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丹
技法導入
劉勰曾說:“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一篇文章中,恰當地進行景物描寫,有時是為了渲染氣氛,有時是為了烘托感情,倘若能運用自如,筆下的文字定會吸人眼球。
借景抒情法,又稱觸景生情法、融情于景法,即通過對現實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抒發作者主觀的思想感情的一種寫作手法,其中,景是載體,情是靈魂。
寫作時,有以下方法可供大家借鑒:
一、調動感官描繪景物
描繪景物時,要仔細觀察,抓住景物特征,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從形狀、色彩、聲音、味道等方面進行多角度描寫。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就從視覺、嗅覺、聽覺等角度出發,將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淋漓盡致地書寫出來,突出了花的生命活力和美好形態。再如最近流行的網絡文體“你要寫××,就不能只寫××”則調動了各種感官對寫作對象進行描繪。以“風”為例,我們可以這樣寫:“你要寫風,就不能只寫風。你要寫樹梢的彎度,你要寫湖面的波紋,你要寫樹葉婆娑的聲音和它落地的路徑……”
二、利用環境渲染氣氛
為了突出景物某方面的特征,我們可以運用濃墨重彩法來渲染抒情。如在渲染輕松喜悅的氣氛時,我們可以選擇陽光、微風、鮮花、綠樹等景物;在渲染悲涼郁悶的氣氛時,我們可以選擇枯樹、落花、寒風、細雨等景物;在渲染緊張害怕的氣氛時,我們可以選擇烏云、黑夜、荒草、亂石等景物。如李賀《雁門太守行》中的“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一句,就渲染了戰爭開始前的緊張氣氛。再如魯迅《故鄉》的開篇,“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的環境描寫,一下子便將小說悲涼的氣氛烘托出來。
三、借助景物烘托心情
畫家畫月亮,如果在無垠的夜空中只懸一月,就會顯得空曠;如果在月亮周圍添上幾縷云彩,稍遠處畫上幾顆星星,月亮的神采必然凸顯出來。這種烘云托月法原是國畫中的一種畫法,指用水墨或較淡的色彩點染輪廓外部,使物象鮮明;后用于寫作中,指對描寫的主要對象不作正面的刻畫,而是通過寫周圍的人物和環境,使其鮮明突出的一種寫作方法。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得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作者描繪了一幅優美的畫卷,海水碧綠且平靜,真切地表明了“我們”當時喜悅的心情;結尾是這樣寫的:“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此處是菲利普夫婦和于勒不期而遇后,宣告幻想破滅,氣急敗壞時所看到的景色,此時的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沮喪的心情。
文題亮相
請運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從生活中選材,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1)題目自擬;(2)立意自定,角度自選;(3)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4)不少于500字;(5)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個人信息。
作文展示
不經意的一抹綠
◎胡煜祺
戶外作文課上,老師說,要我們去校園尋找春天。
此時才三月份,連春天的影子我都還沒看到,現在去找,不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吧。哎,管它呢,反正可以出去溜達溜達,也是不錯的選擇。
“好,大家分散觀察,二十分鐘后教室集合。”老師話音剛落,同學們便一哄而散,大多是奔著學校的勞動基地去的。
雖說我們這兒才開學不久,但勞動基地卻熱鬧非凡,先不說露出半截白胖胖身子的蘿卜,長勢喜人;也不說亭亭玉立、搖曳生姿的油菜花點綴其間;單是剛吐出嫩芽的李樹和桃樹,便別有一番風味。這般景致,當然值得我們駐足欣賞。
“慢慢走唄,反正都是觀察勞動基地,等會兒借同桌的抄一抄,就當自己看過了。”我心里暗暗竊喜道。
不知不覺間,我走到一棵樟樹下,放眼望去,枝丫間都是相互致敬的蒼翠的葉子,就像春的信使。繼續往前走,不遠處的樹叢中,我似乎看到了一抹綠,那是比枝頭葉子更濃郁的綠,仿佛要流出來似的。我停下腳步,俯下身子,這才清楚地看到那是一叢小草。這些不知名的小草在樹底下、在枯枝敗葉間、在凌亂不堪的雜物中、在硬邦邦的土地上,竟還生長得這般青綠。它們沒有大樹茁壯,也沒有花兒芬芳,但仔細一瞧,沒有哪一株小草是耷拉著的,更沒有哪一株小草不是昂首挺胸的。
它們是如此的渺小、卑微,卻又如此的堅強、自信。也許,在烈日當空、熱浪難耐時;也許,在一場暴雨來臨時;也許,在無數次被踐踏、壓迫時,這些小草會哭喊、會抱怨:為何世間如此不公平,為何我生來就如此弱小。但我眼前這茂騰騰的新綠讓我肯定:作為小草,痛苦會有的,難過也會有的,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什么都阻擋不了它們用力生長,向上生長!
