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靜
編者按:對于一個國家而言,科技是軟實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一個行業科研水平最高標準的體現,也是一個國家科研水平最高標準的體現。我國重點實驗室在科學前沿探索和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本期開始,我們會對部分重點實驗室進行介紹,讓讀者走近科學大師,感觸科技前沿,提高科學文化素質。
在國內外很多精彩的動作片中,爆炸逃生是很經典的場景。在逃生過程中,無論是遇到由大量炸藥引發房屋爆炸而形成的熾熱火球,還是密集的炸彈轟炸,主角總能安然無恙,繼續大殺四方。
但是,在真實的爆炸環境中,爆炸物可不像鞭炮,簡單一爆就沒事了。與火災相比,爆炸發生的過程短,一旦發生,人們沒有時間采取措施控制它,而且爆炸對人造成的傷害和沖擊波影響的范圍較大,損失也更為嚴重,因此對爆炸事故的早期預防尤為重要。
而要做好爆炸事故的預防,需要對爆炸相關的一切了如指掌。
在我國,對爆炸的研究由來已久,其中火藥的發明被譽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而從黑火藥到金屬氫、全氮化合物,爆炸學的發展也在與時俱進。
我國爆炸學專業最早在沈陽東北兵工專門學校開設。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炸藥的研制屬于化學領域,正是因為徐更光的導師、原北京工業學院副院長丁儆先生做出了爆炸學是工程力學的推論,才推動爆炸學科從化學系劃歸到工程力學系,從而對我國爆炸學作出歷史性的貢獻。
徐更光院士為《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撰寫的“爆炸學”條目中曾寫了這樣一段話:“人類對于爆炸的研究與應用,淵源于中國黑火藥的發明與發展。爆炸科學在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武器彈藥的研制及防護、軍事爆破工程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爆炸科學技術也在煤炭、石油及礦山開發,機場、港口、水壩與隧道建設,各種爆炸加工與地質勘探等國民經濟建設的許多重要領域里得到廣泛應用,在建設我們現代文明世界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1991年,經國家計劃委員會批準,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于北京理工大學建設。1996年9月,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并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對外開放。目前,它是我國爆炸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含能材料理論與應用技術、爆轟學與爆炸技術、材料與結構沖擊動力學、毀傷理論與防護技術、爆炸安全理論與評估方法這5個研究方向為主,在爆炸科學技術前沿探索和國防科技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攻克了武器裝備研制中的若干關鍵技術,取得若干原創性的、前沿性的研究成果。
比如,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制的新型柔性復合防爆裝備柔衛甲,已成為國際公共安全領域中國制造的一張名片,1千克TNT當量的爆炸物威力可以讓一棟房子被炸得面目全非,就像龍卷風過后的災難現場一樣。而給房子套上柔衛甲柔性防爆裝置后,爆炸瞬間產生的沖擊波等巨大威力均被彌散掉,屋內的窗戶、冰箱、電視機、綠植均完好無損。防爆性能出眾的柔衛甲質量很輕,僅有65千克,為傳統防爆罐重量的20%。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時,絢麗焰火綻放的背后,也有柔衛甲在保駕護航。
除了研發任務,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還承擔重特大爆炸事故調查和技術分析工作,用實力去解讀每一個事故背后的真相。而說到事故調查,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徐更光院士,我國首屈一指的“爆炸事故把脈人”。每逢在爆炸領域遇到難題,首先就會想到他。工廠發生事故時,徐更光院士更是親臨現場,分析原因。
從1984年起,徐更光就擔任兵器工業部火炸藥專家鑒定委員會炸藥組組長。1994年,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多年來,國內炸藥方面的各種論證、立項、檢查、鑒定,都由他“把脈”。
作為中國火炸藥領域的學術泰斗,徐更光最廣為傳頌的是成功研制了“8701”炸藥。70歲以后,徐更光又一頭鉆進125破甲彈、水中破障技術、水中兵器、炸藥探測技術等科研項目中。
從20世紀50年代投身爆炸科學,徐更光研發成功新型混合炸藥10余種,為中國火炸藥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更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從事爆炸科技事業,是一條充滿挑戰與艱辛的道路,每一步都伴隨著潛在的危險。但是在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一代代“爆炸”人始終以服務國家的需求為最高使命,不懈地鉆研,無聲地積累。在中國力量日益壯大的篇章中,他們以沉靜而堅定的筆觸,書寫了不可或缺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