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棉花灘水電開發有限公司 李志揚 簡偉奇 吳細勇 雷定茂 蘇城遠 邱文豐 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趙晨冉 鮑玉昆
隨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入學習貫徹,以及對“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號召的響應[1],踐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新戰略,打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本研究在“雙滿意”活動二十余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2],通過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探索電力能源行業高質量、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促進電力能源產業生態企業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以“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為最高宗旨,拓展新時期“雙滿意”活動內涵、賡續“雙滿意”活動紅色基因,持續開展動態對標、效能提升工作,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推動能源結構優化調整。
“雙滿意”活動評價對象是電力能源產業生態企業,包括“源網荷儲”企業(電網企業、發電企業、高耗能企業、儲能企業)、電力設備制造企業以及電力設施設計與施工企業。其目的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促進電力能源產業生態企業以“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為最高宗旨而持續開展動態對標、效能提升工作,著力體現產業清潔低碳發展方向,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推動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努力爭當能源革命的推動者、先行者、引領者。在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前提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達成,促進人和自然和諧共生。
本研究通過收集國內外相關政策文件、行業研究報告、學術研究文獻等,以及國內相關行業協會所開展的類似工作,討論并厘清了評先與達標、多與少、短期與長效、開放與標準等關系,形成了本研究的工作定位。
一是評先與達標的關系。實踐中,基于系統完善的技術標準,開展行業對標工作,是典型的行業達標活動形式,其前提是充分而細致的技術論證工作,事無巨細,甚至設備運行的參數亦需要反復論證與實測。本“雙滿意”活動站位高,思想與理念創新性強,并具有特定的企業對象、具體的關注維度(即“五個本質”),因此兼具評先與達標的雙重行業影響效力。
二是多與少的關系。現行國際國內行業/企業/組織評價指標體系紛繁復雜,有專注具體技術維度的、有自頂向下全覆蓋的、有理念引領高屋建瓴的,無一例外,相應的指標體系要么繁雜、要么晦澀難辨、要么定性主觀、要么為定量而定量。本“雙滿意”活動具象化了“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五個本質”,應該去繁就簡,關注電力能源行業與“雙滿意”內涵相一致的核心指標,秉承“Less is more”的理念。
三是短期與長效的關系。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提供了長時間尺度、多空間維度的分析能力,本“雙滿意”指標體系的設計應能夠充分借力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長期數據積累,達成洞察行業發展規律,引領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進而提高中國電力設備管理協會的產業地位。
四是開放與標準的關系。管理科學研究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經典說法,“評價一旦有了標準,評價本身就失去了意義”。“雙滿意”活動的創新性應該體現在指標體系除了通過設定定量指標強調指標的“標準性”和“權威性”,更應該通過設定“定性與定量融合”的案例性指標,讓企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對一線工作的深刻洞察力,創建自己的“五個本質”認知體系并具體實踐之、總結之和分享之,進而對構建開放的電力能源行業的“雙滿意”指標體系提供鮮活素材。
鑒于上述四個關系的理解,本研究的工作定位:構建創新、開放、公允、可信的“雙滿意”指標體系頂層設計方案,引領我國電力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
評價指標體系是對被評價對象進行全面考察的工作藍本,應當在明確的評價目標的指導下,盡可能多側面、深刻地刻畫被評價對象的各個方面。
