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常居廟堂之上的人物,日常接觸的幾乎全是仕人和文人,同一種色調相互感染,畢竟有些貧乏單調。久而久之,就好比生命缺乏諸多微量元素一樣,會影響精神的健康。人長期生活在宮廷中,就像植物被濾掉了光合作用的能量,強旺的生長難以發生。在這種狀態下,最需要的當然是陽光和風。
這樣的情形讓我們想起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他曾勸告自己的弟子說:“劍橋沒有你需要的氧氣。”這固然不是指通常意義上的呼吸問題,而是指心靈。它關乎創造力,關乎省悟,關乎對于生存極為重要的心的吸納。蘇東坡以其敏感和強大的知性,最終領悟了這一點,知道宮闈深處并非久留之地。一些煩瑣的無時不在的機心較量,所謂的“政爭”,讓他感到此地光陰不僅廉價,而且因為污染而變得空氣齷齪。
當年由眉山北上,蘇東坡一路上看到了那么多活潑的風景,民間和田野是那樣具體,與那么多人有過密切的交流,心靈的袒露令人無比愉快。這才是真正的生活。在這些地方,他可以享受生命自誕生以來接受的各種滋養,它們來自山水,來自自然萬物。綠色的慰藉不可取代,民間的呼喚無比誘人。朝廷上沒有小鳥的歡唱,只有籠子里痛苦機械的鳴叫。萬物生長與交流的基本條件就是氧氣,沒有它就沒有暢快的呼吸,沒有生長和創造。投身于封建專制的尷尬與痛楚,在于從一個斗室移入另一個斗室,由一團濁氣換成另一團濁氣,場所改變了,氣流卻并無交換。人真的需要星空和大地,需要擁有迎向陽光的機會。那些仕人汲汲于仕階,“成功”后得以踞守一座狹小建筑物的頂端,從此也將遠離泥土,缺少鈣質和鐵質,變得面色蒼白。
我們可以看到,蘇東坡所有詩文中最優質的部分,就是敞向大野的那些篇章,它們全是矚目蒼茫的吟唱。每當他置身于氧氣充沛的地方,就會煥發激情,心潮澎湃。這時候詩人呼吸的是飽含負離子的空氣,周身披掛著燦爛陽光。他的心靈得以離開朝廷,暫時從龐大的虛擬中抽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