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碩
【寫作示范一】
不守規矩,就像不作繭的毛毛蟲,它永遠不會有化繭成蝶的驚艷,但若固守規矩,又會自縛于繭,失去了外面的海闊天空。所以,我們既要守好規矩,更要靈活地加以創新。(巧妙地運用比喻論證,形象地指出“不守規矩”“固守規矩”的不同結局,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中心論點。)
一陰一陽,一方一圓,是謂至理。“方”是規矩,是典范,是蘇格拉底為之獻身的準則;“圓”是變通,是創新,是點燃西方工業革命的轟鳴引擎。方圓兼顧,允執厥中,如此,中華民族方能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規矩是社會生活的前提。孟子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規矩支撐著社會的方方面面,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當下國人的規則意識仍舊缺乏。我們應該自我警醒,讓堅守規則的警鐘長鳴。(本段重點論述堅守規則的重要性,首先解讀規則與創新的含義。論述時引用了孟子的名言,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
但是,堅守規則并不意味著冥頑不化。規則應有,創新亦不可無。誠如羅曼·羅蘭所言:“生活不是靜止,而是對‘舊事物的吸引力的永恒反抗。”在堅守底線的前提下,創新才是點亮文明之火的原動力。我們沒有忘記,倉頡造漢字“天雨粟,鬼夜哭”;我們沒有忘記,四大發明改變了世界;我們沒有忘記,瓦特的蒸汽機推動了西方工業一路前進。從愛迪生的電燈照亮地球,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改變世界,我們怎能忘記創新的重要?若要我中華英姿在世界舞臺上常駐,我們必須學習《周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智慧,把握創新之機。(本段段首,用“但是”二字進行了轉折,將論述的重點轉到“規則應有,創新亦不可無”上。本段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是舉例論證所涉及的材料涵蓋了古今中外,有力地證明了論點,極大地增強了可信度。)
規則是變通與創新的前提,而創新活動又是規則不斷完善的動力。“方”是“圓”之始,“圓”為“方”之成。只有運用好規則與創新的天平,只有把握好變與不變的中庸之道,我們才能無愧于先輩,有為于當代。小至個人、團體,大到國家、民族都應實踐好方圓的智慧,在瞬息萬變的當今時代,守住民族家園和心靈故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方能乘風破浪,圓夢今朝。(將規則與創新綜合起來論述,重申“方”與“圓”的關系,強化中心論點,使得結構嚴謹,論證充分。)
謹記:方圓兼顧,允執厥中。(再次點題。)
【山東德州市慶云云天中學高三(2)班】
◆點評
本文圍繞“方圓兼顧,允執厥中”這一主題展開議論,事例典型,層次清晰。為論證主題,考生精心選擇了古今中外事例為論據,多層次、多角度進行論證,使得作文內容充實豐滿。文中還引用了孟子、羅曼·羅蘭的名句,增添了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