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昌 陳楠 姜小艷 王洪亮 劉磊 羅爽 張偉健 郭紹舉 黃彬



【摘 要】
目的:探討近二十年各醫家預防大腸息肉術后復發證型證素分布及用藥規律,為中醫藥預防大腸息肉術后復發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各醫家處方為切入點,提取處方涉及的證候類型、病位證素、病性證素及藥物組成,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軟件,運用關聯規則、系統熵聚類等一系列高級的數據挖掘方法,總結處方的證型證素分布、用藥頻次、性味、歸經、藥物相關性以及聚類情況。結果:共收集到數據庫相關文獻所載預防大腸息肉復發的處方105首,涉及中醫證型30種,中藥186味。其中核心藥物組合139對,潛在常用藥對157對,新處方3首。結論:脾胃虛弱是大腸息肉的核心病機,治療當以健脾益胃為基礎,根據不同患者血瘀、濕阻、痰凝、熱毒等的差異,佐以活血、祛濕、化痰、清熱之法,標本兼治,方獲良效。
【關鍵詞】
中醫藥;大腸息肉;術后復發;證型證素;組方規律
【中圖分類號】R574.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4)07-0097-06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07.zgmzmjyyzz202407023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yndrome Types and Elements and the Law of Med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Colorectal Polyps
XIE Weichang CHEN Nan JIANG Xiaoyan WANG Hongliang LIU Lei
LUO Shuang ZHANG Weijian GUO Shaoju HUANG Bin*
The Fourth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zhen 51803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of syndrome types and elements and the law of medication in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colorectal polyps in recent 20 years,and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colorectal polyps.Methods Taking each doctors prescrip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extract the syndrome type,disease location syndrome element,disease syndrome element and drug composition involved in the prescription.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auxiliary platform (v2.5) software, using a series of advanced data mining methods such as association rules and system entropy clustering, summarize the syndrome type syndrome element distribution,medication frequency,taste,meridian,drug correlation and clustering of the prescription.Results A total of 105 prescriptions for preventing recurrence of colorectal polyps contained i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the database were collected,involving 30 TCM Syndrome Types and 186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mong them,there are 139 pairs of core drug combinations,157 pairs of potentially commonly used drugs,and 3 new prescriptions.Conclusion Weaknes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s the core pathogenesis of colorectal polyps.The treatment should be based on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benefiting the stomach.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blood stasis,dampness resistance,phlegm coagulation and heat toxicity in different patients, combined with the methods of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removing dampness,resolving phlegm and clearing heat,and treating both symptoms and signs,we can get good results.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lorectal Polyps;Postoperative Recurrence;Syndrome Type and Syndrome Element;Formula Rule
