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系統論的角度論道與法(兼論德)的辯證關系

2024-06-05 05:56:02錢繪李根亮
今古文創 2024年19期

錢繪 李根亮

【摘要】本文從系統論的角度探討了道與法的產生、發展、功能、相互轉換和作用機制的辯證關系,兼論道、法與德的辯證關系,以期管窺道、法及德的辯證關系及其在規范、教化人中的功能。法源于道,是道在社會系統中的映射。原始社會的習慣、宗教及國家社會層面的法和德,都源于自然的道。道是變化的,系統是發展的,從而產生環境與系統動態平衡的改變及新的道和法的產生。表現在社會系統上就是社會發展、變革和動蕩,并進一步推動法的改進和新法的產生。環境的運動通過道維系,社會系統的動態平衡及社會系統的功能則主要通過法來維系。后者是攜帶有關鍵社會屬性的要素單元,即社會資源將環境中的道通過屏蔽效應和透鏡效應映射到社會系統的結果。無論道還是法,其作用都是通過反饋系統實現的,它們都具有時滯性。道與法分別通過其規范作用為環境和系統的穩定服務。道與法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德與法一樣,也是環境中的道對系統的映射。與法對人肉體的懲罰不同,德主要對人的意識進行規范。道、法、德都具有對社會成員的行為進行規范和教化的功能,并通過模板機制和透鏡效應在人類文明的傳承中發揮關鍵作用。

【關鍵詞】道;法;德;社會系統;屏蔽效應;透鏡效應

【中圖分類號】B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9-0086-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27

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GXGZJG2023B230);2020年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20JGA271);2020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教改項目(項目編號:JGY2020164);右江民族醫學院第六屆教學名師(右醫院字[2021]114號)。

道在中國哲學體系中通常有四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層次是過程,是道生萬物的過程,即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二層次的含義是指本原,是無和有及萬物的本體和來源;第三層次的含義是規律,是物質運動的規律,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終極原因(“道者萬物之奧”);第四層次的含義是法則(“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是人們要堅持、遵循的法則。在西方哲學中高度抽象為宇宙本原、法則和規律的“羅各斯”(logos),即是中國哲學最高范疇的“道”。作為規律和法規的道,其發揮作用時都表現為相互作用或稱為力。如無特殊說明,本文所說的道和法皆指以下的限定。即道指的是道第三層次和第四層次的含義,或者說,道指的是系統或事件運動遵從的規律,是連通彼此的紐帶。而法指的則是法律,是法學體系,是環境中和系統內道在系統內的映射。

社會系統是法產生、發展和存在的環境。關于法的起源的研究已有太多的文獻和較完整的論述[1][2]。如我國關于法的起源除了習慣說法外還有多種。如法源于天說(《尚書·皋陶謨》:“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尚書·大禹謨》:“故圣人因天討而作五刑”)、法源于定分止爭說(《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所以定分止爭也”)、刑源于兵說(《易·師》:“師出以律”“大刑用甲兵”)等。

說到法,就不得不說一下德。德與法相似,也是環境中和系統內道在系統內的映射,但德與法又不同。本文僅試從系統論的角度探討道與法的起源、發展、功能、相互轉換和作用機制的辯證關系,兼論道、法與德的辯證關系,以期管窺道、法及德的辯證關系及其在規范、教化人過程中的功能。

