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圍爐讀書,是一種詩意生活。不過,讀書不一定雪夜,也未必在雪夜。雪天也可。
下雪天,書城閑逛最是愜意。天冷,服務員躲到了一邊,看不到他們刀子般的目光,就可以肆無忌憚地翻閱。喜歡的,感興趣的,看一看。有啟發的,偷偷用手機拍下。沒有喜歡的放到一邊。
翻得興起。“啪!”門簾掀開,冷風直灌,一年輕人,直沖服務員問,有沒有王羲之詩詞的書?服務員一愣,弱弱地說,王羲之詩詞的書似乎沒有。接著又補充,王羲之書法的有不少!那人一愣,忙說,就書法的了。這下,服務員算是明白了,東一本西一本,片刻,那人便抱了一堆“王羲之”結賬出門了。
面對書山,究竟該怎么讀書?
《傅雷家書》中,有一段說如何讀書,讀來很有啟發。傅雷說:“閱讀不宜老揀輕松的東西當作消遣,應當每年選定一兩部名著用功細讀。比如丹納的《藝術哲學》之類的,若能徹底消化,做人方面、氣度方面,都有進步,不僅僅是增加知識而已。”
這就是傅雷讀書法。
閱讀大體有兩種方式:瀏覽與精讀。傅雷讀書法講的就是精讀。不過,精讀的前提是有目標。
一個人的讀書時光中,精讀的書,也就三四本,不離身,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獲。有人專攻《道德經》,有人讀《易經》。宋代趙普精讀的書,只是半部《論語》,由此留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吃透,讀透一本經典,然后才能觸類旁通。
雪天,去書店,亂翻書,真是好享受!
(摘自《中年讀者》 王文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