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日暖,戶外放風箏的人一下子多了起來。而近期發生的多起風箏線割喉事件,再次讓放風箏的安全問題備受關注。
毫不起眼的風箏線,卻可能成為傷人甚至奪命的利器,著實讓人心有余悸。其實不僅是風箏線屢屢割傷行人,一段時間以來,關于風箏誤入鐵路線網逼停列車、誤入機場周邊“禁飛區”干擾航班起落等事件也時有發生。凡此種種都提醒著,放風箏絕非兒戲,若不留神就可能惹出大事故。
需要看到,人們固然有權利在公共空間開展休閑活動,但風箏的特點是,一旦上了天,方向和去留就難以控制,造成的風險也難以預料。因此,不少公園、廣場及交通要道等人流密集處,都明令禁放風箏。可就現實來看,我行我素者依然不少,面對規勸制止,動輒以“能有什么事”為由反將一軍。從這個意義上說,風箏該怎么放,涉及公共空間使用的邊界問題,本身也是一堂文明公開課。若一味強調自己休閑的權利,無視既定規則,忽視可能給他人帶來的風險,不僅道德有虧,也有悖法治。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風箏線雖然飄在空中,但管理必須落地。為此,相關方面可考慮完善風箏及風箏線行業標準,比如讓風箏線變粗、帶有明顯區分顏色,強制用輪滑式線圈替代手工纏繞線板,增強放飛安全性。同時,誰來監管一根根“傷人線”,更應予以明確。對于城市管理者來說,要積極盡到提醒和維護之責,更應制定完善相應懲罰細則,對硬要在禁放地放風箏的,就得拿出點硬懲戒,而不是總止步于勸導;另一方面也要回應需求,劃定專門的“白名單”場地并對外公示,引導市民前往。
不僅是風箏,違規放飛的氣球、孔明燈、無人機等都有可能變為“空中利刃”。增強規則與安全意識,合理合規放飛,需要自律更離不開他律。通過落實責任、精準監控,才能最大限度避免險情發生。