一、從系統論角度看道與法在產生中的辯證關系

在討論法之前,先要理清法與社會系統的關系。

通常認為,系統是系統要素單元按特定的規則維系的動態時空體系。系統包括要素、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及由環境定義的和由要素間相互作用維系的要素間的動態時空分布規則。社會系統同樣是社會系統的要素單元如個體、家庭及社會功能單位按特定的規則維系的動態時空體系。社會系統包括這些要素單元、要素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及由特定社會系統外部環境決定的和由該社會系統內部要素單元相互作用維系的各要素單元的動態時空分布規則。系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具有特定屬性和功能的體系。它可以是具體的、實物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虛擬的。社會系統同樣是一個相對的、具有特定社會屬性和社會功能的體系。社會系統是具體的、物質的,但社會系統也具有抽象的、非物質的屬性。社會系統的物質屬性決定該系統的非物質屬性。系統具有自己的組成結構和組成層次。系統與環境相對,但卻不是獨立于環境之外而是存在于環境內部的系統。正如孫子兵法上所說的,“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孫子兵法》第一計:備周而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特定社會系統與其環境即整個人類及其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系統是環境孕育的,系統的規則是環境規則的映射。在環境中特定的屏蔽結構形成并被特定的環境局域時空,或者說,相對于環境整體來說,環境中的局域時空層熱力學運動減弱(相當于溫度降低),該特定時空層的物質或能量能夠更長久地定位在特定的時空點,從而形成了阻隔物質或能量運動,進而使屏蔽結構內的特定時空減少了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該屏蔽體系作為相對獨立的單元在與環境相互作用并受環境影響的同時,其內的特定時空因屏蔽效應而開始了與環境內似而不同的相互作用,并在經歷一定時間的特有演化后形成了更多、更小的相對穩定的時空單元(新系統的系統要素),從而使該屏蔽結構構建的時空體系相對穩定,該時空體系即新系統。當然,也可能是先在環境中形成更多的相對穩定的屏蔽體系(新系統的系統要素),并被更大的屏蔽結構限定在局域時空,經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經歷內部的相互作用而演化出新系統。因為新系統的形成是環境作用下形成的,也因為屏蔽體系內的局域時空原本就是環境的一部分,因此其內的運動規則與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屏蔽結構通過透鏡效應加強或減弱環境原有規則的基礎上形成的新規則。系統內相對獨立、穩定的時空單元即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由環境中的規則定義的,或說是環境中的道決定的。但系統又是相對獨立的,它對環境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從而從空間上和時間上區別于環境。

因此,系統內部要素間的相互作用遵從環境的規則,但在強度上會因為系統對環境的屏蔽效應而發生改變。社會系統也遵從以上系統的形成規律,其與環境的關系也類同于以上系統與環境的關系。

系統遵從的環境規則即是通常所說的道。在環境規則即環境中的道的影響下,社會系統內的道發展演化成了社會系統內各要素單元遵從的習慣(如原始社會的禁忌、圖騰崇拜、復仇等)、法學體系和宗教戒律。在人類的社會歷史上,習慣、宗教戒律和法學體系通常是相互借鑒、相互影響甚至相通的。因為它們的起源是相同的。在我國,道中的某些思想發展成了道教精髓和道教的戒律條文,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統治階段的治國理念[3][4]。如道家的“無為而治”在先秦就已出現萌芽[5][6],并在漢初得到統治者的重視[7][8]。“文景之治”中的文帝、景帝等都以之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這時,環境中的道通過統治階級的屏蔽效應和透鏡效應映射到社會系統形成了社會系統的規則、規矩乃至法。可見,法是社會系統內部要素間相互作用遵從的、與環境規則即道似而不同的新規則。

無論環境的道,還是系統的規則,對系統內要素單元的規范在系統形成初期經歷一定時間的演化后總是相對一致的,但同時也是會繼續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在動態平衡和不斷演化中保持著不斷更新的相對一致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法也如此,即法與決定它的關鍵屬性的規范也是一致的。但由于法是人類生存環境中的道在特定社會系統中通過某種屬性的映射,因此,法體現的不是所有要素單元的意志,而僅是擁有特定的關鍵社會屬性的要素單元的意志,即部分人和部分群體或階級的意志。

因此,法學體系的形成從來不是社會環境規則即道唯一決定的,而是環境規則與社會系統內部特定的關鍵社會屬性的要素單元主要是社會資源(通過屏蔽效應和透鏡效應)共同決定的。同樣,宗教和原始社會的習慣亦然。

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人類學家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在其《原始思維》一書中指出,在思維表象中既有日常經驗的因素,又有神秘的因素,二者混而為一[9]。根據布留爾的見解,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最初的“道”包含自然社會系統中的規則,即現實取向中的“道”,也包含當時乃至今天仍不可理解的環境中的神秘力量(未知規則即未知的道)。

由此可見,無論是法學體系,還是宗教和習慣,其精髓都來源于環境的道及社會系統的規則,是環境規則即道在社會系統的映射,是社會系統內與環境規則似而不同的規則。因為系統也罷,環境也罷,都具有特定的屏蔽效應,因此會改變原有的道的強度。

