌溉體系是渠、堰、塘、井相結合的,構筑了“長藤結瓜式”灌溉網絡。所謂的“長藤結瓜式”就是指以堰、塘、井等為調控單元(稱之為“瓜”),以圳、渠為傳送單元(稱之為“藤”)。干支毛渠互相串聯,有機組合,對灌區內水源有序調配,實現了堰塘井渠合理布置,引蓄灌排有序組織。
“長藤結瓜式”灌溉系統的特點是:雨季蓄水灌溉排澇,旱季山塘井泉補水。這一系統既充分利用了各種水源,發揮了“瓜”的調蓄作用,又提高了渠道單位引水流量的灌溉、供水能力,再配合輪灌制管理模式,形成了符合現代水利工程理論的多級灌溉系統。
但是,松陽松古灌區并不局限于古堰壩,灌區內古山塘、古渠和古井星羅棋布,實現了“堰塘井渠合理布置、引蓄灌排有序組織”。不僅如此,從攔水、引水、蓄水、補水到排水,灌溉功能逐步完備;從“七三法”選址、“民辦官助”到“借地建圳”,從“牛背調水”到“汴石分水”“定期輪灌”,治水實踐精彩紛呈;從組織機構設立、經費來源到水權的確立和處置,逐步形成一套制度化的管理方法。千年來,松古灌區的工程形式、管理手段、生活方式都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展,因而稱得上是灌溉工程遺產的“歷史博物館”。
在麗水地區,除了松古灌區,還有一處灌溉歷史文化遺產,那就是通濟堰。二者同為灌溉工程,卻有不同。通濟堰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壩,工程構思獨特,擇壩址于寬河面,興建拱形攔水壩、石函水立交、竹枝干支渠,集水利學、力學、結構學、美學于一體。松古灌區則是一個系統的灌溉工程,其中包含很多像通濟堰這樣的攔水壩。
得益于像通濟堰、松古灌區,麗水成為甌江流域最大的產糧區,在江浙地區奉獻自己的力量。因為松古灌區的出色之處,它甚至得到國際上的關注,入選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書屋
精準分析出一個曾經讓他灰心喪氣的句子的語法結構,由此產生的滿足感就像把一本書放回書架上原本屬于它的位置,又像是找到一只丟失的襪子——所有碎片拼在一起,一切完整無缺。
—— 《巴別塔》是華裔女作家匡靈秀創作的奇幻長篇小說,講述了男孩羅賓前往巴別塔學習魔法翻譯的冒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