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服基本特征]
1. 漢服中的隱扣,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用左側腋下的一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打結相系,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的帶子也打結相系,兩對帶子分別打結完成穿衣過程。另外一種是腰間的大帶和長帶子,它不僅有實用性,而且有裝飾性,另外還有象征性意義,象征著權力。
2. 漢服以交領右衽為主,兼有盤領、直領等。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于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作“交領”;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3. “褒衣廣袖,袖寬且長”是漢服禮服袖型的主要特點,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點,漢服的小袖、短袖也很常見。與同時期西方的服裝對比,漢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爭辯的優異性。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二、漢服類型]
古代中國服飾的基本款式,主要可分為禮服、吉服、常服、便服等。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開,上身著短衣,下身著裙)、上下連綴式(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褲式、上下通裁等類型。
上衣下裳是漢服最基本的式樣,至今漢語仍然用“衣裳”這兩個字作為服裝的統稱。其中“裳”指下裙,古代男女都可以穿著。后來男子逐漸改穿袍衫作為日常服飾,上衣下裳的樣式多保留在禮服中,如冕服。而女子依舊以上衣下裳的樣式為主,稱為襦裙。
襦裙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襦指短上衣。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籠之。襦裙的歷史從戰國時代一直沿續到清代且一直流行至民國初期,前后歷經兩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仍保持著原始形態。
[三、紋飾配件]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繡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四、服飾文化]
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后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征。
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劍服位于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僅象征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