另外,作為由特定時空分布的要素單元構成的系統,對同級的相互作用,無論來自環境、還是來自系統,又都具有透鏡效應。因為系統內要素單元的分布通常具有一定的規則,即控制系統的核心要素單元在特定的時空上分布密度更大,而在其邊緣則分布密度漸小,從而對特定相互作用產生透鏡效應。社會系統的、源于環境中道的規則,在經歷了社會系統的屏蔽效應和透鏡效應后,就形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規則:原始社會的習慣(道德規范)、民間的宗教信仰、國家和社會層面上的法學體系(或其初級形式)。

二、從系統論角度看道與法在發展中的辯證關系

環境是運動的,是動態變化的。而系統的獨立性也是相對的,它要不斷地向環境釋放熵,從環境吸取負熵。因此,環境對系統的作用會不斷地發生改變,系統內部的結構也會出現漸進式改變,進而使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保持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從而改變系統原有的屏蔽能力和透鏡功能及環境對系統的作用方式。也就是系統的規則和環境的道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果把系統與環境維持的動態平衡稱為靜止狀態和受力為0的話,則道的變化引起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則使系統受力、系統產生加速度的運動變化。但并非所有的道都發生明顯的改變,因此不是所有的道都對系統產生加速度。

也就是說,環境對系統內要素單元的影響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受系統屏蔽的作用或不發生改變系統受力狀態的道;另一種是受到系統屏蔽的作用或引起系統受力狀態改變的道。通常,不受系統屏蔽的相互作用或不發生改變系統受力狀態的道對系統無明顯影響,但事實上對維護系統的穩定起作用;而受到系統曾經屏蔽的相互作用或引起系統受力狀態改變的道通常會對系統產生明顯的影響,如破壞系統的結構、影響系統的穩定。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也就是說,自然孕育的系統是自然選擇作用的結果,因此是適應孕育它的環境的系統。但環境的變化和系統的發展必然改變環境與系統之間的動態平衡。因此適應環境永遠是相對的,系統適應的環境永遠是曾經的環境。也就是說,系統的適應性具有時滯性,而且這種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環境孕育系統和系統依賴環境發展及之后系統的衰老和消亡都只是環境物質運動變化的形式和過程。當系統內要素單元受到不受系統屏蔽的環境因素作用時,該要素單元產生的運動行為通常是遵從環境規則的,因為系統是由這些環境因素的作用直接規范和塑造的。但這種環境規則并不表現出明顯的規范效應。因此,此時的系統要素單元的運動行為更多地表現為受系統內部規則的規范。

相反,當系統的屏蔽效能發生異常時,或系統的屏蔽效能不能適應新環境時,原來被屏蔽的道產生的作用便會影響系統內部的特定要素單元,從而使受到影響的要素單元發生運動行為的改變。此時環境規則就表現出明顯的規范效應,系統要素單元的運動行為表現為受環境規則的規范。但由于系統內部要素單元的時空分布并沒有改變,因此系統內部要素單元的時空分布原有的平衡會因環境中道的改變引起的系統內規則的改變而被打破,因此系統要素單元表現出受力狀態,系統要素單元的運動不再是勻速運動,而是加速或減速運動。

特定的社會系統同樣受到類似相互作用的規范。當特定社會系統受到來自環境的相互作用引起社會受力時,曾經規范社會系統的道已經發生了變化,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但這種推動可能是和緩的,也可能是劇烈的,這由道的變化程度決定。當道的變化不明顯時,社會系統承受的力就不明顯,社會就相對穩定。由于法學體系是環境中道在社會系統中的映射,因此環境中道的變化在法學體系上也必然有所表現。當然這種變化具有時滯性,也就是法學體系的改變滯后于道的變化。

三、從系統論角度看道與法在功能上的辯證關系

系統之所以稱之為系統,不僅因為其具有特定的時空結構和對環境一定程度的屏蔽效應,從而產生相對的獨立性,還因為其具有特定的功能。就社會系統來說,它的功能主要是協調和規范系統要素單元(即人或一些相關人組成的體系如家庭、工廠、醫院、學校、政府機構、企業等)的運動行為,減輕要素單元受力狀態,對抗重大變故以維持社會的相對穩定。法學體系是社會系統所在環境中道在社會系統的映射,道對社會系統的制約通過社會資源(主要被統治階級所占有)的屏蔽效應和透鏡效應映射到社會系統,就成了社會系統的法。

