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除常規欄目外,我們開設了“心血管疾病”專題。首先,本專題著重探討了心血管疾病預后及嚴重程度的預測指標。西安高新醫院郭江紅等作者撰寫《LTBP-2 聯合心肺聯合超聲預測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預后的價值》一文,其研究結果表明潛在轉化生長因子結合蛋白-2(LTBP-2)聯合心肺聯合超聲(CPUS)參數[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B 線數量]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后3個月的短期預后有較好預測價值。延安大學咸陽醫院楊星等作者撰寫《脂蛋白a和載脂蛋白B聯合維生素D檢測對冠心病嚴重程度及短期預后的評估價值》一文,其研究結果表明脂蛋白a、載脂蛋白B、維生素D與冠心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均可用于冠心病患者短期預后的評估,且三者聯合檢測評估效果更佳。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王穩等作者撰寫《血清GDF-11及TSG-6水平與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心力衰竭風險的相關性》一文,其研究結果表明血清生長分化因子11(GDF-11)、腫瘤壞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水平與擴張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力衰竭風險相關,是患者發生心力衰竭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可通過聯合檢測GDF-11和TSG-6水平較好地預測DCM 患者心力衰竭發生情況。西安市中心醫院王磊等作者撰寫《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應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后無應答的影響因素》一文,其研究結果表明病程≥3 年、二尖瓣反流量的增加、QRS 波時限的降低、LVEF≤30%、總膽固醇(TC)值的升高均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無應答的危險因素,這提示對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應進行深入的風險評估和電生理評估,同時加強心功能支持并接受血脂管理和生活方式的干預,有助于提升CRT的有效性,最終改善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濟南市婦幼保健院宋云紅等作者撰寫《老年高血壓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分析》一文,其研究結果表明年齡、血壓負荷情況、心肌灌注儲備(MPR)、血小板參數、血液流變學指標、斑塊指數、冠狀動脈鈣化積分(CACS)均是老年高血壓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影響因素。隨后,本專題探討了心血管疾病的中西醫治療措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包括參附救心湯聯合沙庫巴曲纈沙坦治療射血分數保留型心力衰竭、左西孟旦聯合環磷腺苷治療老年急性左心衰竭、芪藶強心膠囊聯合重組人腦利鈉肽(rhBNP)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酒石酸美托洛爾聯合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無創呼吸機治療重癥急性左心心力衰竭。最后,本專題分析了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特點、縮短AMI 患者首次接觸醫療到球囊擴張(FMC-to-B)時間的集束化管理模式,并綜述了Wnt信號通路在AMI中的作用、AMPK-mTOR-ULK1信號通路在心肌纖維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