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爾都塞是一位杰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他的思想理論圍繞著意識形態作為社會中心力量的概念展開。本文結合馬克思早期著作—— 《德意志意識形態》,探討和分析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的理論來源。該研究考察了意識形態的唯物主義基礎、質詢在主體形成中的作用、通過意識形態再現社會關系以及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斗爭中的重要性。阿爾都塞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特別是融入結構主義和意識形態的物質性層面。深入剖析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的理論來源與發展,有助于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提供有力的支撐與助力。
【關鍵詞】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德意志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A81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9-006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21
阿爾都塞在20世紀中期對意識形態進行了重新解釋,將其引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他認為,國家是統治階級維持統治的工具,而意識形態是一種通過國家機構傳遞的思想形式,用于鞏固和合法化統治。阿爾都塞將意識形態看作是國家權力的一部分,起到維護社會結構的功能。本文將闡述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的核心內涵,并梳理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與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邏輯關系,豐富當今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
一、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的理論意蘊
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主要體現在他對意識形態、國家和文化的關系的思考上。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用于理解國家、文化和意識形態之間的緊密關系,強調了意識形態在社會中的文化生產和再生產的重要性。
(一)國家和意識形態的緊密聯系
阿爾都塞認為國家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機構,更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傳播者。國家通過教育、宣傳、法律體系等機構來推動特定的意識形態,使其在社會中得以傳播和強化。不僅僅是傳播者,國家還扮演了意識形態的維護者角色。通過法律制度和其他社會機構,國家確保對特定的意識形態的遵守和維護,從而鞏固統治階級的地位。意識形態在阿爾都塞的理論中起到了維持社會秩序的作用。通過在社會中灌輸特定的觀念、價值和信仰,國家能夠影響個體的思想和行為。他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表象體系而非科學理論,是一種無意識結構而非意識性認識,其本質特征是想象性和體驗性的。[1]阿爾都塞關注了國家權力的符號性質,即國家如何通過象征、儀式和其他文化表達來傳遞意識形態。這些符號有助于強化國家的權威,同時通過文化的方式塑造社會成員的意識。馬克思恩格斯曾說過:“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盵2]因此,在中世紀國家與宗教神學聯系緊密。
(二)文化產業的角色
阿爾都塞認為文化產業,包括媒體、教育、藝術等,不僅僅是中立的傳播者,而是在社會結構中扮演著積極角色。它們被塑造成為服務于特定階級和權力結構的工具。文化產業不僅傳播意識形態,還在社會中生產和再生產它們。通過媒體的報道、教育體系的設計、藝術的呈現等方式,文化產業能夠持續地強化和鞏固特定的社會觀念和價值。阿爾都塞認為文化產業的運作有助于服務于國家和統治階級的利益。這些機構在意識形態傳播中充當了一種工具,有助于鞏固統治階級的權力和維護社會秩序。阿爾都塞強調文化產業與社會結構之間的密切關系。這些產業不僅僅是反映社會現象的鏡子,更是社會結構和階級權力的反映,它們參與塑造社會的意識形態。文化產業通過傳播符號、象征和文化產品,如電影、電視、音樂等,影響人們的觀念、態度和價值觀。這些符號性的文化產品有助于建立、強化和傳遞特定的意識形態。
(三)意識形態的文化生產和再生產
阿爾都塞強調了教育系統在文化生產和再生產中的關鍵作用。學校和教育機構不僅僅是知識傳遞的場所,更是社會觀念、價值觀和信仰的灌輸地。通過教育,社會成員接受并內化特定的意識形態。媒體在文化生產和再生產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新聞、電影、電視等媒體形式通過呈現特定的信息和敘事方式,影響著人們對社會和世界的理解,同時塑造著他們的價值觀和態度。意識形態的文化生產和再生產涉及到符號、象征和文化產品的傳播。這些符號可以是語言、圖像、音樂等,它們通過媒體和其他文化機構傳遞,深刻地影響人們的認知和行為。阿爾都塞認為,通過文化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社會成員的觀念和行為被塑造和影響。這對于維持社會中的權力關系和社會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的理論來源
阿爾都塞認定馬克思的思想經歷了一個從“意識形態”時期向“科學”時期的所謂“認識論的斷裂”的轉變。[3]阿爾都塞首先確定馬克思思想的斷裂發生在1845年的《關于費爾巴哈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稱1840—1845年為馬克思思想的青年時期,1845年為馬克思思想的斷裂期,1845—1857年為馬克思思想的成長期,1857—1883年為馬克思思想的成熟期。[4]
