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恢的部下廖卓之原任新四軍四師九旅統戰科長,此前還擔任過聯絡科副科長,長期在國統區做統戰工作和淪陷區敵偽軍工作。后來旅部調其擔任民運科長,他思想上有疙瘩。時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兼四師政委的鄧子恢知道后,找廖卓之談話,像拉家常一樣,講了他的警衛班長小張的故事。
1939年7月,小張所在的游擊隊在睢溪土型村和日軍打了一仗,戰斗中小張負傷了,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擔架上,4位老鄉抬著他在迅速趕路。小張吃力地問:“你們抬我到哪里去?”老鄉一看小張醒過來了忙安慰說:“小同志,你放心,咱們自有安排。”一夜之間,翻山涉溪,把小張抬到了蕭縣的上橋村。誰知剛到上橋村,發現一小隊日軍向村子走來。一位大娘急忙把小張他們拉進屋里,并說:“用不著慌,我有辦法。”一會兒日軍闖進了村子,就在這緊要關頭,不早不遲,村里突然飛出了七八只雞到處亂竄。日軍一見,垂涎三尺,嗚里哇啦四處攆雞,捉到手后嘻嘻哈哈揚長而去。這時大娘急忙引著小張他們轉移到隔壁一個村莊。
蕭縣人民救了小張,泗縣人民也救過小張。有一次,小張所在的游擊隊準備攻打泗縣關帝廟據點,上級派小張先去偵察。小張摸到關帝廟時,天剛放亮。當小張躲在圩子外的麥垛邊細細觀察時,不巧被圩子里站崗的偽軍哨兵發現。“干什么的?”偽軍哨兵吆喝道。就在這緊急關頭,一位老鄉走上前來,很快地掃了小張一眼,高聲答道:“喊什么,這是我的喜娃呀。”接著老鄉假裝生氣地向小張大聲喊道:“你懶得皮上出油了,還不趕緊把草給我拾去。”說著向小張丟了個眼色,小張急忙卷起一捆麥草跟他走了。老鄉把小張引到村口,緊緊握著小張的手說:“小同志,你趕快離開這里,以后要小心呀!”當小張說明了來意,那位老鄉欣喜若狂:“總算盼到你們了!”接著便詳細地向小張談了據點里敵人的情況。3天后,游擊隊順利攻克關帝廟,一舉殲滅敵200多人。
講完這兩個故事,鄧政委接著說:“淮北地區人民不但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了我們的抗日戰士,還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游擊隊,保證了我們游擊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鄧政委繼續講小張經歷的一件事:那是1939年,小張和兩個同志在宿縣陳村一帶養傷,當小張他們傷愈返回部隊時,附近七八個村的老人紛紛帶著兒子找來,一定要小張他們帶孩子們去打日軍。不少人還隨身帶來了槍支,這是國民黨部隊潰敗時遺棄下來的。這次小張他們傷愈回部隊,整整帶了100多人,100多條槍,后來正式編為一個連。
隨后,鄧政委繼續講述小張的故事。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領導一再要求小張他們堅持潘山游擊區的斗爭。當時,游擊隊的生活極其艱苦,能喝上一碗照見人影的稀糊糊就算改善生活了。當地群眾寧愿自己吃野菜、餓肚皮,也要把省下來的糧食給游擊隊。最感人的是,周圍敵占區的人民常常冒著生命危險,通過敵人重重封鎖,把自己平時省吃省喝積攢下來的糧食送到游擊區。潘山南部有個小村莊,只有7戶貧苦農民,聽說游擊隊生活艱苦,一下就送來了200多斤糧食。
鄧政委最后轉入正題,說:“我們的隊伍所以能成為銅墻鐵壁,就是因為有千百萬真心擁護革命的群眾。民運工作就是群眾工作,所以希望你們全心全意把這個工作做好。”廖卓之聽得津津有味,思想疙瘩無形中就解開了,自此愉快地干起了民運工作。幾十年后,廖卓之還清清楚楚記得當年鄧政委找他談話的場景。
(責任編輯孫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