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循吏傳》載,西漢元帝時,南陽郡(治所在宛,今河南南陽市)太守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人。“其治視民如子”,勸民農桑,去末歸本(重農抑商,編者注),為政勤勉有計謀,“好為民興利”,盡力使百姓富起來。他親自指導農耕,常出入于田間,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閑的時候。他在轄區內巡視河流水源,主持開通溝渠,豎起水門堤閘數十處,使能夠得到灌溉的土地年年增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蓄積有余”。他還為百姓制定了用水規則,“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爭”。禁止婚喪奢侈浪費,致力于推行節儉。發現下屬官吏有放任其子弟游手好閑和不把耕作視為本職事務者,當即斥之,甚至罷官,嚴重的繩之以法。因此,郡轄各級官吏都十分重視農業,“百姓歸之,戶口增倍,盜賊獄訟衰止”。“吏民親愛信臣”,尊他為“召父”。
說來也巧,時隔不足百年,至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七年(31),南陽郡百姓又幸運地遇到新任太守杜詩。《后漢書·杜詩傳》載,杜詩,字君公,河內汲(今河南衛輝市)人,少有才能,擔任郡功曹時,愛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升任太守后,“誅暴立威”,“性節儉而政治清平”,愛民罷役,造作水排(水力鼓風器,用以煉鐵)、鑄造農具,便于耕稼。又修筑池塘,開通溝瀆,廣墾農田,全郡百姓家家糧豐衣足。百姓拿他與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說“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此“父母官”這一尊稱才廣傳后世。
顯然,“父母官”稱謂起源于百姓對兩位郡守的贊譽和頌揚,把郡守愛護百姓、百姓擁戴郡守的親密無間的關系喻為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召父杜母”為地方官樹立了楷模,他們的政績成了百姓衡量清官的標準,此后,“父母官”也就代不乏人。
(摘自《文史博覽》 王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