SMART 準則被世界銀行及許多國家政府部門和組織,作為在評價工作中所普遍遵循的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準則。SMART 是由Specific(特定的)、Measurable(可測量的)、Attainable(可得到的)、Relevant(相關的)、Trackable(可跟蹤的)五個單詞首字母組合的簡寫[3]。SMART 準則對一般評價指標設計的基本要求給予了描述,本文結合“五個本質”的精神內涵和本活動涉及的各個電力能源產業生態企業的特點,對SMART 準則在“雙滿意”活動評價中的具體應用和特定內涵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指標體系應客觀描述評價對象的本質特征、結構特點、構成要素,適用的評價工作應是特定的。根據評價任務目的的差異性,各指標體系的設計應當具有專門性。本“雙滿意”活動評價有兩個層次的特定:一是目的特定,即從詮釋“雙滿意”的“人民電業為人民、忠于黨的電力能源事業、不忘為國家和民族事業供能、為人民福祉充電的初心”內涵,通過“五個本質”維度進行具象化;二是評價對象特定,即根據企業在整個電力能源行業體系中的定位,選取能實質反映企業特點的指標,例如,對于發電企業,“本質節約”維度中的“節約”主要指電力能源消耗的多少,或者對電力能源消耗強度降低有實質性、持續性的度量指標;而對于電網企業,因其核心功能是電能量的輸送與分配,因此其在“本質節約”維度下,核心考察的指標應當是電能量輸送中的損耗。
針對所評價的不同對象企業,應當定立統一的評價標準。除定量指標外,詳細的評價標準同樣是定性指標可測量的基礎。為建立詳細的評價標準,需要明確指標的概念、明晰指標的含義。詳細的指標評價標準能夠盡可能避免或減少主觀判斷,確保指標體系內部各指標之間的協調統一。例如,在“本質可持續”和“本質美麗”維度下的指標設計可選取融入定量指標要求的結構化定性(案例)指標。
在指標體系設計階段,關注所需數據的可獲得性,是保證指標體系現實可操作性的關鍵環節,因而需要考慮指標數據的獲取難度、獲取方式、獲取的時間成本與物質成本等。在實踐中,對于直接獲取難度較大的數據,可考慮采用近似方法,以間接的方式度量該指標。例如,在“本質清潔”維度下的指標設定所涉及的清潔能源消耗占比比較基準,可以選取以省情不同而設定的“可再生能源消納權重”“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納權重”為基準,進而規避因為被評價企業所在省的能源資源稟賦差異所帶來的不公允評價問題。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并非多個指標的簡單堆砌,需要關注各指標間的有機聯系與內在邏輯關系。內在相關性一方面強調評價目的對各指標的指引,另一方面指各指標對被評價對象多維度綜合性描述,因而各指標間應當相互關聯、互為補充、相互驗證,但不應忽視各指標的信息內涵邊界,以免多指標內涵重疊。例如,“本質可持續”維度,為避免和其他維度的內涵重疊,本體系將其縮減為“經營可持續”“財務可持續”以及結合企業特點定性地反映“生態環境可持續”。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監督。一般評價活動可分為事前、事中和事后評價,在一定階段后對評價效果加以追蹤和再評價,有利于借助評價結果對實踐工作加以指導。因此,在評價指標設計階段,需要考慮指標的跟蹤檢測和控制的便利性。
本次活動具體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遵循“定量+定性”“特性+共性”的技術原則。其中,定量指標主要選取反映被評測對象核心經營績效的絕對值指標,例如“年度電能源消耗”“單位產值能源消耗量”,同時亦選取定量趨勢性指標,例如“年度線損變化率”等;定性指標主要圍繞“五個本質”,由被評企業提交一個年度最佳案例(可以選取“五個本質”中一個或者多個角度進行案例組織);考慮到企業類型的差異,將設計、選取一些“個性”指標(一般為定量指標)反映企業差異;為實現不同企業類型之間的橫向對比,將設計、選用“共性”指標(一般為定性指標)反映電力能源產業生態的特點。在此思想指導下,指標的遴選原則如下。
一是精簡原則。指標數量不宜過多,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性指標,“五個本質”下各1~3個細分指標即可。
二是定量為主原則。選取的指標盡可能是定量指標,包括反映企業運營績效的絕對值指標,以及反映公司運營績效的趨勢性指標(例如某種指標的變動率)。
三是可作為原則。選取的指標是企業有主動作為空間的指標,即通過企業自身在機制體制創新、先進技術應用等方面的主動作為能夠一定程度地影響和改善的指標。盡量避免各企業間所存在資源稟賦差異、地區差異、政策差異而導致的橫向比較公平性不足的問題。
四是數據獲取可靠和便捷原則。選取量化性指標時,數據來源可為一手數據或經一手數據科學計算后的指標數據,最好來自企業正常上報數據。
五是可比與區分度原則。所選取的指標具有同類橫向可比性,同時能夠體現區分度,達到選優、評先的目的。指標可比性強調針對同類型企業的評價具有普適性;區分度則關注各企業間的差異程度,過小則指標失去評價意義。
由于電力能源產業生態企業類型多、先天資源稟賦差異大、所在區域經營環境與政策復雜,為了更好地反映企業經營狀況,暢通企業分享創新實踐經驗、發聲行業普遍難點痛點問題的渠道,本活動創新性地提出了結構化案例指標,要求在該案例指標中匯報推薦定量指標列表中的相關數據的同時,也需要企業不拘泥于推薦的定性案例事項完成創新性實踐工作的總結與分享。
結構化案例指標要求企業提供實踐過程中符合本質可持續的定量指標和定性案例。企業應該綜合考慮自身特色,根據自身對本質可持續的理解,展示其卓越的工作成效。具體內容可在下述推薦列表/事項中選取,更應該由企業自己選取能最好展示企業獨特本質可持續的定量指標和定性案例事項。
3.2.1 企業經營可持續水平
一是定量指標推薦列表。技術創新相關指標:包括科研投入及占比、專利申請與授權數量、論文發表數量等;數字化水平指標:算力、算力使用率、業務數字化率等。