因此,法就是社會系統的內部規則,它對社會系統內各要素單元產生制約作用,是社會系統為維護其自身穩定和社會資源擁有者利益而采取的對社會系統內各要素進行的行為規范。

由于系統具有屏蔽效應和透鏡效應,因此映射到系統內的道即法與環境中的道似而不同。無論從屏蔽效應還是透鏡效應都可看出,其效應強度決定于系統內要素單元的時空密度。而要素單元本身也具有多種屬性,但在系統內影響系統及其他要素單元的時空分布和運動規則的關鍵屬性通常只有1到2種,這種屬性的密度與該要素單元的屏蔽能力和透鏡效能呈正相關。因此,系統整體的屬性和功能通常就由具有這些關鍵屬性的要素的時空分布來決定,從而決定系統對其所映射的道的映射效能,表現在系統的功能上就是系統的規則是為維護系統內攜帶有這些屬性的要素單元的穩定性而服務的。

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可知,社會要素單元之間的主要關系是經濟關系,它在決定社會要素單元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中起關鍵作用。社會要素單元擁有資源的多少決定了該要素單元對社會系統的影響和控制能力。因此,對于社會系統來說,在社會系統中起作用的要素單元的關鍵屬性是資源擁有量和駕馭量。反映在社會系統的功能上,就是法學體系的構建主要由擁有資源的要素單元來決定,社會系統的功能主要是維護擁有這些資源的要素單元的利益。如奴隸社會的奴隸主、封建社會的地主、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家及其利益集團。

系統內道規范系統要素單元運動方式的機制是通過系統與環境的反饋體系來實現的。社會系統的法學體系規范社會系統要素單元的方式也是如此。也就是,當某要素單元因系統所在環境的道的變化而改變了系統內的規則(法),從而改變了系統內要素單元的時空分布時,它的受力狀態就會發生改變。如果其新的分布時空與其他要素單元的時空分布重疊時,其將承受更大的、來自其他要素單元對它的相互作用力。這又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該要素單元與其他要素單元重疊部分的屬性與后者該時空部分的屬性互補,則二者的作用力為引力,二者出現融合現象而各自失去部分獨立性;另一種情況則相反,要素單元間的重疊部分的屬性相同,二者間產生的是斥力。在這些過程中,被排斥的要素單元可能會因為被迫離開原有時空而占據新的時空,這又引起了新受力狀態的進一步改變。如此連環,從而引起系統內要素單元的運動變化。這就是系統外道規范系統內要素單元運動行為的機制,也是社會系統外道規范社會系統要素單元運動行為的機制。

環境的道對系統整體的作用亦然,即系統與環境中的其他系統的時空分布,因環境中道的改變而引起系統與環境中其他系統時空分布的重疊或重疊狀態的改變,同樣會引起系統受力狀態的改變。但在社會系統中,道更多地表現為法。

因此,道在社會系統中的作用是相對較弱的,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道的規范效應將呈漸弱的趨勢,而法的規范效能則漸趨走強。正如恩格斯說的:“文明國家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警察,都擁有比氏族社會的全部機關加在一起還要大的‘權威。”但道與法在社會系統中的規范效應的總和始終為1。法學體系發揮作用的機制不完全與道的一致。道的規范作用雖然存在系統的整體行為效應,但其更多地表現為個體間的效應,其時滯性使系統的整體行為效應可能微不足道。但法學體系的規范作用更多地表現為整體行為效應。這主要表現在通過整體行為規范即公眾遵從的社會契約——法的方式實施定點規范,從而將要素單元對社會系統整體的不利影響降到盡可能低。且通過透鏡效應,映射到系統的道即法會遠強于道的作用強度。

