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建崇信發電有限責任公司 朱文峰
隨著電力改革的深入推進,傳統電力企業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火電企業,面臨高能耗、高成本、環保要求嚴格等局面,如何能在“碳達峰,碳中和”環境下順利打開局面,是火電企業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由于火電企業短期還占據重要位置,因此提高企業效能成為電力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將新技術運用到工業領域,建設新型電廠、智慧電廠成為各個電力集團關注的焦點問題。
智慧電廠指的是通過先進技術,如計算機技術、軟件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等,與先進管理思想相互融合,讓火電企業轉變原有的發展形勢,創建出能夠與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相互融合的信息網絡體系,進而實現對企業的管理,讓工作人員憑借網絡渠道,完成對不同渠道內信息數據的檢索、分析、控制、處理以及反饋,運用實時化的網絡系統,逐漸與集團信息、管理信息以及網絡相互對接,以保證企業管理層級可以短期內完成信息資源的共享服務,利用一體化管控的方式,增加集團,甚至整個發電企業的生產動力,促使經營管理工作能夠落實,從而保證電廠內的生產、經營以及管理工作向著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1]。
同時,建設智慧電廠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廠網效能,提高電廠在社會效益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通過大數據分析模型,機器學習,能源多樣化等系統分析方法,提高整個系統能源系統復雜化要求,實現全社會層面的能源生產構成的彈性化預期[2]。
以往智慧電廠技術路線主要集中在廠內設備改造,通過新型傳感器如人臉識別、物聯網傳感器、機器人、三維模型、定位等方式,聚焦在操作層面的電廠設備改造上,在系統層面通過大數據建立電廠全周期壽命管理,但是礙于技術難度,在故障分析上應用效果不理想。
因此,相關部門在建設智慧電廠時,還需要了解虛擬電網結構并構建虛擬大電廠模型,借助其中的火電機組、水電機組、供熱站、廢物處理、廢水處理等,模擬電廠運行狀態。同時,智慧電廠運行期間,還需要了解電負荷、熱負荷、污水處理、固體廢物再利用等內容,使相關人員可以通過各個供能系統的有機結合,協調控制生產側并滿足對電廠的深度調峰要求,以增強供電系統控制的魯棒性。
在具體層面上,可以通過小范圍供電類型企業自主合作,建立發電合作集團,簽訂“智慧電廠規約”,與電網簽訂大用戶簽訂用能合同,協調控制,綜合發力,與電網在用戶側的虛擬電網相對應。例如,某發電集團在電網負荷高峰時,以火力發電為主要供能方式,其他類型如水電站、儲能電站等降低出力,提高系統供電效能,實現電網側和用戶側效益,若在負荷低谷時,通過場站AGC 或者與合作大,小機組實現調峰,冬季時,可以與供熱機組相互聯動,實現最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若出現設備故障引起系統內出力下降時,可以及時提高發電集團內其他供電企業的供電出力,實現集團內負荷穩定,從而避免對電網產生擾動。圖1為智慧電廠運維體系。
圖1 智慧電廠運維體系框架圖
對于智慧電廠而言,其主要采用聚合資源的方式,將微型燃氣輪機、風電機組以及光伏電池等進行統一分布,形成發電機組,其中涵蓋了儲能、柔性負荷等內容,也可采用“產銷一體化”構成雙向的內部互動單元。如此,則可保證電廠在獲取資源時不出現問題,使其特征更加明顯,可采用積極提取的方式,整合更多的數據,以保證該部分數據可以被高效地處理,但若存在不良數據,也會對系統帶來一定的影響,成為后續研究活動中的主要探討問題。
通過運用量化分析的手段調用現有資源,依靠系統掌握用戶的實際響應程度,防止出現不確定性的因素,以降低對虛擬電廠所帶來的影響,避免智慧電廠響應特性受到干擾。也可運用資源調節的方式,激發智能電廠的潛力并降低氣象條件等問題帶來的影響。例如,若在夏季時節空調的負荷會上升的,增加了光伏的出力情況,對資源調節特性帶來干擾,智慧電廠可以結合季節等因素,運用特征提取及量化技術的方式,增加智慧電廠在運行期間的支持。
