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冬季,母親在省城的醫院做了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后,問候她的電話接二連三打來。母親強忍傷口的疼痛對他們說:“沒事,很好。”而接到外婆的電話時,她竟然孩子似的哭了:“媽,我感覺腿還有些疼,啥都不想吃。哎呀,您放心,喝了雞湯的,醫院有賣的。再過幾天就出院了,對了,媽,您給我準備點紗帶,醫生說回去要練腿……”聞聽此言,一旁的病友很驚訝:“你媽還在?她多大年齡啊?”母親頓時精神一振,自豪地說:“我媽今年九十四歲了。除了腳不方便,身體硬朗著呢。”旁人嘖嘖贊嘆:“難怪你接電話的口氣都不一樣,真好啊!老了都還能叫聲媽。”
“我媽還在喲!”這是已進入古稀之年的母親最常說的話,每次新交一個朋友,她都會自豪地介紹自己的媽。母親做手術前,外婆在家一直坐立不安。她幾次給母親打電話問:“手術有沒有風險?這醫院離家里幾百千米路,營養怎么補充?錢夠不夠?”舅舅說,外婆一直念叨,說她老了,沒用了,女兒做手術都不能去照顧了。外婆讓舅舅和母親再商量商量,手術就在縣城醫院做,她可以天天燉湯,還能親自來照顧女兒。
見母親執意要去大醫院,外婆很無奈,特意叮囑我:“你媽真難啊,做了幾次手術,這次你要把她照顧好喲,想想你媽平時是怎么待你的。”我當場給她立下“軍令狀”:“您老人家盡管放心,您女兒的女兒一定會照顧好您的寶貝女兒。”
母親出院后,醫生要求一個月內不能下床,這意味著母親需要全天候陪護。我們兄妹仨都工作繁忙。正為此犯愁時,舅舅來家里接走了母親,他對母親說:“媽說讓你去她那住。”
在外婆家,母親每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外婆雖行動不便,但她為母親安排的食譜卻很豐富,烏雞湯、排骨湯、鴿子湯以及各種各樣的水果。在外婆的精心護理下,母親的臉色漸漸紅潤。母親已出嫁五十年,為了我們兄妹仨,忙忙碌碌大半輩子,如今卻在娘家過上了久違的輕松日子。
一個月過去,母親已經能靠助行器單獨行動了,但外婆堅持不讓她走。她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呢,辛苦了這么多年,再多住些日子。”母親也很享受在娘家過的“神仙日子”,決定繼續留在外婆家。
母親一向好動,在家憋久了,就想出去走走,她靠著助行器去鄰居家門前聊天。外婆擔心她會感冒,于是蹣跚著走到門外去叫她:“外面風大,屋里暖和些。”母親正和別人聊到興頭上,便不客氣地打斷她:“哎呀!真啰唆!我這么大的人了,還不曉得嗎?”外婆無奈地坐在沙發上,嘆了嘆氣說:“真是不聽話啊!”
我撲哧一笑,這是何等耳熟的對話,從小長大,我不也一直這樣頂撞母親,而她不也愛發同樣的感嘆嗎?原來,在每一個母親的眼里,女兒哪怕再大,都是讓人操心的孩子!
我耐心地跟外婆解釋:“鄰居門前也有爐火,您女兒凍不著呢。”外婆仍是不甘心,她從沙發上拿出一床毛毯遞給我:“你走得快些,把這個給你媽披上。”我拗不過她,拿著毛毯出門去。爐火很旺,母親顯然已有些發熱,但她仍然開心地披上毛毯。鄰居們不由得發出感嘆:“老了還能感受母愛,這是福氣啊!”
三個月后,母親已能行動自如,我們決定接她回家。母親走出外婆家的大門時,突然像出嫁的閨女一樣淚流滿面。車啟動后,出租車司機問她:“老人家,剛才那位老婆婆一直在門前望著您,挺舍不得您走,那是您什么人?”母親擦干了眼淚,自豪地告訴他:“那是我媽。”
編輯|龍軻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