二是定性案例推薦事項。反映企業在應對外部影響和宏觀因素的創新發展舉措,展示企業為適應宏觀經濟發展形勢所進行的戰略布局工作,體現產業橫向與縱向的多元化發展、積極組織、參與、建設電力市場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反映企業為進行戰略布局所具備的技術創新能力,展示企業在隊伍與人才體系建設、參與國家、省市科技研究計劃或基金項目情況等,體現企業在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方面的建設成效。
注:本質可持續結構化案例在撰寫時,建議選取可核實的數據指標,并指明來源和同業水平等基本情況。
3.2.2 美麗企業建設水平
一是定量指標推薦列表。城市中心城區配網線纜入地率;美化投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場、站、所綠地率。
二是定性案例推薦事項。企業外在形象與品牌建設;企業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
注:本質美麗結構化案例在撰寫時,建議選取可核實的數據指標,并指明來源和同業水平等基本情況。
在多層級指標體系中,需要首先計算最底層分項指標,再通過“由下至上”的方式,逐步匯總得到上層指標最終數值。以具有兩個層級的指標體系為例,在進行評價活動時,應首先對二級指標數值加以處理,而后加權匯總得到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的數值標準化處理過程中相關符號及其含義見表1。

表1 二級指標標準化處理符號與含義對應表
其中su和sl計算分別如式(1)和式(2)所示:
一是當si表示效益型指標(原始指標數值越大,則本企業該項得分越高)時,其對應標準化得分fi的計算方式如式(3)所示:
二是當si表示成本型指標(原始指標數值越小,則本企業該項得分越高)時,其對應標準化得分fi的計算方式如式(4)所示:
將二級指標匯總為一級指標對應的符號與含義見表2。

表2 一級指標符號與含義對應表
注:對于不同的一級指標,其下的二級指標數量可能不同。
對于二級指標匯總至一級指標時權重項的確定,存在主觀和客觀的兩種確定方式。前者代表如專家咨詢法(Delphi 法)[4],后者代表如CRITIC 法[5]。具體計算邏輯描述如下。
專家咨詢法最早由Helmer 和Gordon 于20世紀四十年代提出,核心是通過匿名方式進行幾輪函詢征求專家們的意見,基于專家意見歸總得到指標權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適用范圍。該方法依據系統的程序,通過匿名方式多輪次函詢征求專家意見,經反復征詢、歸納、修改后形成基本一致的看法,作為最終決策的依據。由于在調查過程中專家間不互相討論,不發生橫向聯系,只與調查人員聯系,因此該方法本質上是一種反饋匿名函詢法。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專家咨詢法實施流程
一是設有K個二級評價指標f1,f2,f3,…,fk,組織M個專家咨詢,每個專家確定一組指標權重估計值:wm,1,wm,2,wm,3,…,wm,K,(1≤m小于等于M),構成指標權重估計矩陣如式(6)所示:
二是取M個專家給出的權重估計值的平均值,得到式(7)所示各二級指標權重項的平均估計值:
三是計算估計值和平均估計值的偏差計算如式(8)所示:
對偏差Δm,k較大的第k個二級指標的權重估計值,再請專家m重新估計權重。直至偏差滿足一定要求為止,則各項指標的權重系數即為經過多輪修正后平均估計值,即得式(9):
CRITIC 法是Diakoulaki(1995)提出的一種評價指標客觀賦權方法,核心是基于指標的對比強度和指標之間的沖突性來綜合設置各指標的客觀權重,在考慮指標變異性大小的同時兼顧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并非數字越大就說明越重要。其中,對比強度是指各個參評單位在同一個二級指標上得分差距的大小,以標準差的形式來表現。標準差越大,說明波動越大,即各參評單位在該二級指標上的差距越大,權重會越高;指標之間的沖突性則是用相關系數進行表示,若兩個二級指標之間具有較強的正相關,說明其沖突性越小,這兩個二級指標反映的信息有較大的相似性,權重會越低。具體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CRITIC 法實施流程
一是設有I個參評單位,K項二級指標,形成原始指標數據矩陣,即式(10):
其中,si,k表示第i個參評單位在第k項二級指標的原始得分數值。
二是二級指標的變異性以標準差的形式來表現,公式如式(11)所示:
Sk表示第k個二級指標的標準差。在CRITIC法中使用標準差來表示各二級指標內取值的差異波動情況,標準差越大,表示該二級指標的數值差異越大,越能反映出更多的信息,該二級指標本身的強度也就越強,應該給該指標分配更多的權重。
三是二級指標的沖突性用相關系數進行表示,公式為式(12):
四是通過綜合二級指標的變異性和沖突性,定義第k項二級指標的信息量Ck為式(13)所示,基于各二級指標的信息量,得到各二級指標的客觀權重,計算公式如式(14):
本研究基于新時代電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設計了一套“雙滿意”活動評價體系頂層設計方案。通過創新性地提出結構化案例指標,并結合科學的指標計算方法與權重確定方式,為“雙滿意”活動評價體系的落地實施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未來,本研究將進一步探索和完善評價體系,促進電力能源行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