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清平 周文華 羅龍偉 高 維 甄立新
一直以來,警犬撲咬技術和警犬嗅探技術就作為警犬主要使用方向,然而時至今日并未有相關法律法規對警犬撲咬技術進行規范,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中都并未提及警犬的法律屬性。對于警犬使用的規定只存在于公安部頒發的規則與規定中,《公安機關警犬技術工作規定》第三條規定“各級公安機關應當將警犬作為技術裝備配發,各警種應當根據警務工作需要按一定比例裝備警犬”,卻尚未對警犬撲咬技術的使用條件與程序做出明確規定。因此,建立警察使用警犬撲咬技術程序能夠彌補當前我國實體立法在這方面存在的空位。
在警犬撲咬技術使用實踐中,有部分警察輕易不敢使用警犬撲咬控制犯罪嫌疑人,究其原因就是法律的缺失。在基層警犬使用部門,由于警犬撲咬技術缺乏完善的規章制度,使用的后續處置程序繁瑣,出于規避法律責任的考量,一線帶犬警察懼怕承擔使用不當所產生的法律責任,所以樹立慎用警犬武力或者不使用的思想。客觀地講,法律依據不清的問題已經制約了警犬撲咬實戰效能的進一步發掘。而通過警察使用警犬撲咬技術程序的設計,讓警察在臨戰時能夠快速且準確的判定是否可以使用警犬對犯罪嫌疑人實施有效控制、何時停止警犬的攻擊行為等,解決警察臨戰時的后顧之憂,可以確保該技術的正常使用,進而有效服務公安工作。
一些案件特殊的情境因素決定了警犬不是致命武力,訓練有素的警犬逮捕重罪犯罪嫌疑人不會帶來“造成死亡或嚴重身體傷害的重大風險”,因為訓練有素的警犬會咬住犯罪嫌疑人的手臂、腿部等非致命部位,然后等待警察前來。然而我國并無警察使用警犬武力的法定程序,雖然目前并未有犯罪嫌疑人起訴警察過度使用警犬武力的訴訟案件,如若行為相對人針對警犬武力的使用提起訴訟,如何判定警察過度使用武力將毫無依據,因此,構建我國警察使用警犬武力程序勢在必行。
警告是警察使用武力前的必經程序,警察在使用武力前實施警告程序是比例原則的具體體現。
1.警告的目的
警告是警察使用警犬撲咬技術的第一道程序,在使用前實施警告的意義在于:一方面讓警犬控制區域內的無關人員離開,另一方面是對犯罪嫌疑人進行震懾,給犯罪嫌疑人放棄抵抗、服從命令的機會,以免受到無妄之傷。帶犬警察必須不斷評估錯綜復雜的現場情況并作出可操作性的決定:如何指示警犬,何時發出口頭警告以及何時放犬攻擊。
2.警告的方式
在實踐中警察使用警犬撲咬技術時通常會采取口頭警告,輔之以警犬吠叫,我們認為警犬吠叫也是一種警告方式。通過這樣的雙重警告可以迫使犯罪嫌疑人出于心理恐懼而放棄抵抗和逃跑,如果未經警告就直接放犬撲咬,事后犯罪嫌疑人可能會以自己正準備投降而警察依然放犬對其撲咬為由主張警察過度使用警犬武力,易引發訴訟糾紛。因此,警察用犬前的口頭警告內容應清晰,聲音應響亮以確保被犯罪嫌疑人聽見。
3.警告內容
警告內容主要有四方面內容,一是表明身份,履行告知義務;二是要求犯罪嫌疑人立即停止違法犯罪行為,停止抵抗行為;三是明確表示如果違法犯罪嫌疑人不遵從警告,警察將放犬對其實施攻擊,行為后果自負;四是告知無關人員閃避,避免在警犬攻擊時受到牽連。
4.警告次數
關于警告的次數在《條例》中并未明確規定,在放犬攻擊前可以根據現場情況而實施多次警告,如是違法犯罪嫌疑人躲在暗處的,在警犬搜捕過程中應加以警告。需要注意的是,兩次警告之間應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其目的是給予犯罪嫌疑人足夠的時間以便執行警察命令。
5.警告無效界定
根據法律規定,并非警告后就可以直接使用武力,只有當警告無效后方可以使用,此規定同樣適用于警犬撲咬技術的使用。所謂警告無效是指警告發出后犯罪嫌疑人拒絕停止違法犯罪活動或抵抗行為。警告無效的常見表現形式是犯罪嫌疑人明確以語言或其他對抗行為表明其拒絕執行警察的命令。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聽到警告后保持沉默,此時則需要進行第二次警告。只有在警告多次后能確認犯罪嫌疑人已經聽清警告內容,卻仍故意拒絕做出停止犯罪行為和放下兇器的表示時,才能認為警告無效。
“判明” 就是指警察基于觀察到的現場情況, 憑借訓練素養對現場事態作出的一般性判斷,要求其根據客觀情況對當場能否使用武器作出主觀判斷。為保護公民合法權益,避免警犬武力過度使用,對于警察使用警犬撲咬技術時也應設定判明程序。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及公安部相關規章中警犬臨戰使用的合法情形構建還處于空白,因此需要明確警察在執法過程中使用警犬對犯罪嫌疑人實施人身撲咬控制應具備的實體條件。