四、從系統論角度看道與法在相互轉換中的辯證關系

正如道與法在起源中的辯證關系中所說,系統是由屏蔽結構將環境中的局域時空與環境相分隔并經歷一定時間的演化在內部再次形成多個更小的、新的屏蔽體系而形成的,或通過更大的屏蔽結構將環境中已形成的多個屏蔽體系包裹從而與環境分隔形成的。系統內部的小屏蔽單元就是系統要素。但系統要素作為獨立體系,其內部同樣會因新屏蔽結構的形成而構建出多個更小的屏蔽體系,成為系統要素內的要素單元。這里,原系統要素成了更微觀的系統,而更小的屏蔽體系成了這個更微觀系統的要素。同樣地,原系統與多個其他并列存在于環境中的系統,也會因為更大的屏蔽結構的形成而將這些系統包裹成新的更大的系統。而原系統則成了新的、更大系統的要素。

也就是說,相對于更宏觀層次上的系統來說,其內更微觀層次上的系統就是系統的要素單元。而相對于更微觀層次上的系統來說,更宏觀層次上的系統就是環境。相對于系統來說,環境中的規則就是道,而映射到系統內的道就是法。而相對于更微觀層次上的系統來說,原宏觀系統就是環境,因此其內的法相對微觀層次上的系統來說就是道,而其映射在更微觀系統內的則是更微觀系統中的法。而相對于更宏觀層次上的系統來說,原系統要素就是微觀層次上的系統,因此其外的道相對于宏觀層次上的系統就是法。由此可見,從系統論角度看,道與法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如憲法作為一個國家、社會的大法,是該國整個社會的法。而在特定專業或領域內,憲法規范社會/國家該專業和領域的環境,該憲法就是該專業和領域的道,映射到該專業或領域內則成為該專業或領域的法。而相對于更低層次的組織機構,特定專業或領域及其內的法則分別相應是其內的組織機構的環境和相應的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適合該組織機構的規章制度。此時,相對于組織機構的規章制度,特定專業或領域的法則是道。如當把社會系統作為環境時,實施教育活動的學校就是該環境中的系統,而作為社會系統中的法則成了規范學校系統的道,學校的規章制度就相當于學校系統的“法”。

五、從系統論角度看道、法與德的辯證關系

說到法,就不得不說說德。前面已述,法是環境通過屏蔽效應和透鏡效應映射到社會系統內的道。那德呢,它同樣是環境通過屏蔽效應和透鏡效應映射到社會系統內的道。

但不同的是,法是間接映射到系統內的局域環境中的道,它從局部上在肉體層面對個體進行體罰等形式的作用。而德是直接映射到系統內的環境中的道,它從整體上在意識層面對個體進行如勸誡等形式的作用。德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品質、一種社會屬性,也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品質、一種屬性。

與法一樣,德也是社會系統的一種內部規則,是社會系統的一種維系力。德和法一樣,都是規范社會行為的規則,都是環境中的道在社會系統中的映射。但法外在性地規范社會行為,是一種強制行為;而德內在性地規范社會行為,是一種非強制行為。可見,雖然法和德都有維系社會穩定和規范社會中個體和個體組成的單位的行為的功能,但德與法二者的作用機制不同。法更多地通過國家機器發布和傳承,從外在框架規范人的行為。而德主要通過模板機制、以社會系統中的德為模板,復制其規則到人的意識中,并一代代地傳承。

德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的,而法是伴隨著國家的形成而誕生的。當然也可以說,人類是伴隨著德的形成而誕生,而國家則是伴隨著法的制定而誕生。因為沒有國家形式的人類群體對個體的約束力是相對較弱的,而國家形式的人類群體對個體的約束力是相對很強的。也就是說,社會系統因德的產生而形成,因法的誕生而成熟和穩定,并伴隨著法的細化和完善而更趨穩定。

但無論社會形成,還是國家誕生,通常都與宗教密切相關。因此,法與德也都與宗教有一定的相關性。尤其從封建社會開始,宗教幾乎貫穿于整個統治階級對人的規范和教化。但宗教在國家中的統治地位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國家治理對法與德的重視程度。如在中國,宗教一直不是國家的最高統治階級,但它通過教化作用影響著統治階級,因此中國的國家治理更崇尚德,故中國有禮儀之邦之稱。而西方的宗教長期處于國家的最高權力中心,因此有更大的強有力的權力管控人民,從而使西方國家的國家治理更多地強調法的懲戒,故才有了西方中世紀的歐洲黑暗時代之說。

