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作家學者的書稿、文稿、信稿,乃至出版校樣的手寫改稿都受到學界與愛好者的追捧,原本高冷的手稿何以墨香外溢?
手稿的豐富價值
究其原因,首先或在于愛好者們也逐漸意識到了手稿的豐富價值。電腦技術的普及,加速了現代作家學者的“換筆”。書寫更多地轉為電子手稿的創作,因此傳統手稿某日也許會成為“絕唱”,從這個意義上說,手稿的稀缺價值還將更加顯現。
名家手稿自然具有收藏價值,珍貴手稿甚至還有文物價值。許多手稿的書寫者舊學功底深厚,其手稿同時兼備書法價值,比如魯迅、周作人、胡適的行書,沈從文的章草,茅盾的瘦金體。在講究情懷的收藏者眼里,手稿原件還可以滿足其對于書者仰慕的情感寄托。
得益于各種研究成果
手稿收藏的熱情,也得益于學界的各種研究成果。近年來,學術界更加注重對于史料的研究,通過幾代學人的努力使之成為顯學,為手稿研究創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進入新世紀,大量學術研究共同體的成立,相關學術活動的進行也推動了手稿研究的發展。
此外各地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手稿研究中心舉辦了大量的手稿展覽、學術講座、手稿鑒賞會與專業手稿會議,這些饕餮盛宴為愛好者們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實物展品與最新的研究成果。雖然中國手稿學研究尚屬新興學科,令人欣喜的是,學界與藏界已有聯動,收藏者借助學界的研究力量,學界也開始關注收藏界的藏品資源,相信手稿熱捧的程度還將持續。
(摘自《新民晚報》 徐逸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