在既往警犬武力使用模式中,警犬被視為生物性警械,根據使用情形分別發揮驅逐性、制服性和約束性警械的作用,其使用情形構建主要是以《條例》第七條、第八條和第九條所規定的情形為主,因警犬屬于非致命武力,故在武力等級上警犬要弱于武器,符合武器使用的情形下警察都可以使用警犬撲咬,但是這些情形并不能完全囊括警犬武力的合法使用情形,所以不能將警械武器使用情形照搬到警犬使用中,而且這種判明模式也存在操作標準不明確、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在我國現行法律框架下,通過借鑒國外的警犬使用規定,在使用警犬撲咬技術的現場判明程序中,結合現場客觀因素和犯罪嫌疑人的行為表現進行綜合判斷是否使用警犬武力,這種模式根據犯罪嫌疑人的危險行為程度做出決定與先判斷犯罪嫌疑人行為的性質后再決定是否使用警犬武力相比更具有可操作性,能夠幫助警察快速抓住戰機,及時應對各種風險隱患。
使用警犬撲咬技術時應著重考慮以下因素:現場情況、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的社會危害性、 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險性、警察遭受侵害的危險系數、敵我雙方實力對比情況。
警犬武力等級的選擇應該與犯罪嫌疑人的行為相對應。將犯罪嫌疑人的行為與警察反應強度和使用警犬武力等級進行對應,警犬撲咬技術的使用屬于最高等級的警犬武力,所以對應犯罪嫌疑人最具危險性的行為,其行為特征有:行為人持槍、持刀、持爆炸物或持危險物品等,在主觀上有攻擊警察或第三人的故意性,可能會危及他人生命及健康安全。
1.根據現場情況選擇警犬武力層級
警犬武力使用的等級,主要是根據犯罪嫌疑人在現場的不同行為來具體界定。對于一般的治安案件,或者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險性、犯罪行為社會危害程度較低,此時警犬的主要作用在于發揮震懾性作用來阻止犯罪嫌疑人逃跑,而非對其人身進行傷害,可以指揮警犬吠叫或者佩戴口籠對犯罪嫌疑人撞擊并與其纏斗,所以警犬必須具備良好的服從性。對于嚴重暴力犯罪嫌疑人,其人身危險性較高,為避免警察受傷,此時警犬使用目的主要是制服、控制目標,更加注重警犬的殺傷性和控制性,所以警犬還必須要具備動態和靜態目標撲咬、押解、看守、喚回、放口等基本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警犬撲咬技術并非警犬使用的前置武力,在使用中需要根據犯罪嫌疑人行為來采取武力升降級或者限制武力使用的相關措施。為避免警犬武力濫用或過度使用,需要將警犬攻擊的目標部位進行限制,以小腿部位和手臂部位為主,避開頭部、襠部等致命部位,攻擊小腿部位既能破壞其重心使其倒地無法逃跑,又可以將對犯罪嫌疑人的傷害控制在一定范圍內,而攻擊手臂部位則可以消除犯罪嫌疑人持械攻擊的可能性。
2.強化分析研判
警犬撲咬技術主要是配合警察日常的警務抓捕活動或處置突發性暴力犯罪案件,具有較大的危險性、艱巨性,所以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在使用時帶犬警察應注意幾項原則:一是全面掌握案件情況,及時研判案件情報,判斷是否符合使用警犬條件;二是全面掌握現場環境,判斷有無干擾警犬使用的條件,如果出現影響警犬使用效果的干擾因素應及時向現場指揮員報告以調整使用方案,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提前對現場踏勘;三是完善戰術保障,帶犬警察應該提前和戰術小組保持密切溝通,警犬在撲咬犯罪嫌疑人后其他成員采取何種措施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控制,以及放犬的時機和小組成員出動的時機都需要提前做好溝通。
3.聚焦實戰引領
在實戰中必須要強調人犬結合,將警察查緝戰術與警犬訓練技術相結合,根據使用條件和警犬撲咬的作業能力、特點進行戰術設計,帶犬警察必須熟練掌握人犬結合的撲咬控制技戰術,而警犬要具備與現場使用相具備的作業能力。此外還需常態化開展情景實戰演練,模擬臨戰使用時的各種場景,并采取“紅藍對抗”的方式定期在各種使用場景進行演練,讓警犬適應使用場景并對這些場景產生條件反射,避免在實戰使用時,警犬產生抑制、失控、膽怯退縮等意外情況。
1.及時對被警犬咬傷者進行醫學處理
警察有義務對因其使用武力而導致執法對象受傷進行及時救助。如果在使用警犬過程中,出現了被警犬咬傷情況,要立即就近對傷者進行醫學處理。若是傷勢較輕,帶犬民警應立即為傷者清洗創面,并采取簡單的包扎,然后根據現場情況決定就近治療或者帶回本單位附近的醫院治療;若是傷勢較重,則應立即采取包扎措施,并撥打120進行急救。
2.使用記錄
應當制訂嚴格的警犬武力使用報告制度,警察每一次使用警犬撲咬技術后均需做詳細的記錄。記錄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警犬使用經過,支持使用警犬的信息,現場照片,犯罪嫌疑人被捕時間、受傷情況、醫護人員到達時間,使用警犬武力的原因及使用時間、持續時間,用犬警告等。我國也應完善警犬武力使用記錄程序,作為規范使用警犬武力的依據,而且在警犬使用中必須用執法記錄儀進行全程記錄,有條件的可以為警犬佩戴視頻偵查設備,多視角記錄警犬撲咬技術使用的全過程。
(本文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