與法對個體的行為的外在規范作用一樣,從個體自身來說,“德”也是“行”的指導原則,是個體行為的內在規范力。如對于教師來說,有教育法,有教師法等等,同樣也有師道和師德之說。

師道即為師之道,是存在于社會運動中的傳承人類文明的活動規律映射到教育系統而形成的教學活動的規律。師德則可以字面解釋為教師的職業道德。事實上,師德有其特殊的、豐富的內涵。師德是社會系統中德的一種,是社會系統中德映射到教育系統形成的一種內部規則,是教育系統的一種維系力。

不同層次系統的維系力是不同的,層次越高,維系力越弱,即子系統組成的系統,其維系力弱于子系統的維系力。教學系統是社會系統的一部分,因此,師德之力強于社會總體的德之力。因此,師德之力對個體的影響強于社會總體的德之力對教師個體的影響。由此可以解釋,師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的原因。

社會層面上,師德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是社會之德的一分子。個體層面上,教師需要規范地為人師表、科學地傳道授業解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盛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出自北宋儒學家張載的《橫渠語錄》),傳承人類的文明。因此為人師,必須深刻領會師道,形成自己的師道,并將之內化為師德。

六、結語

綜上所述,法源于道,是道的映射,是社會系統對自然和人類生存環境中道屏蔽效應和透鏡效應的結果。

原始社會的習慣、民間的宗教和國家社會層面的法,都源于自然和人類生存環境中的道。在自然和社會系統的演化過程中,道既作用于環境也映射到社會系統,但更多地作用于環境,而社會系統的法規范于社會系統。

道是變化的,系統是發展的,從而產生環境與系統動態平衡的改變及新的道的產生。表現在社會系統上就是社會發展、變革和動蕩,并進一步推動法的改進和新法的產生。

系統的功能通過道維系,社會系統的功能則主要通過攜帶有關鍵屬性的要素單元,即社會資源將環境的道通過屏蔽效應和透鏡效應映射到社會系統成為對自身有利的法來維系。

無論道還是法,其作用都是通過反饋系統實現的,它們都具有時滯性。但與道的規范作用更多表現為個體間的效應不同,法的規范作用更多地表現為整體行為效應,即公眾遵從的社會契約——法的方式實施定點規范,從而將要素單元對社會系統整體的不利影響降到盡可能低。道與法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德與法一樣,也是環境中的道對社會系統的映射。與法對人肉體的懲罰不同,德主要對人的意識進行規范。但無論道,還是法與德,都具有對社會成員的行為進行規范和教化的功能,并通過模板機制和透鏡效應在人類文明的傳承中發揮關鍵作用。師道和師德是教師職業的靈魂,教師需要深刻領悟并形成自己的師道,并內化成師德。

參考文獻:

[1]何勤華,袁晨風.“公序良俗”起源考[J].南大法學,2022,(04):40-61.

[2]曾幸.唯物史觀視域下中國法起源的思考[J].南方論刊,2022,(01):68-71.

[3]門緒峰.道教戒律與唐代社會研究[D].山東大學,2022.

[4]池建華.道法互動:唐代道教與法律的關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

[5]陳徽.從“知常”“依理”而為到“任法”而治——先秦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理性化演變[J].貴州社會科學,2023,(05):21-30.

[6]王效峰,陳沖.《淮南子》對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理論偏轉[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23,38(05):20-26.

[7]徐衛民.漢初“無為而治”政策與和諧社會的形成[J].社會科學戰線,2010,(09):93-98.

[8]趙沛.無為而治下的漢初皇權[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5):56-60.

[9](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丁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作者簡介:

錢繪,第一作者,女,江蘇連云港人,右江民族醫學院,統計師,主要從事統計分析和教學研究。

李根亮,通訊作者,男,江蘇連云港人,右江民族醫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教學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另类专区亚洲|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亚洲综合二区|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1区2区3区|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综合成人国产|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538国产在线|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日本在线亚洲|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秋霞国产在线|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第一页| 无码福利视频| 99激情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图区|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中文一级毛片|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看国产一级毛片|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国内a级毛片| 国产第八页|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