智慧電廠通常會以互動的形式出現,使資源數量、類型、規模以及地理,甚至在電氣分布等區域內呈現出復雜且多變的狀態,如何進行資源配置成為后續探討的重點。首先,可采用分布式資源的分析,掌握其中蘊含的規模效益,了解到虛擬電廠在運維期間,需要給到一定的指導。其次,可了解其中參與者的分布情況,確認其位置相對分散,讓工作人員采用現貨市場決策的方式,將不同層級的利益進行協調,使電網可以安全并且穩定地運行,提高虛擬電廠的參與度。最后,如何處理分布式電源,可結合出力的波動特性、用戶用電行為等內容進行分析,根據其充放電特性、儲能不確定性以及可控負荷等響應特性,掌握其中存在的互動關系,以實現對虛擬電廠協調控制方法的探索。
工業互聯網作為發電企業進行智能化升級的關鍵性因素,例如5G 網絡通信技術、工業無線技術以及工業微服務技術等,其可以輔助發電企業完成重要數據的融合,讓各部分的數據信息進行匯聚,采用深度挖掘的方式,提高新技術的利用率。但對于傳統電力企業需要進行相關技術的升級:一是一站式AGC 改造,場站AGC 可以實現在深度調峰時兼顧機組安全。例如,1號機組有設備故障,可以通過提高2號機組負荷,低谷消缺,也不會對電網產生重大影響。
二是物聯網技術發展,無線傳感器的技術進步,可以實現在5G 場景下的總線控制。目前已經有廠家量產了基于5G 的智能壓力,溫度傳感器。國內電池廠已經通過5G 技術完成供熱站的覆蓋[3]。
三是智慧發電企業實踐的可能性。發電廠內不僅設備多,控制系統的穩定可靠成為發電企業穩定發展的基礎。傳統的分散控制系統(DCS)中有專門的控制盤柜、電纜等組件,各個系統廠家之間兼容性較差。而且國產DCS 系統市場占有率較低,若要實現控制系統的標準化,還需要了解接口交互情況,降低設備成本并通過私有云為基礎的云上控制系統,才能憑借設備控制層實現云上控制,利用技術增加相關支撐。
四是物聯網技術。通過物聯網技術來增加智能傳感器。例如,溫度、壓力、流量以及執行器等物聯網終端側的穩定可靠性。確保電廠能夠夯實云上電廠的重要技術基礎[4]。
AI 算力幫助系統控制策略尋優。AI 在智能電廠大有可為,通過不斷地訓練,AI 可以實現電廠控制系統調節最優,提高電廠設備的安全性。也可以在控制層通過在火電、水電、儲能、供熱站參數間,通過機器學習,不斷實現訓練,提高整個系統的自適應性和強魯棒性。
虛擬電廠智慧管控平臺包含了用戶畫像、云邊互動、智能聚合、市場交易、多能優化以及迭代評估等功能,其基本可以完成分散資源的整合,憑借手機端,或者PC 端,讓電力系統與之進行交互。在管側則是運用網絡、通信以及光纖,實現對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利用兼容支持的方法,實現對不同內容的傳輸方式,或是采用承載控制,檢索狀態信息,輔助隱形的方式,將分散資源和智能管控平臺進行對接并控制平臺并發量等,讓數據能夠發揮出低時效果,整合海量數據,使各方面的信息能夠進行雙向并且安全地傳輸。
在邊側需要借助即插即用的邊緣網關,利用云邊協同的方式,執行邊緣計算操作。生成更多的場景業務、多網絡模式,提高自適應技術的利用率,以實現對分散資源的處理。利用物聯網將標準協議準確地接入到平臺當中。在端側也可利用標準化的智能終端,借助工業化的高速CPU,應用傳感器、微功率等,同步應用無線自組網技術,以保證分散資源可以二次被利用。采用狀態感知的方式,執行實時化的柔性控制。并且,其中的技術平臺也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是關于支持性的多種類型終端以及應用接入。其可以支持彈性的擴展,利用億級連接,并發處理百萬級消息。二是關于虛擬電廠智慧管控平臺,其中的API 開放接口可以完成集成處理,實現快速上線并處理業務。三是關于虛擬電廠智慧管控平臺中的云化部署,可以將系統進行擴容,實現對組件化系統的安裝及應用。四是關于用戶資源,其依靠網關、應用、平臺以及設備,構建生態開放系統,將各類用戶的業務需求進行滿足。
智慧運行管理工作的研究熱點為:一是智能監盤:依靠AI、機理建模監督燃機、余熱鍋爐、汽輪機以及發電機等狀態并進行多維度的分析,識別故障并進行異常報警,輔助電廠的智慧運行;二是工況尋優:運用大數據算法,計算參數值,調整關鍵參數,達到降低能耗,優化運行層面的目的。
對于發電企業而言,其中設備的智能巡檢包括:移動互聯、點檢項目、點巡檢數據分析點檢路線以及區域設定等業務模塊,依靠智能人員定位等方式,確保巡檢現場的數據信息能夠合理應用,從而控制好巡檢質量,達到提高巡檢效率的目的。
虛擬電廠中的智慧電廠建設方案是傳統智慧電廠建設的系統性延伸,借助于數字化轉型時期新技術的大量應用,有效地避免了傳統能源格局的低效率、低協作等弊端。要想在“雙碳”目標環境下提高主動性,電力企業應該主動抱團,與相關企業聯合,建立智慧電廠綜合體,系統內優勢互補,制定規約,提高競爭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