大腸息肉是指由黏膜表面向腸腔內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從病理上可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錯構性瘤和增生性息肉,幾乎不發生癌變。腺瘤性息肉分為管狀腺瘤, 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及鋸齒狀腺瘤,已被公認為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1-3]。目前,內鏡下微創治療已成為臨床阻斷息肉癌變的首要方式,但絕大多數患者經過治療后息肉復發風險較高,有研究[4-5]顯示,大腸息肉切除后1年復發率為37%,3年復發率為54.2%。因此,預防大腸息肉切除后的復發對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在國內中醫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醫藥對該病的防治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大量的臨床報道表明通過中醫藥治療,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大腸息肉患者的臨床癥狀,而且降低復發率,提高根治率,不失為內鏡治療以外的一種有效治療手段。但目前中醫界對大腸息肉臨床分型比較混亂,各醫家從自身認識和經驗擬定治則治法,處方多為自身總結的經驗方或自擬方,不利于后代醫家的學習及傳承。本研究以各醫家處方為切入點,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系統,通過提取近二十年國內公開發表的相關文獻涉及的證候要素,運用關聯規則、系統熵聚類以及改進的互信息法等一系列高級的數據挖掘方法對各醫家處方中的藥物基本信息、核心藥對組合和組方規律進行分析,探究不同醫家處方背后的潛在共性,為中醫藥預防大腸息肉術后復發提供新的思路。
1 資料與方法
1.1 處方來源 所有處方來源于近二十年發表在維普全文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 、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CNKI)的相關文獻。
1.2 納入標準 ①用于預防大腸息肉復發患者的處方;②劑型為中藥湯劑的處方;③提供具體藥物組成的處方;④有標明出處的處方。
1.3 排除標準 ①劑型非中藥湯劑的處方;②未提供具體藥物組成的處方;③未注明出處的處方;④重復發表文獻;⑤統計錯誤文獻。
1.4 分析軟件采用 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提供的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軟件。
1.5 數據錄入與預處理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6]將文獻中涉及的證候要素進行提取,如將證候“脾虛濕熱瘀阻證”拆分為病位證素“脾”“大腸”及病性證素“氣虛”“濕熱”“血瘀”[7];根據 2020 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8]對由系統中提取出來的方劑中所涉及的中藥名稱、四氣五味、歸經情況作統一規范化處理,如將文獻方劑中使用的“大血藤”“法夏”等統一為“紅藤”“半夏”等;上述數據均由雙人負責錄入,采用對照審核的方式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科學性。
1.6 數據分析
1.6.1 頻次統計分析 運用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的“基本信息統計”功能,對方劑中所有中藥的出現次數、性味歸經情況進行統計并導出。
1.6.2 組方規律和新方分析 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Apriori關聯規則、復雜系統熵聚類等算法對病案方劑中的核心用藥組合和組方規律進行分析統計,通過提高“支持度(支持度個數)”和“置信度”的方法來提取核心藥物組合。新處方則通過熵層次聚類的分析方法來提取。
2 結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數據庫相關文獻所載預防大腸息肉復發的處方105首,涉及中醫證型30種,中藥186味。
2.1 中醫藥預防大腸息肉復發的證型、證素分析
2.1.1 證型分布 105首處方中,共涉及證候類型30種,總頻次為105次,其中脾虛濕熱瘀阻證、脾虛濕瘀證、脾腎陽虛出現頻次最高,出現頻次≥4次的8種證候類型分布見表1。
2.1.2 病位證素分布 105首處方中,共涉及病位證素6個,總出現頻次為239次,其中以大腸、脾、腎為常見病位要素,具體分布見表2。
2.1.3 病性證素分布 105首處方中,共涉及病性證素共12個,總出現頻次為286次;前3位依次為血瘀、氣虛、濕熱,具體分布見表3。
2.2 中醫藥預防大腸息肉復發的用藥規律分析
2.2.1 中藥使用頻率分析 105首方中,共涉及中藥185味,使用頻次共1166次;其中白術使用次數最多,其次為茯苓、甘草、黨參、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等,使用頻次≥20次的12味中藥頻次和頻率(頻次/105×100%)分布見表4。
