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眾多參與主體,因而采用協同治理是較為理想的管理方式。但在目前的協同治理中,信息共享方面存在安全隱患。以山東省農產品供應鏈為例,從農產品供應的生產規模、組織程度、基礎設施、信息應用等各個方面展開分析,在現有研究基礎上,采用層次分析法等確定影響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的關鍵因素。提出農戶、物流、市場、消費者、企業、政府六方協同治理的建議,并將區塊鏈技術嵌入農產品供應鏈的協同治理,從而打破信息約束,保障信息安全。形成“技術+制度”雙重邏輯下的治理方案,對促進農產品供應鏈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供應鏈;區塊鏈;農產品;多元協同
中圖分類號:TP311;F32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3-150-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3.036
0 引言
農產品供應鏈具有特殊性,從田間的生產、采摘,經過儲運、銷售,到達餐桌,整個鏈條涉及諸多環節。農產品的流通渠道狹長,不僅導致流通成本高,還使得流通效率低,流通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對于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協同治理方面的研究。石萌等[1]通過分析“互聯網+”背景下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結構問題,提出了鏈條涉及各方協同治理的解決方案;戴恩勇等[2]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研究對象,對農業經營方、渠道商方、農產品物流方及政府的四方協同關系進行了分析,從協同目標、運行機制和環境保障等方面對協同治理模式進行了體系搭建。
第二,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監管體系的研究。徐佳麗等[3]以網絡為依托,從“互聯網+”的角度,探索一種基于網絡的監管方式;鄭海芳等[4]以瀘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為例,針對農產品供應鏈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監管、執法、檢測三大體系建設,加大檢查力度,提高風險預警能力和執法效能等對策。
第三,區塊鏈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應用研究。喬鵬程等[5]根據區塊鏈具有的特性,提出其賦能糧食產業的3條路徑(全鏈智能監控、鏈上信息保障和鏈上管理扁平化),以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朱盼盼等[6]針對目前農產品溯源體系中存在的數據真實性、完整性不足及監管協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提出將區塊鏈技術與農產品供應鏈相結合,實現農產品供應鏈數據的正向跟蹤和逆向溯源,為農產品供應鏈高質量發展增加科技助力。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關于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礎,但從現有研究來看,尚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對影響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的關鍵因素分析需要繼續深化;②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管模式研究尚有不足;③區塊鏈在農產品供應鏈應用中的信息安全研究有待完善。筆者以山東省為例,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進行深入調研,采用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分析其影響因素,提出借助區塊鏈技術形成多元協同模式構建其安全保障體系,旨在降低流通成本,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1 區塊鏈技術簡介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前沿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范式,它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同時借助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生成和更新數據。區塊鏈技術通過密碼學手段,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性。在區塊鏈系統中,各參與主體產生的交易數據會被打包成數據區塊,這些數據區塊按時間順序排列形成數據鏈條。由于所有參與主體共享這一相同的數據鏈條,且無法單方面篡改,因此可以有效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在區塊鏈系統中,任何信息的修改必須經過約定比例的主體同意,并且只能添加新的信息,無法刪除或修改舊的信息。利用區塊鏈系統的這一特性,可以實現多主體間的信息共享和一致決策,確保各主體身份和交易信息的不可篡改性和公開透明性。
2 農產品供應鏈運行現狀分析
2.1 農產品供應鏈運行模式簡介
農產品供應鏈的兩大重要節點分別是上游的農產品生產供應和下游的農產品銷售。農產品供應鏈的類別可以根據核心企業的不同進行劃分,一般農產品供應鏈的核心企業是批發企業、加工企業、連鎖超市、農民合作組織、第三方物流企業等。
2.2 農產品供應鏈運行現狀分析
現階段,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狀況在不同地區呈現出顯著的差異。農產品供應鏈的構建需要較為成熟的信息技術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在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由于信息化水平較高,部分地區已經擁有相對完善的農產品供應鏈。然而,在我國相對貧困地區,由于信息化發展落后,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相對滯后,許多地區甚至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供應鏈體系。這些地區普遍面臨人員、設備短缺,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等問題。
2.3 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統計分析
以山東省為例,根據農產品供應鏈中人員、設備、環境等各方面的要素情況,以及影響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的諸多因素所占比重,得到下述比較矩陣,見表1到表6。
在生產環節,由于農業生產分散,組織化程度低,加上部分農戶缺乏質量意識和安全意識,導致農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在運輸和銷售環節,由于物流效率低下和儲存不當等原因,農產品容易損壞變質。當下,農產品供應鏈存在信息溝通不暢、組織化程度低、物流環節損失率高、信息準確度低、相互制約性差等問題。
3 影響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因素分析
影響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3.1 生產環節方面
作為農產品供應鏈的起點,生產環節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品種選擇、環境因素、管理方式和技術應用等多個因素,都會影響農產品的營養價值和品相。
3.2 流通環節方面
在物流過程中,農產品的保存環境和運輸方式都可能對其品質產生影響。不恰當的保存環境可能導致農產品變質,而不合理的運輸方式則可能導致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受損。
3.3 市場供需及監管方面
農產品種類繁多,市場供需狀況各異,供不應求或供過于求都會對供應鏈成本造成顯著影響。如果監管缺失或不到位,就可能會影響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
在農產品的供應過程中,除去部分規模經濟和政策文件之外,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要保障信息準確、完整和及時,就需要采用合適的信息技術。
4 區塊鏈技術對農產品供應鏈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
4.1 保障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的真實有效
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農產品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信息都能公開透明地被記錄和存儲,從而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不可篡改性。這意味著消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農產品的來源和品質,從而增強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度。
