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介紹了滄州市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新建橋梁與改造市政橋梁設計。其中連通河兩岸園路的新建人行橋均采用鋼結構拱橋,通過相應的線形調整、外觀裝飾,使得與周邊景觀環境相融合。現狀市政橋,通過裝飾、木雕、照明亮化等工藝進行改造,從而與周邊建筑、環境相協調。通過橋梁景觀設計,讓“橋”成為大運河文化的紐帶,古運河的原始風貌和現代生活也可以得到完美的融合。
關鍵詞:大運河; 鋼結構拱橋; 改造橋梁; 橋梁景觀
中圖分類號:U448.15? 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隨著城市和交通建設的高速發展,富含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橋梁不僅在現代交通中承擔著溝通的重要角色,更多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區域的地標性建筑[1] 。一座橋梁,在沒有賦予相應的文化前,只是一座可滿足人們日常通行需求的普通橋梁;一旦融入文化元素,賦予其內涵,橋梁就有了靈魂、思想、生機和活力,就變成了地域文化的良好載體,成為對外進行城市形象主題宣傳的重要平臺[2]。而從目前國內現狀分析,景觀橋梁遠未達到上述效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設計師在景觀橋梁設計過程中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少,不考慮上層感官,沒有從展現地域文化特色的角度去深入探索橋梁設計,設計出的橋梁更多的是為了滿足基本通行需求[3] ,僅考慮設計和施工標準化、通用化,導致橋梁設計造型單一[1],精細化程度不足。橋梁景觀設計過程是一種高級而復雜的思維活動,運用自然、人文、工程、技術等綜合知識和技巧,在實現基本交通功能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橋梁造型和空間,是一種高級的創造性活動[4]。
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河北段大運河是中國大運河重要段落之一,承載著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的北方運河文化和燕趙文化。
滄州市為明確市域范圍內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方向、目標和任務,推進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制定《滄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本項目的建設主要針對中心城區31 km運河兩岸進行生態修復及提升改造,包括但不限于沿線生態景觀提升及配套工程、慢行系統及配套服務設施優化提升、車行橋改造美化、夜景亮化等工程,提升運河兩岸城市風貌,打造運河文化景觀。對未來市域范圍內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有深遠的指導性意義。
1項目概況
河北省滄州市大運河區位工程包含中心城區段,北至京滬高速,南至黃石高速,31 km包括堤頂路以外邊坡、河灘地、水域,以及堤頂路兩側綠化帶。本次規劃設計共涉及的橋梁工程主要為新建人行橋5座,改造市政橋9座(圖1)。
2設計思路
以“一橋一品,景橋融合”為設計原則,對現狀9座市政車行橋進行提升改造,在追求便民實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城市景觀品質,讓過橋的居民安全又養眼。對橋梁外觀進行了裝飾,同時部分橋梁兩側安裝燈帶進行亮化。新建5座橋梁均采用鋼結構形式拱橋,結合滄州當地傳統文化及橋梁所處位置,進行相應的線形調整、外觀裝飾,使得與周邊景觀環境相融合。
3新建橋梁設計
本次共新建5座人行橋。分別為銜月橋、飛鴻橋、桑柘橋、暮云橋、歲晏橋,均采用鋼結構形式拱橋,下部結構采用重力式橋臺,鉆孔灌注樁基礎。由于需要滿足VI級航道凈空的要求,兩側均設置踏步與橋梁銜接。
3.1銜月橋
