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沒有尾巴”是很多人好奇的話題。最新遺傳學研究找到了決定人類缺失尾巴的基因,但對于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依然是不解之謎。
動物的尾巴有助于平衡、奔跑、交流和防御昆蟲叮咬。但古生物化石證據顯示,大約在2500萬年前,當人類和類人猿的祖先與猴子在進化樹上分道揚鑣時,它們就失去了尾巴。長期以來,生物學家對于“為何人類與類人猿沒有尾巴”的解釋,主要與兩足行走的影響有關,但對背后的遺傳因素知之甚少。
如今科學家已經開始從遺傳學領域追溯人類缺失尾巴的原因。美國紐約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一個名為TBXT的基因中發現了懷疑對象——名為Alu元件的短DNA插入。“它在我們的基因組中很豐富,但幾十年來一直被認為是垃圾DNA,似乎沒有生物學意義”。有意思的是,這個Alu元件存在于所有類人猿中,但在其他靈長類動物中缺失。在持續4年對轉基因小鼠的實驗中,通過修改小鼠TBXT基因中的Alu插入,小鼠尾巴長度會出現明顯變化。
報道稱,人類胚胎在早期發育時確實有過尾巴,但隨著胚胎的發育,尾巴會退化并最終消失,只留下尾骨。根據這項研究,由于尾巴是脊椎的延伸,它也對理解人類胎兒發育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神經管畸形有意義。
不過,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人類學系教授麗莎·夏皮羅表示,盡管這項新研究解釋了人類和類人猿尾巴缺失的機理,但其原因仍然懸而未決。因為化石研究顯示,在這些古代靈長類動物開始用兩條腿行走之前,它們就已經沒有了尾巴。發現于2100萬年前的早期類人猿化石證明,它們是樹棲動物,四肢行走,身體呈水平姿勢,就像猴子一樣。“首先是古代類人猿的尾巴消失了,之后才有了運動方式的進化。這并不能解釋尾巴消失的原因。”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