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意識形態理論與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批判、建構和超越。[5]阿爾都塞以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的基本思想為基礎,融合了新的概念,并提供了更為發達的分析。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一門科學(歷史唯物主義)和一門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而哲學的發展總是落后于科學的”[6],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部分,重點關注社會歷史的物質基礎,強調社會結構和制度的演變。通過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試圖通過研究經濟、社會和政治的發展來理解社會的歷史進程。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部分,基于辯證法,即對事物的矛盾、變化和發展的研究。辯證唯物主義強調事物內在的矛盾和對立,以及這種對立如何推動事物的發展和變革。哲學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科學認識的回響和反思。這意味著哲學不僅是獨立的思辨領域,還是對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反思,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釋科學發現的含義。阿爾都塞一觀點凸顯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科學和哲學的密切關系,強調了它們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作用,以達到對社會、歷史和人類實踐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阿爾都塞強調理論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決定性作用。他認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實踐。這反映了對于理論在指導行動和實踐中的重要性的強調。主張要理解并弄清楚馬克思的歷史科學和新哲學的真實含義和革命意義。這涉及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進行深入研究,以確保理論的正確理解和應用。開創性研究有助于確保馬克思主義理論保持活力,并能更好地適應時代變革。阿爾都塞認為,這樣的開創性研究對于確保實踐有真實對象,使實踐成為真正的理論實踐而不是簡單的技術實踐是至關重要的。這也強調了理論在不同領域中的應用和適應性的重要性。阿爾都塞將唯物辯證法視為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能夠引導和規范理論實踐。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強調事物的辯證發展、矛盾的存在和解決。唯物辯證法在確保理論實踐正確性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通過唯物辯證法,可以在從事理論實踐之前確定必要的條件,確保實踐不僅僅是基于經驗和直覺,而是建立在科學的、哲學的基礎之上。唯物辯證法有助于確保實踐建立在正確的理論基礎之上。這是因為唯物辯證法不僅關注于認識到社會矛盾的存在,還強調理論對于社會實踐的指導作用。阿爾都塞的觀點表明,通過唯物辯證法,可以防止理論實踐建立在虛假的或意識形態的對象之上。唯物辯證法有助于剖析事物的本質,避免理論實踐受到狹隘的意識形態或錯誤的理論觀念的干擾。
他同時又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理論上雖然有待于制定,但是它卻就存在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中,作為指導實踐的方法論在實際上起著作用,他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活動的特點來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涵。
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受到馬克思意識形態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德國意識形態》中所概述的思想。在馬克思看來,“支配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統治階級支配的。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7]。馬克思的工作為理解意識形態是社會和經濟條件的產物提供了基礎,阿爾都塞在自己的理論中借鑒了這一基礎。馬克思和阿爾都塞都有一個唯物主義的意識形態方法。馬克思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強調社會的物質基礎及其如何塑造上層建筑,包括意識形態。阿爾都塞進一步發展了這種唯物主義觀點,強調意識形態是如何嵌入社會制度并通過實踐和話語運作的。馬克思和阿爾都塞都對偽意識概念進行了批判。馬克思認為,社會中的統治思想是統治階級的思想,這表明主導意識形態塑造了個人的感知,掩蓋了他們對自身剝削的意識。阿爾都塞對這一批評進行了擴展,重點關注意識形態如何在現有的權力關系中定位個人,并再現他們的從屬關系。阿爾都塞引入了質詢的概念,但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沒有明確提出。人際交往是指個體被意識形態體系所推崇為主體的過程。雖然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沒有直接找到質詢的概念,但質詢的概念可以被視為馬克思對意識形態在塑造主體性中的作用的理解的延伸。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融合了結構主義思想,而這些思想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沒有明確出現。阿爾都塞分析了意識形態是如何嵌入社會結構并通過表征和意義系統運作的。這種結構主義的影響為理解意識形態及其與權力的關系增加了一層新的分析。