銜月橋為單跨50 m傳統空腹式拱橋,拱圈為鋼箱梁結構,輕薄的坦拱設計,橋梁矢跨比1/10,橋下游步道通過腹拱下穿。橋梁外側采用黃金麻黃崗巖掛貼,實用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使傳統的拱結構多了一份輕盈,如一輪新月橫臥水中。欄桿采用石欄桿,立柱上雕刻不同形態的獅子(圖2)。
3.2飛鴻橋
飛鴻橋橋身采用鋼結構箱型截面拱,設計凈跨徑為單跨58 m,矢跨比1/8.68,拱圈厚1 m,橋面采用弧線型,橋面設置踏步。
由于橋梁周邊為南川樓,因此橋梁側面采用木雕刻的形式,可將大運河文化、武術、雜技文化題材運用到木雕之上。集合當代文人雅士,為其進行量身定做,特殊設計。書寫當代文人風采、體現滄州文化氣韻(圖3)。
3.3桑柘橋
桑柘橋采用單跨50 m鋼結構拱橋,拱圈為厚0.8 m封閉鋼箱梁結構,橋梁矢跨比1/10。桑柘橋采用傳統編木拱橋的形式,外側采用木結構交織裝飾,在橫梁處設置獅子雕刻,欄桿采用傳統的木欄桿(圖4)。
3.4暮云橋
暮云橋采用單跨50 m鋼結構拱橋,橋梁2個拱圈均采用封閉式鋼箱梁結構,上、下拱圈通過中間桁架桿相連接,兩側采用格柵裝飾,橋梁矢跨比1/8。暮云橋靈感來自傳統宮廷燈,桁架為骨,格柵采用傳統冰裂紋,欄桿采用云紋式(圖5)。
3.5歲晏橋
歲晏橋采用現代鋼材的形式打造傳統拱橋,桁架拱橋形式,單跨50 m,拱圈采用封閉鋼箱梁結構,橋梁矢跨比1/8。橋梁腹桿靈感來源至彎彎曲曲的古運河,采用現代材料打造傳統連廊,為行人提供休憩空間,上部風雨連廊也可提供了休憩的空間(圖6)。
4現狀橋梁改造
本項目共需改造9處市政橋,分別為渤海路橋、永濟路橋、新華橋、彩虹橋、解放路運河橋、黃河路橋、九河路橋、海河路橋、G307國道橋。部分改造方案具體如下。
彩虹橋:雙向四車道,橋長約55 m的系桿拱橋。現狀橋體線型現代簡潔,毗鄰文廟文創街區。設計順應橋體原有形式,豐富橋體夜景景觀效果,沿濱河階梯形成“運河彩虹看臺”,強化橋頭空間休閑功能屬性(圖7、圖8)。
建筑論壇與建筑設計張林江: 淺談滄州市中心城區大運河生態廊道橋梁設計
解放路橋:橋梁西側臨近的清風樓和東側的順和東街都為傳統建筑形式,將較為現代形式的斜腿剛構,通過外立面改造,裝飾為更為傳統的拱橋,從而與周邊建筑相協調(圖9、圖10)。
九河路橋:雙向六車道,橋長約140 m。位于城郊濕地,通過橋體繩索的亮強化墻體的形態美感,結合濱水步道和橋下空降營造休憩空間(圖11、圖12)。
5橋梁景觀設計
橋梁設計首先需要保證使用安全的要求,再追求景觀設計。橋梁景觀設計是一個復合的工程,涉及多方面內容,主要包括橋梁結構力學、美學及建筑學等。景觀橋梁除了提供實用性外,還具有建筑文化的觀賞性、象征性,具有良好視覺效果和審美價值[5]。常用的景觀橋梁設計方法包括加強橋梁結構造型設計、注重橋梁建筑文化設計、重視橋梁的環境因素[5]。
本次橋梁景觀設計以“一橋一品,景橋融合”為原則,讓“橋”成為大運河文化的紐帶,將古運河的原始風貌和現代生活完美融合一體。新建橋梁設計時,線形多樣樣式不一,同時遵循自然生態原則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在尊重民風民俗原則基礎上,可以通過運河題材浮雕與橋相結合,用自然的語言方式講述古今河畔的盛景與傳承。將大運河文化、武術、雜技文化題材運用到新建橋梁、改造橋梁側面裝飾木雕之上,集合當代文人雅士,為其進行量身定做,書寫當代文人風采、體現滄州文化氣韻。
作為城市市政橋梁,其首先要滿足交通要求,然后在不破壞自然景觀的條件下尋求構成橋梁的方式。不僅要保護現有景觀,而且應與設定的環境互補,甚至為之增色。
6結束語
通過此次生態修復和提升改造,滄州大運河可以得到更好地傳承、保護和利用,特色民俗文化、河工文化、雄渾大氣的燕趙雄風等可以得到充分彰顯,大運河也將因流動的風景而勃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珊珊.中國交通建筑的地域文化形態研究[J].美術大觀,2016(7):130-131.
[2]曾尉萍.景觀橋梁設計中地域文化與橋梁美學的融合研究[J].城市道橋與防洪,2022(4).28.
[3]居艷陽,宋偉,金洋,等.生態修復在上海中小河道治理中的應用實踐[J].上海水務,2018,34(3):32-34,46.
[4]趙佳男,萬杰龍.景觀橋梁設計要點研究[J].城市道橋與防洪,2022(2):33.
[5]陳翠麗.景觀橋梁設計方法與實例分析[J].城市道橋與防洪,2023(4):35.
[作者簡介]張林江(1991—),男,碩士,工程師,從事景觀橋梁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