小草都能做到,我們呢?
【江西吉安市泰和三中】
◆點評
在小作者的筆下,春天不再是花團錦簇、鳥語花香,而是另辟蹊徑,通過描寫小草,表達出自己對眼前之景的贊嘆:“作為小草,痛苦會有的,難過也會有的,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什么都阻擋不了它們用力生長,向上生長……”以小見大,突出了小作者別樣的情感。
由此可見,把眼前之景與心中之情巧妙地結合起來,可使讀者產生共鳴。
武功山隨筆
◎嚴雅薇
武功山是羅霄山脈里一顆璀璨的明珠,那茂盛的樹木,那青蔥的芳草地,那險峻的高山峽谷,那懸崖上的棧道,無不令人心馳神往。
盛夏初遇武功山,便邂逅了這世間最美好的景色。小小的村莊在山腳下靜默著,寧靜又充滿朝氣,和睦卻不添喧嘩。近處的炊煙與遠處的山巒構成了一幅美妙的畫卷。
隨著纜車向上走,我的視野變得開闊起來——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似一條長龍般曲折蜿蜒;綠樹在向我招手,似一片綠色的海洋;山澗的小溪靜靜流淌,似一塊塊藍色的絲綢;地上的小花在向我微笑,似綠毯上的點綴……眼前的一切都是美的。
下了纜車,我們沿著石階向上攀登。站在圍欄邊,放眼望去,乳白色的霧給山巒披上了一層薄紗,行走在云霧間,仿佛置身于仙境中,真可謂“霧鎖山頭山鎖霧”,只能聽見鳥在山澗中的鳴叫聲、人走在棧道上發出的吱呀聲以及水流的嘩嘩聲……
終于,我們來到了武功山海拔最高的地方——金頂,視野之佳,景觀之美,讓人驚嘆不已。高山、草甸、藍天、白云盡收眼底,美得是那么純粹且自然,真可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當夕陽的余暉灑在身上時,登山的疲憊感頓時煙消云散。極目遠眺,夕陽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環抱在我的周圍,如夢似幻。草甸綠得宛若翡翠,一眼望不到邊,美麗的小黃花在柔軟的草甸中搖曳著,似乎在歡迎遠道而來的我們。清風拂過,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氣息,混著草的清新,還有花的芬芳,構成了一道別具一格的風景。遠方的小亭子與天色融為一體,倒是別有一番風趣。夜晚,我們支起了帳篷,坐在草甸上仰望星空,在月光的映襯下,繁星宛若鉆石,顯得格外璀璨。
清晨,喚醒我們的不是初升的太陽,而是滴答滴答的雨聲,我們收拾好行李準備下山。山間彌漫著大霧,雨像掉了鏈的珠子般落下,可雨中的山更有一番情趣,整座山就像蒙上了一層透明的水霧絲簾。走了一會兒,雨便停了,枝頭上掛著一串串“珍珠項鏈”,此時的山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空氣中充滿了青草和泥土的氣息,更叫人愛憐了。
武功山的霧,是使人愛憐的;武功山的夜,是令人心靜的;武功山的景,是叫人神往的。
【江西吉安市泰和三中】
◆點評
習作語言優美,最大的魅力在于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將武功山的花草樹木人格化,讓讀者身臨其境去感受那風光無限的大自然。這亦是“借助景物烘托心情”的寫法,言語中不提喜愛,但字字句句皆是浪漫;言語中不提分享,但字字句句皆是勸你前來觀賞。可見,美麗的景物便是最好的心情寫照,能讓萬千讀者為之心動,欣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