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娜 鐘源
北京新材料和新能源科技發展中心
近日,北京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北京市加快商業航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京政辦發〔2024〕2 號)。現就《行動方案》解讀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在2023 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又進一步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搶抓商業航天發展重要機遇,北京市研究制定《行動方案》,加快推進商業航天創新發展,有力支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科技強國、航天強國建設貢獻北京力量。
《行動方案》堅持服務大局、創新引領、場景驅動、先行先試的原則,提出到2028 年,北京商業航天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能級明顯提升。主要包括面向產業創新發展的基礎研究不斷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產業規模持續壯大等方面。同時提出,爭取再用5 年時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商業航天創新發展高地。
《行動方案》部署了攻關可重復使用火箭、加快衛星星座建設、創新產品示范應用、開展政策先行先試、搭建共性技術平臺、集聚創新要素資源、深化產業空間布局、加強國際開放合作等八個方面共23 條重點任務。
一是攻關可重復使用火箭,突破產業技術瓶頸。突破液體發動機深度推力調節等關鍵技術,加速可重復使用火箭研制,率先實現火箭入軌回收復飛。同時,探索發射任務信息快速分配和項目群高效管理,為火箭航班化發射提供技術支撐。
二是加快衛星星座建設,完善空間基礎設施。以大規模星座建設為牽引,推動衛星整星及關鍵部組件研制,加速地面運營與應用終端布局。積極引導商業航天企業參與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支持建設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星座,加快構建天地一體的空間基礎設施。
三是創新產品示范應用,打造空天經濟新動能。加快構建多維度時空數字基座,推進智慧城市全域應用場景開放建設。推動通導遙信息規模化應用,賦能各行各業。同時,充分發揮空間科學創新引領作用,帶動空間技術變革和空間應用拓展,拓展太空經濟新業態。
四是開展政策先行先試,激發產業創新活力。充分發揮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的制度創新優勢,加強商業航天政策研究,完善衛星數據應用相關政策,積極爭取相關國家部門支持,推動商業航天相關創新政策率先在京試點。
五是搭建共性技術平臺,構建良好產業基礎。發揮北京航天基礎設施資源豐富的優勢,結合商業航天企業共性需求,布局火箭試驗驗證等一批共性技術平臺,推動重大科研設施設備開放共享,形成國內領先的航天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
六是集聚創新要素資源,促進航天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創新資源向商業航天領域集聚,提升創新體系效能,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構建人才發展高地,營造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
七是深化產業空間布局,做優做強南箭北星。聚焦星箭制造、地面終端、星座運營以及空天信息應用等全產業鏈條,打造形成“南箭北星、兩核多園、津冀聯動”的發展格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在京津冀協同布局。
八是加強國際開放合作,提升產業發展能級。以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建設為契機,主動對接國際商業航天經貿規則,支持企業參與建設空天信息“數字絲綢之路”,推動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不斷提升北京在全球商業航天領域的影響力。
一是主動服務航天強國戰略。《行動方案》積極引導北京商業航天企業參與航天重大工程、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服務“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參與空間科學、技術和應用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主動參與外空全球治理,成為我國和平探索和利用太空的重要力量。
二是堅持創新發展引領地位。《行動方案》依托北京豐富的航天創新資源,率先突破可重復使用火箭等關鍵核心技術,并加速整星研制、地面終端布局,支撐大規模星座建設運營。同時提升創新體系效能,完善科技金融服務,構建人才高地,不斷營造有助于商業航天創新發展的生態環境,為構建“南箭北星、兩核多園、津冀聯動”的產業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發揮應用場景牽引效應。《行動方案》積極推動空天信息規模化應用,搭建推出一批通導遙應用場景,以北京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為契機,積極推動智慧城市全域應用場景開放。同時注重發揮空間科學創新引領作用,帶動空間技術變革和空間應用拓展,加快形成空天經濟新模式新業態。
四是積極推動政策先行先試。《行動方案》提出充分發揮中關村政策先行先試改革的制度創新優勢,積極配合相關國家部門完善商業航天政策法規和監管制度,在頻軌資源申報協調、民用航天發射許可等方面引導商業航天企業參與國家航天法治建設,積極推動相關創新政策率先在京開展試點。同時與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先試等相結合,不斷完善衛星數據應用相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