雖然阿爾都塞的理論建立在馬克思思想的基礎上,但也在某些方面與馬克思理論有所不同。阿爾都塞引入了新的概念,并擴展了意識形態與社會再生產和階級斗爭的關系分析。雖然阿爾都塞的理論可以被視為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延伸和重新解釋,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它不是對馬克思原始思想的直接復制或認可。
三、對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的評價
(一)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
阿爾都塞強調了意識形態在社會中的重要性。他認為,國家通過意識形態來維持統治,這對于理解社會結構的穩定和變化至關重要。這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國家和超結構的思考提供了新的途徑。關注了文化產業如何服務于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需求。他的觀點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生產和再生產的理論,揭示了文化如何成為意識形態的載體,影響社會的觀念和價值觀。爾都塞強調國家和權力是通過意識形態來穩固統治的。他將意識形態視為權力運行的重要工具,這一觀點豐富了對階級斗爭和意識形態斗爭的理解,使其更加復雜和深刻。阿爾都塞認為文化具有相對獨立的領域,而不僅僅是經濟基礎的反映。這使他對文化的理解更為細致入微,有助于解釋在文化層面上的社會動態,與傳統的唯物史觀相比,更強調文化的相對獨立性。
(二)忽視主體能動性
阿爾都塞的理論被認為帶有結構主義的特征,即對結構和體系的過度關注,相對忽視了個體的能動性。結構主義傾向于看待社會現象為一系列固定的結構和規則,而不充分強調個體在這些結構中的積極作用。阿爾都塞在強調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同時,相對較少突出個體對于意識形態的塑造和改變的能動性。這被一些批評者視為將個體看作是被動接受意識形態的對象,而忽略了他們在塑造、解釋和反抗意識形態中的積極作用。阿爾都塞的理論被指責為過度強調社會結構對個體行為和觀念的決定性,而較少考慮個體的反抗、創新和變革的可能性。這在一些批評中被視為對社會變遷和變革機制的過度簡化。這些批評并不否定阿爾都塞理論對于理解社會結構和文化生產的重要性,但強調在理論框架中更全面地考慮主體能動性和社會變遷的復雜性。在后續研究中,其他學者可能通過強調主體能動性來進一步發展和修正阿爾都塞的觀點,以更好地解釋當代社會的動態。
(三)忽視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社會的經濟基礎,尤其是生產關系和所有制形式,對于意識形態的形成和演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然而,阿爾都塞的理論相對較少突出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更側重于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阿爾都塞的理論受到結構主義的影響,強調結構和體系對于社會現象的塑造。這可能導致對經濟基礎的不足關注,而過度關注文化結構和意識形態的內在邏輯。阿爾都塞的理論相對較少關注階級分析,而經濟基礎中的階級關系對于社會的結構和意識形態的塑造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對階級分析的弱化可能導致對社會不平等和權力關系的不充分理解。阿爾都塞的理論相對較少關注經濟基礎的變革對意識形態的影響。在社會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時,他的理論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解釋力。盡管阿爾都塞的理論在一些方面被批評為忽視了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但他的工作仍然為對文化、意識形態和權力的深刻理解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批評不是要否定其貢獻,而是指出其理論的一些局限性。在后續研究中,一些學者可能通過更全面地考慮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來修正或擴展阿爾都塞的觀點。
參考文獻:
[1]歐陽謙.文化的辯證法——關于“文化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幾點思考[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04):47-5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8.
[3]王雨辰.評阿爾都塞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J].湖北社會科學,1996,(09):38-39.
[4]王雨辰.論阿爾都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J].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2017,(02):267-284.
[5]付曦.阿爾都塞《哲學與政治》中的批判理論研究[D].湘潭大學,2017.
[6]王雨辰.科學·意識形態·哲學——阿爾都塞唯科學論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心論題述評[J].江漢論壇,1996,(09):
65-68.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
作者簡介:
宋杰,男,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從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