2.2.2 中藥性味分析 185味藥物中,藥性按使用頻次高低主要分布為溫、平、寒、涼、熱,其對應頻次依次為386次、323次、298次、67次、38 次;藥味主要分布為甘、苦、辛、酸、澀、咸,其頻次分布為590次、538次、387次、98次、73次、35次;具體分布如圖1、圖2所示。
2.2.3 中藥歸經分析 185味藥物中,共涉及10條經絡,排名前3位的依次為脾經(720次)、胃經(513次)、肺經(457次),中藥歸經頻次如圖3所示。
2.3 組方規律分析
2.3.1 基于關聯規則的組方規律分析 應用 Apriori 關聯規則算法,將置信度設定為0.6,支持度設置為15%,可得到納入處方中的核心藥物組合139對,出現頻次最高的前3對藥物組合分別為“黨參-白術”“白術-茯苓”“黨參-茯苓”,其中出現頻次≥ 26 次的18對核心藥物組合見表5;納入處方的核心藥物組合網絡展示如圖4所示。
2.3.2 基于改進的互信息法的藥物關聯度分析 依據收集到的105首方,結合經驗對參數設置在不同數值的結果預讀,將相關度設置為5,懲罰度設置為2進行聚類分析,得到157條納入處方中藥對的關聯度。關聯系數≥ 0.031的18對藥對組合結果見表6。
2.3.3 基于聚類的潛在藥物組合及新方分析 根據相關度與懲罰度的相互約束原理,對藥物間的關聯進行復雜系統熵聚類分析,得到潛在的6對 3~4 味藥物核心藥物組合,對這6對潛在的核心藥物組合進行無監督的熵層次聚類分析,可演化出預防大腸息肉復發的新處方3首;結果見表7,新方的網絡可視化展示如圖5所示。
3 討論
中醫學對大腸息肉的描述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靈樞·水脹》載:“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腸癖、腸覃、泄瀉、便血、積聚等范疇。對于本病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諸多醫家的認識不統一,對后續研究造成影響。
本研究共收集到中醫藥預防大腸息肉術后復發的處方共 105首,涉及中醫證型30種,中藥186味。研究結果顯示(詳見表1、表2、表3),脾虛濕熱瘀阻證、脾虛濕瘀證、脾腎陽虛證出現頻次最高,以大腸、脾、腎為常見病位要素,血瘀、氣虛、濕熱分列辨治大腸息肉核心證素的前三位。正如《景岳全書》云:“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脾胃是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滋養五臟六腑;又是氣血生化之源,脾氣旺盛則正氣充足,胃腸氣機通暢,水濕、痰濁、糟粕不能留滯。脾氣充旺,則健運有權,痰濕無以生,保持血氣通暢;若脾胃虛弱,則化生無源,運化失司,則釀濕生痰,氣血瘀滯,郁久化熱,濕熱邪毒蘊結,瘀滯積結腸道,形成息肉。因此,脾虛導致的痰、濕、瘀是息肉形成的關鍵病機。息肉術后的創傷可進一步加重脾氣虛弱,導致濕熱、瘀血內生,誘發息肉再生[9]。
從用藥規律上看(詳見表4),以白術、茯苓、甘草、黨參、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出現頻次最高,前四味可組成益氣健脾第一要方——四君子湯,進一步證明脾氣虛在大腸息肉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其次為薏苡仁,與茯苓利水滲濕,能夠使濕氣無所聚,痰無由生,且兼以健脾,杜絕痰濕之源。再次為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熱解毒利濕之功,現代藥理實驗[10]證明,白花蛇舌草具有抗腫瘤的效果,且顯示不同濃度的提取物均可抑制結腸癌細胞株的增殖。從用藥性上發現(如圖1所示),溫、平、寒為藥性前三位,溫性藥既能補脾益腎、扶正固本,亦能溫胃陽、化痰飲,正所謂“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平性藥則以平補脾胃、淡滲利濕藥物為主,治療大腸息肉往往服藥療程較長,平性藥久服避免出現寒涼敗胃、溫熱上火之虞;寒性藥多為清熱解毒散結之品,一方面與該病濕熱毒結的病理特性相對應,另一方面可佐制補益之品的溫燥之性。從藥味上看(如圖2所示),以甘、苦、辛出現頻次最高,甘味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的作用,與核心證素氣虛相對應;苦能泄、能燥、能堅,具有清熱、燥濕、堅陰之功,與核心證素濕熱相對應;辛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活血的作用,與核心證素血瘀相對應。在歸經方面(如圖3所示),以脾經、胃經、肺經為最多,脾經、胃經再次體現脾胃氣虛為該病的核心病機;肺經則為從肺論治大腸息肉提供了更多的理論依據,亦印證了中醫臟腑表里學說之肺與大腸相表里。
由關聯規則算法可從系統中提取出18對頻次≥ 26 次的核心藥物組合(詳見表5),結合其關聯規則網絡展示(如圖4所示)可知,藥物的組合大多圍繞四君子湯進行加減。本方作為調理脾胃氣虛證的常用方,是補氣方劑的基礎方,主要用于治療與氣虛相關的腫瘤,可通過防治癌前病變,抑制腫瘤生長,調節腫瘤微環境,調節機體免疫力等方面發揮抗腫瘤作用,并能多因素、多靶點、多途徑拮抗各種腫瘤,適用于腫瘤發生發展的始終,符合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治療思想[11]。該方合用黃芪、山藥可增強補氣健脾之功,加陳皮即為異功散兼行氣化滯,合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可清熱利濕,赤芍、莪術活血散結,恰中大腸息肉的核心病機,體現了扶正為主、祛邪為扶、標本同治的重要法則。
由改進的互信息法分析得到18對中醫治療大腸息肉的潛在常用藥對(詳見表6),其中關聯系數排名前3的藥對依次為①人參-干姜;②赤芍-山楂;③白附子-干姜。人參、干姜為補脾陽要方理中湯的主要藥物,適用于脾氣虛日久損及陽之證候,《內經》亦云“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陽化氣,陰成形”。赤芍、山楂功在活血化瘀、消積止痛,《醫林改錯》認為積聚無不與瘀血有關,其云:“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白附子、干姜化痰散結、溫陽化飲,對于夾雜陽虛痰凝證尤為適宜,朱丹溪明確提出腫塊與痰有關:“凡人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現代醫家魏品康亦認為“痰”乃結直腸腺瘤的致病因素和病理產物,是該病在內鏡下治療后復發的根本原因[12]。
