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松
個稅新政的實施,為降低工薪稅負、縮小收入差距、提振居民消費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2019年1月1日實施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對現存的跨區域作業建筑企業個人所得稅征管未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分析跨區域作業建筑企業個人所得稅征管現狀,進而提出個稅改革的路徑趨勢,對提高建筑企業經營效益、降低廣大建筑業工人稅負、推進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促進社會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建筑企業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現狀
一、核定征收與全員全額扣繳明細申報兩種方式并存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建筑安裝業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稅發〔1996〕127號)及《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建筑安裝業跨省異地工程作業人員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52號)的政策要求,對財務核算不健全、不完善、不準確的單位,工程項目所在地稅務機構一般根據工程施工合同總額核定個人所得稅征收比例,核定征收比例在4‰―8‰不等。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52號政策規定:“跨省異地施工單位應就其所支付的工程作業人員工資、薪金所得,向工程作業所在地稅務機關辦理全員全額扣繳明細申報。凡實行全員全額扣繳明細申報的,工程作業所在地稅務機關不得核定附征個人所得稅。”
二、核定附征跨區域建筑企業個人所得稅容易造成企業重復納稅、降低企業經營效益
跨區域作業的建筑企業在被認定為核定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情況下,一般需要按照工程造價(或工程計價,不含增值稅)繳納4‰―8‰不等的個人所得稅。一方面,由于核定征收個稅無法將已繳稅金匹配到企業職工個人,企業在機構所在地稅務機關代扣代繳職工個稅時無法實現已繳個稅的扣除,造成企業重復繳納個稅負擔;另一方面,企業被核定征收的個稅往往被冠以“企事業承包承租經營所得”“個體戶生產經營所得”的稅目,與“工資薪金所得”不屬同一稅目,不能相互抵減,被核定征收的個稅一般不允許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
2022年建筑業完成竣工產值13.65億元,產值利潤率為2.68%,連續6年下降,連續2年低于3%。重復征收的個稅擠壓了建筑企業稀薄的利潤空間,不利于跨區域作業建筑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三、在工程作業地全員全額扣繳明細申報影響建筑企業職工的社會福利待遇
從事跨區域工程作業的建筑企業一般以大中型企業為主,企業較多來自一、二線城市以及經濟發達地區城市。建筑企業職工繳納個稅關乎職工更多的社會福利待遇。北京市車牌搖號條件就規定需有近5年(含)連續在本市繳納社會保險和個人所得稅的要求;在北上廣深等主要城市購房同樣需要有年限不等的當地繳納個稅的資格要求;在教育資源緊缺的大中城市,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需要提供年限不等的個稅繳納證明。繳納個稅的資格與多項關乎職工切身利益的社會福利待遇進行了深度捆綁,而在工程作業地申報繳納個稅則無形中剝奪了該部分職工合法的社會福利待遇資格。
四、新個稅改革未體現對建筑工人補償性工資的稅收優惠
2022年城鎮私營單位、非私營單位建筑業年平均工資分別為60918元、78295元,較為符合近年來普遍認為的農民工“高工資”認知預期。但是建筑企業職工特別是農民工的“高工資”是一種假象,因為這不是基于普通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工作強度下的“高工資”,而是基于相對惡劣的工作環境、高溫高寒偏遠的自然條件、高風險的工作性質、高強度的體力消耗、難以持續的工作狀態、較少享受社會公共服務等所給予的一種補償性工資。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基建成績斐然,一項項超級工程為我國贏得了“基建狂魔”的美譽,這其中凝聚了一代代建筑工人(農民工)的辛勤汗水。相比國家為促進海運業發展,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于2019年發布了《關于遠洋船員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專門制定了針對190余萬遠洋船員群體工資收入減按50%計入個人應納稅所得額的優惠政策。2019年新個稅改革未能體現對2.9億建筑企業職工(農民工)這一廣大群體的政策關懷。
五、新稅改引入專項附加扣除,扣除項目及金額有待優化
2019年新個稅改革引入了6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2022年又增加了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的專項附加扣除。7個專項附加扣除中,除了大病醫療是在限額內據實扣除外,其他6個項目都是定額扣除,扣除范圍較窄,扣除方式單一,扣除標準固定,不能完全真實反映納稅人的經濟負擔,扣除項目及金額有待進一步優化,在精準性方面仍有提高空間。
