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電視劇究其本質,浪漫屬性本就高于寫實屬性,加上劇集的影像美感,依然有著電影化傾向,即便有些小瑕疵,也很容易被當下的觀眾接納
大數據和AI浪潮席卷全球的時代背景下,貌似一切都“卷”得厲害,當然,其中也包括影視的收視率、口碑、投資回報率……而“卷”的空前標志,就是無論電視劇,還是電影,新作品剛剛播映幾天,有時甚至還沒開始播出、公映,各色“小作文”就已經陸續出現在網上了。
以近期熱劇《哈爾濱一九四四》為例,由秦昊扮演的兩個角色——“卓文”和“卓武”的雙胞胎身份一披露,幾乎和劇情同步,馬上就有文章將其與此前潘粵明塑造的雙胞胎角色相對比,“迫不及待”地總結二者的“差距”。老實說,影視中出現雙胞胎形象有些類似于圍棋中的“疑問手”(圍棋術語,不夠妥善而值得推敲的一著棋)。演員塑造起來難度大,劇情設計的巧合和人物沖突容易顯出刻意。
在我有限的觀賞經歷里,中文影視作品中雙胞胎設置最成功的作品,可能只有兩部: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她倆和他倆》(1979年,桑弧執導,高英、毛永明主演),嘉禾電影有限公司的《雙龍會》(1992年,徐克、林嶺東執導,成龍、張曼玉、利智主演)。這兩部戲都圍繞雙胞胎形象把沖突做足,喜劇的性質又讓觀眾不至于深究劇情是否符合日常生活邏輯。除此兩片,其他影視作品中出現的雙胞胎設置,或多或少都讓人情不自禁地挑剔劇情的“人為”和“硬來”,即便是《白夜追兇》里的潘粵明,乃至早年“英雄本色”系列里的周潤發。
《哈爾濱一九四四》里的雙胞胎戲,無疑也有瑕疵,但也不至于與《白夜追兇》“差距巨大”。在我看來,該劇表演上的最佳發揮是配角而非主角,是張國強、張子賢、沙寶亮、欒元暉幾位。秦昊雖然也不錯,但畢竟有《漫長的季節》里“天花板”級別的表演在前,短期內寄望他再破紀錄,似乎有些不切實際。楊冪演得很努力,可她以往的戲路印記實在太鮮明,一部諜戰劇很難扭轉,演員的臉型也非民國劇“標配”,形象方面有點吃虧。
三臺聯播加上網播,《哈爾濱一九四四》大約是《繁花》之后關注度和期待值最高的劇集。一是大家迫切想看到楊冪和秦昊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二是自《和平飯店》以來,諜戰劇雖有一些優秀之作,卻再未出現能與《和平飯店》《偽裝者》乃至《黎明之前》媲美的作品,觀眾難免心有不甘;三是張黎的作品,必定引發業內關注。
就當下觀眾反饋來看,如果結局不“塌房”,《哈爾濱一九四四》被評為“優秀”,應當問題不大:明星+演技,具有可看性;伴隨著播放進度,熱度始終居高不下;服化道一流;劇情曲折,足夠滿足沒有戰爭經歷與記憶的觀眾,對抗戰劇的觀看需求……電視劇究其本質,浪漫屬性本就高于寫實屬性,加上劇集的影像美感,依然有著電影化傾向,即便有些小瑕疵,也很容易被當下的觀眾接納。
《哈爾濱一九四四》比照張黎以前的作品,最不一樣的地方,是缺少了以往劇集的視覺沖擊性,感覺在這部戲里,張黎變得“平和”了。我們不能說這是一種退步,畢竟作為諜戰劇的本劇娛樂性更強,和作為歷史正劇的《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不是一個類型。
不過,該劇所呈現的這種“平和”也可以理解。就像我們一開始說的,生活在大數據、AI浪潮席卷的時代,觀眾早已被劇屏和銀幕培養得更加趨向于“速食的浪漫”,諜戰劇、奇幻劇、職場劇、倫理劇……無不彰顯觀眾對于這種浪漫的約定俗成。面對這樣的收視大環境,誰也沒資格強求一部劇的主創團隊,一定要在美學上有所“任性”。
認真者無法再像過去那樣認真了,或者說,“認真”的維度正在改變和轉向。這好像是眼下這個“新浪漫時段”,拍攝者和觀眾面臨的同樣境遇。在此邏輯下,我們好像也不用挑剔其他熱播劇了。比如,面對《城中之城》里于和偉扮演的內地銀行精英在鋼琴前的揮灑自如,觀眾也無須深究那個年齡段的主人公,是否有機會受到如此良好而現代的素質教育。在一部講述銀行故事的劇集里,銀行家為什么不能被放到鏡頭前美化和拔高呢?這種創作態度、欣賞態度,也是目前娛樂產業“供”與“需”兩側的寫照。
當一切朝向“浪漫”,誰還好意思對劇情或道具方面的細小瑕疵念念不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