通過無監督的熵層次聚類分析,可演化新處方3首(表7、圖5)。新方1由熟地黃、白芥子、鹿角膠、山茱萸組成,可看作陽和湯的類方,適用于脾腎陽虛、痰濕凝結之證,陽和湯有直接的抗腫瘤作用,大劑量陽和湯對小鼠移植性腫瘤有抑制作用[13]。新方2由甘草、茯苓、白術、丹參、大血藤、穿山甲,類似于四君子湯加減,對于脾虛濕瘀證尤為適宜,該方性味較為平淡,可長期服用。新方3由附子、干姜、細辛、五味子、補骨脂、三棱,可看作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演化而來,適用于脾腎陽虛證,中醫學認為結直腸息肉的發病與患者的體質聯系密切,其中陽虛型體質是該病常見易感體質之一[14],且臨床研究發現息肉切除術后口服改善脾腎陽虛的中藥對息肉復發起到了預防作用[15]。
綜上所述,本研究基于近二十年各醫家預防大腸息肉術后復發的105首處方,利用高級的數據挖掘方法對處方涉及的證候類型、病位證素、病性證素及用藥規律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不難發現,脾胃虛弱是該病的核心病機,故治療當以健脾益胃為基礎,根據不同患者血瘀、濕阻、痰凝、熱毒等的差異,佐以活血、祛濕、化痰、清熱之法,標本兼治,方獲良效。
參考文獻
[1]黃培英,雷云霞,劉慧.結腸息肉中醫藥診治進展[J].新疆中醫藥,2017,35(6):123-125.
[2]李培培,王宇晴,倪永,等.結直腸息肉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9(3):360-364,374.
[3]KIM H B,LEE H R,SHIM J Y,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rterial stiffness and colorectal adenomatous polyp in women[J].Journal of womens health(Larchmt),2011,20(5):765-769.
[4]高輝,張川,閻雪燕,等.結直腸腺瘤切除術后息肉復發及內鏡監測的臨床分析.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4,24(3):308-310.
[5]GAO Q Y,CHEN H M,SHENG J Q,et al.The first year follow-up after colorectal adenoma polypectomy isimportant: A multiple-center study in symptomatic hospital-based individuals in China[J].Front Med China,2010,4(4):436-442.
[6]國家技術監督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
[7]黃遠程,潘靜琳,蔣凱林,等.嶺南地區慢性萎縮性胃炎證候、證素分布規律的文獻研究 [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6(10):1646-1650.
[8]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
[9]周夢亮,孫佳文,譚郡.健脾法防治大腸息肉術后復發的Meta分析[J].中國民間療法,2020,28(20):69-72.
[10]鄧鳳蕓.白花蛇舌草的體外抗腫瘤活性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11):7-9.
[11]梁華,張君成,李奇瑋.四君子湯及其加味方防治腫瘤的機制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報,2022,50(1):86-90.
[12]修麗娟.魏品康教授從痰論治多發性結腸息肉[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8,16(6):386-387.
[13]黃立中,張曉明,左亞杰,等.陽和湯對小鼠移植性腫瘤抑制作用的實驗研究[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2,22(1):33,59.
[14]劉楊,林一帆.中醫體質與結腸息肉關系的初步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15,26(3):679-680.
[15]劉楊,鞏陽,林一帆,等.溫陽散結湯預防結腸息肉術后復發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6,24(7):509-51l.
(收稿日期:2023-07-12 編輯:徐 雯)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82104482);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項目(粵中醫辦函[2020]1號);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JCYJ20180302173834208)。
作者簡介:
謝偉昌(1987—),男,漢族,碩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脾胃系統疾病。E-mail:747968571@qq.com
通信作者:
黃彬(1961—),男,漢族,碩士,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脾胃系統疾病。E-mail:16778258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