六、稅級稅率及級距有進一步調整空間
2019年個稅改革后實行的工資薪金所得稅是3%―45%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但是低檔稅率跨度偏大且級距較小,會造成稅負居高不下,不利于中等收入群體的發展壯大。鑒于我國仍處于“金字塔形”的收入結構現實,實現向“橄欖形”收入結構的轉型,個稅稅級稅率及級距還存在進一步調整的空間。
建筑企業個人所得稅征管的改革趨勢探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進一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結合建筑業個人所得稅征管現狀,依據個人所得稅改革規律,更遵循黨的綱領性政策的方向引領,建筑業個人所得稅深化改革應有以下的路徑趨勢:
一、取消對跨區域作業建筑企業附征個人所得稅的政策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建筑安裝業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稅發〔1996〕127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建筑安裝業跨省異地工程作業人員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52號),兩個制度的發布施行距今分別有27年和8年,主客觀條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下,稅務機關應當摒棄過去主要基于稅收征管便利、防止稅款流失的角度頒布施行的稅收制度,更多從服務和便利納稅人、負稅人的視角出臺涉稅法律規章制度,取消跨區域建筑企業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制度安排。
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處于疫后緩慢恢復過程中,建筑業產值利潤率自2014年最高值3.63%以來總體呈下降趨勢,2022年僅為2.68%,同比降低0.21個百分點,連續6年下降,連續2年低于3%。各地對建筑企業核定征收的個人所得稅征收率在4‰―2%不等,嚴重擠壓了建筑企業的利潤空間,也有悖于國家對企業減稅降費的政策要求。財政部門、稅務機關能夠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實現對跨區域作業建筑企業稅收的調節與分配。另一方面,取消對跨區域作業建筑企業征收個人所得稅,恢復建筑企業職工在企業機構所在地繳納個人所得稅,能夠使其更多地享受各項社會福利待遇,有利于穩定建筑企業職工的工作預期,促進建筑業人才隊伍穩定。
二、專門設置針對建筑工人工資薪金的優惠性政策措施
2022年建筑業從業人數5184.0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98.92萬人,連續4年減少,建筑業工人工資水平沒有明顯的領先優勢,建筑業用工荒現象逐年嚴重,且建筑工人年齡斷代趨勢明顯,建筑行業對年輕人才的吸引日趨乏力。個人所得稅改革有必要參考對遠洋船員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施行專門優惠政策的模式,制定針對建筑工人這一群體的稅收優惠政策。一方面努力提高建筑業職工的工資性收入特別是補償性工資收入,另一方面降低其個人所得稅負擔,在工資薪金方面提高建筑行業對勞動者的吸引力,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的人力資源。
三、不斷完善調整專項附加扣除范圍和標準
在子女教育方面,目前僅可扣除學前教育支出和學歷教育支出。子女教育應涵蓋學雜費、看護費、培訓輔導費等諸多方面。應當加強對教育支出的深入調研,科學確定臨界范圍,合理設定扣除范圍及標準。在繼續教育方面,目前僅可扣除學歷(學位)繼續教育、技能人員職業資格繼續教育和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技術教育。繼續教育扣除,不應拘泥于納稅人參加的各類教育的形式,而是需要與其所從事的工作、崗位相關聯,具有適配性,在扣除金額上可以設置最高限額。在大病醫療方面,目前設置了最低與最高限額。建議在國家醫保目錄范圍內發生的費用,納稅人自行負擔的部分,取消設置的最低門檻限額,提高最高限額,防止納稅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在住房貸款及住房租金方面,充分考慮地區經濟水平的差異性,適當提高房貸或租金的扣除水平。在贍養老人方面,充分尊重“養兒防老”的傳統;充分考慮老人是否存在領取養老金及養老金的多少,防止出現“倒掛”引起稅負不公;根據老人的年齡、勞動能力、健康狀況等設定不同的扣除級距。對困難群體、弱勢群體增加特殊扣除優惠,對重大、意外的損失損害支出扣除作出規定,形成更為完備的費用扣除制度。
四、優化調整免征額、稅率及級距
2019年改革后個稅免征額為5000元,實行3%―45%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建立與物價變動相關聯的免征額調整機制,每年根據物價變動情況動態調整免征額。平滑的稅率更加有助于實現“提低、擴中、調高”的收入調整目標,降低10%、20%、25%三檔稅率到5%、10%、15%,適當擴大低稅率的區間級距。
綜上所述,發揮個人所得稅在二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縮小貧富差距,構建“橄欖形”社會結構,促進中國社會長期穩定和諧發展。(作者單位: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