4.2 實現農產品信息溯源
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農產品的全程可追溯。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信息,都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記錄和追蹤[6]。這種全程可追溯的特點不僅有助于消費者了解農產品的真實情況,也方便監管部門進行監管和追溯,從而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4.3 促進農業生態建設
采用區塊鏈技術還有助于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的建設。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將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環節進行緊密連接,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例如,農民、加工企業、物流企業、銷售商等進行緊密連接,實現信息共享和協同作業,從而提高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效率和效益。
5 多元協同模式下區塊鏈技術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應用研究
農產品供應鏈條上的參與主體眾多,應確保農產品供應鏈上的參與者與監管者能夠緊密合作。多元協同機制能夠保證信息的準確性,避免信息失真帶來的安全隱患,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產業。
5.1 區塊鏈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網絡架構
構建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保障體系,須全面考慮鏈條中的各個環節,同時注重布局的合理性、便捷性及功能的完善性。多元主體應借助區塊鏈技術,通過制度創新與機制優化,制定出一套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的保障體系。這一體系不僅有助于實現資源共享、共同治理、互利共贏的局面,還可以推動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高質量發展。農產品供應鏈的區塊鏈網絡架構如圖1所示。
利用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對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中各主體之間的作用機制進行分析,形成農戶、消費者、企業、政府等相關方的協同治理模式。這種模式旨在保證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安全,通過“技術+制度”的雙重邏輯治理優化體系,不僅降低了流通成本,更推動了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5.2 多元協同模式下區塊鏈技術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具體應用
5.2.1 借助區塊鏈網絡架構,加強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共享能力
信息共享不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還可以降低因市場波動導致的風險。農戶可以根據相關信息,合理安排農用物資、生產力等生產資料,還可以在平臺上進行交易,從而提高交易效率,擴大交易市場。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以采取以下2方面的具體措施。
第一,積極推廣“電子農務”。農業信息平臺是連接農戶與有效信息的中介。信息員通過手機短信將農產品的價格、產量等信息傳遞給農戶,從而消除了交易的盲目性。
第二,搭建農產品信息平臺。這一平臺不僅允許農產品供應鏈上的各成員共享和交換農產品的具體信息,進行問題討論和解答,還能直接進行交易,可大大提高交易效率,并確保交易的安全性。此外,平臺還可以增設科學普及板塊,普及農產品相關知識。消費者也可以在平臺上提出需求,推動農業從傳統的推式模式向消費者訂單驅動的拉式模式轉變。
5.2.2 利用區塊鏈的信息共享,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
規模是影響農業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信息實時共享,有利于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助于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照地域的具體情況,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可尋找投資商,開展人才培訓,使其掌握更多的科學技術。同時,借用土地流轉等手段,進行規模化生產,可以實現高效低成本的運作效果。
第二,利用規模經濟助力專業化分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跨界融合,農業可以與工業、服務業相互支持,實現特色創新和資源整合,充分發揮產業資源價值,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三,有助于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圍繞農業產業衍生出來的附加產業,主要通過提供農業生產方面的技術指導、信息服務和人才培養等服務,為現代農業增值賦能,服務于現代農業體系,為現代農業創造更多的生產價值。
5.2.3 區塊鏈技術賦能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
區塊鏈技術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賦能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建立信任機制。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數據無法被篡改,同時區塊鏈的透明性也讓農產品供應鏈上各參與方能夠實時查看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從而建立信任關系。
第二,實現全程追溯。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記錄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每一個環節的信息,包括生產日期、產地、生產者、使用農藥和化肥的情況等,從而實現全程追溯,提高監管效率。
第三,提升檢測效率。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將農產品質量檢測數據實時上傳至區塊鏈系統,實現數據共享和多方驗證。這有助于減少重復檢測和數據不一致的情況,從而提高檢測效率。
第四,保障數據安全。利用區塊鏈技術中的加密技術可以保護農產品質量數據不被非法獲取和篡改,同時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也使得數據不易丟失,從而保障數據的安全性。
總之,區塊鏈技術可以賦能農產品供應鏈高質量發展。區塊鏈具有信息共享、防篡改等特性,有助于建立信任機制、實現全程追溯、提升檢測效率、保障數據安全和促進信息透明等,從而推動農產品供應鏈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石萌,石瑞,韋云君,等.“互聯網+”生鮮類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協同治理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13):61-63.
[2]戴恩勇,楊芳,李金亮,等.基于全產業鏈的長沙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協同治理路徑[J].物流技術.2023(2):1-4,73.
[3]徐佳麗,姚斌,高軍,等.基于“互聯網+”視角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研究[J].河北農業.2023(11):54-56.
[4]鄭海芳,戴浩,金偉,等.淺析瀘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及對策[J].四川農業科技.2023(11):124-126.
[5]喬鵬程,金銘泉.區塊鏈賦能西藏農業糧食供應鏈優化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4(1):146-152.
[6]朱盼盼,張予倩,康豫,等.基于區塊鏈的農產品供應鏈溯源管理研究[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4(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